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世紀80年代說唱文學文獻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撥亂反正之后,學術研究很快恢復正常。在當時較為寬松、有利的學術文化背景下,說唱文學研究同其他學科一樣,得到較大發展,取得了不少重要進展,呈現出新的生機和面貌,其中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也有不少成果,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總的來看,這一時期說唱文學文獻的研究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是受到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及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重視,所投入的學術力量與學術資源是先前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無法相比的。
1980年3月20日,文化部、中國曲藝家協會聯合發出《關于收集整理曲藝遺產及曲藝史料、資料的通知》,隨后又相繼啟動《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曲藝志》的編撰。為完成這兩套大型說唱文學志書的編撰,各級文化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說唱文學文獻資料的普查,如此大規模、系統全面的說唱文學文獻調查,可謂空前絕后。這一工作持續了將近十年,所獲得的文獻資料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在規模、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較之先前均有較為明顯的增長和提高。
二是相關的學術研究體制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隨著研究的全面展開與深入進行,與說唱文學相關的學術研究機制也逐步建立起來,為整個學科的發展提供了體制方面的保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說唱文學類專業刊物、專業出版機構的復刊與創辦。這一時期復刊與創辦的專業刊物主要有如下幾種。
《曲藝》,該刊物于1957年2月創刊,“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1979年1月復刊,由中國曲藝家學會主辦。
《說新書》曲藝叢刊,該刊物于1965年1月創辦,后停辦。1979年2月復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并出版。
《曲藝藝術論叢》,中國曲藝家協會研究部編,1981年5月創刊。
《評彈藝術》,蘇州評彈研究會編,1982年創刊。
《河南曲藝》, 1983年創刊。
此外尚有《遼寧群眾文藝》《吉林曲藝叢刊》《山東曲藝通訊》《河南曲藝》《浙江曲藝叢刊》《浙江曲藝》《戲劇曲藝叢刊》《說唱古今》《北方曲藝通訊》等。
這些專業刊物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發表學術意見的園地、學術交流的平臺,而且刊發了許多重要的文獻資料,對說唱文學文獻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以《曲藝藝術論叢》為例,該刊雖先后只出版了十輯,卻刊發了一批高水準的研究論文,其中一些偏重文獻的梳理與辨析,如蘇刃輯釋的《有關清代曲藝史料的三篇子弟書》、譚正璧口述的《說“潮州歌”》、劉保綿的《宋代瓦肆伎藝中的說唱藝術》等。
1980年3月,中國曲藝出版社成立。這是一家專門出版說唱文學類圖書的出版機構,由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雖然存在的時間并不長,前后只有十年的時間,卻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說唱文學作品與研究著作[1]。
其次是與說唱文學相關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的成立。在研究機構方面, 198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曲藝研究所,這是一家專門研究曲藝的學術機構。在學術團體方面,1979年11月,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更名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此后一批與說唱文學研究相關的學會組織相繼成立,如1980年5月成立的中國評彈研究會、1980年5月成立的蘇州評彈研究會、1984年6月成立的中國俗文學學會、1988年10月成立的中國曲藝音樂學會、1988年11月成立的中國說唱文藝學會等。這些學會將與說唱文學相關的藝人與研究者凝聚在一起,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召開學術研討會,推動了學術研究的深入進行。所有這些都為說唱文學文獻的研究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三是研究領域得到拓展,研究視野更為開闊。
這主要表現在,這一時期學術氛圍較為寬松,說唱文學研究全面展開,一些先前不受重視乃至成為學術禁區的說唱文學樣式比如寶卷、善書等受到關注,一些較小的曲種被納入研究范圍。與此同時,研究者與海外學界同行的交流與了解也逐漸增多,一些漢學家如波多野太郎、李福清等到中國進行實地調查和訪學,海外相關研究著述被譯介到國內。
總的來看,20世紀80年代是說唱文學文獻研究的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時期,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同時對其后的研究影響深遠。以下從各個方面對這一時期說唱文學文獻研究的情況分別進行歸納和總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