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說唱文學文獻學述略作者名: 苗懷明本章字數: 6298字更新時間: 2021-10-30 02:37:00
第四節 說唱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這一時期各地文化部門及研究者雖然從民間搜集到大量的說唱文學資料,但因政治形勢的變化,大多未能來得及整理,更不用說編印專門的資料集了。到“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辛苦搜集的資料被毀,造成無法估量和彌補的巨大損失。
盡管如此,這一時期還是出版了一些具有資料集性質的說唱文學著述,對相關文獻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總的來看,這一時期出版的具有資料集性質的著述主要有如下三類。
第一類是根據實地調查所得撰寫的著述。這一時期有不少研究者深入各地,對說唱文學進行實地調查,獲得不少重要資料,并寫成考察報告或相關著述。這些考察報告依據第一手資料寫成,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如章鳴的《揚州清曲采訪報告》(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1963年內部刊行)。作者于1962年3月20日至5月16日在江蘇南京、揚州采訪調查揚州清曲57天,訪問很多老藝人及文藝工作者,錄音600多分鐘。該報告即據此寫成,全文分“揚州清曲”的歷史發展情況,藝術活動和流行地區,曲目,曲牌,唱念表演,樂器,伴奏,清曲同民歌、揚劇的關系等部分,對揚州清曲作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報告后附《現今曲友藝人情況簡介》《本所所藏揚州清曲的錄音節目》《有關揚州清曲的文字、曲譜參考資料》。整個報告資料豐富,具有較為重要的文獻價值。
此類書籍以張次溪的《人民首都的天橋》(北京修綆堂1951年刊行)影響較大。作者從13歲起,就留心天橋的各類演出與民間藝人,多方調查走訪,搜集資料,前后長達30年,在此基礎上寫成《人民首都的天橋》一書。該書第四章《天橋演出的曲藝和雜技的演變》、第五章《天橋人物考》、第六章《天橋的曲藝場和雜技場的情況》專門介紹天橋一帶曲藝的演變、藝人的情況以及演出場地,文獻豐富、可信,對研究以天橋為核心的北京地區的說唱文學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二類是說唱藝人回顧藝術人生、介紹演出經驗的談藝錄。這一時期一些著名的說唱藝人通過口述或撰寫的方式梳理和總結自己的演出心得和藝術經驗,為青年演員的表演及觀眾的欣賞提供指導和幫助,這些談藝錄兼具藝術和文獻雙重性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據筆者所知見者,主要有如下一些。
《曲藝的創作和表演》,老舍等著,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該書所收文章系從當時全國職工業余曲藝觀摩演出會主辦的講座中選出,出自作家、藝人之手,其中出自藝人者有侯寶林的《相聲的表演藝術》,白鳳鳴、王決、王素稔的《京韻大鼓的源流與鼓詞的創作》,白鳳鳴、王決的《京韻大鼓的說唱和表演》,高元鈞、劉洪濱、劉學智的《山東快書的源流和表演問題》等,涉及相聲、京韻大鼓、山東快書等多種說唱文學樣式。
《如何表演山東快書》,楊立德、張軍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該書作者楊立德系山東快書楊派創始人。全書分山東快書的簡單歷史、演唱山東快書的基礎知識、表演經驗介紹、向初學山東快書的朋友們進一言四部分對其演出經驗進行了較為全面、準確的歸納和總結。
《表演山東快書的經驗》,高元鈞、劉學智、劉洪濱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三位作者皆為著名的山東快書藝人,1953年至1955年在部隊講授山東快書,編寫有山東快書教材《山東快書》(東北軍區政治部文化局1953年刊行),后進行修正、充實。該書即是在此教材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分四章,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山東快書的源流與沿革、擊節樂器“鴛鴦板”、表演問題以及語言的創造。
高元鈞、劉學智、劉洪濱還與李潤杰、高鳳山合作撰寫《快書、快板研究》(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一書,該書分山東快書研究、快板研究以及快書和快板的發展前景三部分,也是作者演出心得與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劉學智,劉洪濱又著有《數來寶的創作和表演》(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版)一書。該書分形式介紹、創作體會和演唱技巧三部分,介紹作者有關數來寶的創作與表演經驗,書后附有數來寶作品《青海好》《人民首都萬年青》《從軍記》。
《怎樣表演京韻大鼓》,白鳳鳴、王決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分京韻大鼓的起源與發展、京韻大鼓的形式特點、練唱方面的一些問題、表演方面的一些問題、怎樣使用木板和鼓簡五個部分,為業余愛好者演唱京韻大鼓提供指導。書后附有《“草船借箭”曲譜》《京韻大鼓傳統節目曲目》。
《演唱單弦的心得》,榮劍塵著,楊大鈞記譜整理,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該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為榮劍塵介紹演出心得的《演唱單弦的心得》[46],后一部分為《榮劍塵岔曲集》,收錄榮劍塵演唱的岔曲作品30個,所收作品均標出簡譜。
