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新中國社會建設70年
  • 李培林 張翼主編
  • 841字
  • 2021-09-30 11:51:08

第二章 新中國70年人口紅利轉型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究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原因,“人口紅利”無疑是最主要的貢獻因素。傳統的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人口撫養比較低,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大約2010年前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了近幾十年來的最高峰,傳統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也得以最大化。有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有1/4以上的人均GDP是靠傳統人口紅利獲得的。然而,傳統人口紅利并不是長期可持續的。大約在2010年以后,我國人口撫養比開始逐漸提高,傳統人口紅利窗口正在逐漸關閉。而在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的情況下,尋找推動經濟發展的二次動力成為重要任務。

本質上講,傳統的人口紅利是一種量的紅利,不能體現人口質量提升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因此,新人口紅利進一步將人口紅利的內涵和外延從“量”擴展到了“質”的領域,強調人口身體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帶來的長期持續的經濟社會效益。隨著人口紅利從數量紅利到質量紅利的轉變發展,人口紅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變得更加長遠深刻。

傳統人口紅利和新人口紅利,即是人口現代化進程中前后關聯的兩個發展階段,同時也是構成人口現代化進程的兩塊核心內容。人口現代化的表述方法強調人口變動的特征,而人口紅利的表述方法則側重于反映人口變動產生的積極經濟社會效應。人口紅利的表述是人口現代化進程的社會經濟效益的體現。因此,人口現代化與人口紅利是一脈相承的概念體系。對人口現代化進程的討論分析,亦是對人口紅利的探索研判,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章在英格爾斯的現代化理論分析框架下,將人口現代化劃分為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人口結構、人口身體素質和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四個層面進行考察,并對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人口的現代化進程進行量化分析。從我國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需求出發,分析當前我國人口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中長期應對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镶黄旗| 班戈县| 长葛市| 保亭| 视频| 安多县| 涟源市| 新乡市| 民权县| 财经| 临夏市| 米脂县| 民乐县| 日喀则市| 嘉祥县| 绥化市| 多伦县| 南漳县| 左权县| 若尔盖县| 景德镇市| 广西| 武城县| 米脂县| 绥宁县| 清河县| 六枝特区| 亳州市| 九江县| 琼结县| 北海市| 钦州市| 革吉县| 肃南| 东乌珠穆沁旗| 庐江县| 鄂托克旗| 时尚| 南投市|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