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日本社會現象的話語建構研究
- 孫成志
- 1080字
- 2021-10-15 19:42:33
第二章 社會現象的媒介話語建構
——基于批評話語分析視角
社會變革包括社會活動特征的改變、社會實踐和社會實踐網絡的改變;這些變革同時帶來文本特征方面的變化、話語秩序以及語言方面的變化(Fairclough,2006)。當一個特定的社會實體(如一個特定的民族國家)被卷入到一個特定的社會事件中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其機構和組織發生改變,即其社會實踐發生變化、其彼此聯系發生變化、話語秩序發生變化以及話語、語體和文體發生變化,會出現新的機構、實踐以及話語等等。以話語為例,盡管都有出處,新話語仍層出不窮;當人們在與世界的具體接觸過程中經歷這些話語時,這些新話語會“轉化”并選擇性地“壓縮”社會過程的其他時刻。這些也都是“通過語言來抓住現實”的諸多努力(Sayer,2000)。
社會現象的媒介話語分析由兩個重要的部分組成:文本部分和語境部分。文本部分是對語言運用單位進行清晰的、系統的描寫,厘清新聞話語的各種不同層次的結構。語境部分則是分析這些文本結構產生的認知過程和社會因素、條件、局限性或影響,從而間接地分析了它們的經濟、文化和歷史根源(van Dijk,1988)。社會結構是媒介話語實踐借以存在的基礎,它的“制約性”體現為媒介話語追求真實、客觀,追求“鏡面”式地再現社會實踐。意義生產是社會結構不斷地被生產和再生產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結構(基本規則和秩序)就是話語生產的條件,正是通過結構化的過程,社會實踐的宏大結構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建構(Foucault,1984)。因此,以新聞為代表的媒介話語,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社會性、機構性的特定形式的實踐活動。
社會變遷(包括社會關系的變遷)不僅體現于詞匯和語法層面,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于篇章層面,即體現于體裁結構的變異之中。本書將“媒介話語中的日本社會現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這一跨學科視角的方法進行研究。批評話語分析為語言和語篇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方法,它不僅把話語視為現實的反映或表征,也將其視為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張從語言/語篇或符號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實。批評話語分析本身已經發展成由不同學科的理論觀點、范疇和方法構成的綜合體,包括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Fairclough & Wodak,1997;Chouliaraki & Fairclough,1999)。因此,任何一個基于語言研究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方法實際上已經趨向社會科學中的某些理論立場、關注點和分析方法。
本章首先立足于社會變遷與新聞話語的辯證關系,聚焦“平成時代的日本社會”,討論日本新聞媒體眼中的“我者”與“他者”。其次,將社會問題的建構活動視為動態的過程,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分析特定社會現象的媒介話語建構過程,探析話語實踐背后的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