《揚州清曲唱念藝術經驗》,王萬青口述,張仲、王澄記錄整理,揚州市文化處1962年刊行。王萬青為著名揚州清曲藝人。該書分概論、論氣、論板、論聲、論字韻、論唱法等部分,介紹演唱揚州清曲的方法與技巧,是王萬青幾十年演出經驗的總結。
《二人轉史料》第一集,王肯整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年版。該書分兩輯,其中第一輯為藝人程喜發的回憶錄,第二輯也收錄了一些藝人的經歷等資料。
同類書籍尚有蘇州市戲曲研究所編印的《評彈藝人談藝集》 (1963年刊行)等。
相關文章則有劉葉秋的《憶鼓王劉寶全》(《曲藝》1958年第3期)、梅蘭芳的《鼓王劉寶全的藝術創造》(《曲藝》1962年第2期)等。
第三類是有關說唱文學的研究著作。其中不少著作出自對說唱文學素有研究的學人之手,引證豐富,內容翔實,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如下幾種。
《曲藝論叢》,傅惜華著,上雜出版社1953年版。該書收錄作者1937年至1951年間有關說唱文學的論文11篇,“其中三篇論述明清兩代以降民間的時調小曲,有七篇記述北京的子弟書和鼓詞,還有一篇介紹北京現在最流行的幾種曲藝”,目的在“希望將這些舊曲藝的遺產可以當做研究與整理的對象,貢獻給研究民間文藝者和從事曲藝改革的同志們的參考資料”[47]。所收各文建立在扎實可信的文獻基礎上,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信息,如《明清兩代北方之俗曲總集》一文對《駐云飛》《賽駐云飛》等20部明清時期北方的俗曲總集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具有明清時期北方俗曲總集敘錄的性質。
《宋元明講唱文學》,葉德均著,上雜出版社1953年版。該書將宋元明時期的說唱文學分為樂曲系和詩贊系兩大系統,對鼓子詞、諸宮調、涯詞、陶真、詞話、彈詞、鼓詞等說唱文學的源流及發展演變情況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實際上也是對這一時期說唱文學的基本文獻進行了一番較為系統全面的梳理,“目的是就已獲得的資料說明宋元明講唱文學和技藝的一般情形及樂曲、詩贊兩系的各種講唱文學的類別及其發展”[48]。
《曲藝論集》,關德棟著,中華書局1958年版。該書收錄有關說唱文學的文章22篇,1960年重印時又進行了修訂。全書內容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屬于曲藝文學資料的搜輯和校訂的文章”,如《記滿漢語混合的子弟書〈螃蟹段兒〉》《寶卷漫錄》《變文目》等;“一類是對曲藝文學中某些問題進行初步探索的文章”,如《略說“變”字的來源》《小曲小記》等。這些文章或“提供了一些罕覯的曲藝文學資料”,或“介紹了某類曲藝文學的版本目錄”[49],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同類書籍尚有李嘯倉的《曲藝談》(武漢通俗出版社1951年版),《宋元伎藝雜考》(上雜出版社1953年版),陳汝衡、楊廷福的《大說書家柳敬亭》(上海四聯出版社1954年版),陳汝衡的《說書藝人柳敬亭》(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說書史話》(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洪式良的《柳敬亭評傳》(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蔣禮鴻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中華書局1959年版),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所編的《鼓曲研究》(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等。
此外,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班編印的《民族音樂》系列參考資料中,有兩種與說唱文學相關,即《說唱音樂》《說唱音樂曲種介紹》,兩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具有資料匯編的性質和功用。
《說唱音樂》,易人等編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班1963年5月刊行。該書為《民族音樂》參考資料之七,分說唱音樂文字參考資料目錄、文字、全國曲種分類草稿、全國曲種分布流傳情況初編、說唱音樂音響、曲譜資料參考目錄和曲譜六個部分,收錄與說唱音樂相關的參考資料,其中文字部分收有陳汝衡的《說書史話》(摘錄)、葉德均的《宋元明講唱文學》(摘錄)、楊蔭瀏的《諸宮調》與何慢的《評彈流派淺談》;曲譜部分收錄諸宮調、貨郎兒、單弦、梅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樂亭大鼓、天津時調等20多種說唱文學樣式的唱段67段。
《說唱音樂曲種介紹》,馮亞蘭等編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班1962年5月刊行。該書為《民族音樂》參考資料之八,按照地域分布,對全國各地65種主要說唱文學樣式的音樂體制進行簡要介紹。
華東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處所編的《華東地區戲曲介紹》 (新文藝出版社1952年版)一書雖重點在介紹戲曲,同時也介紹了溫州鼓詞、彈詞、山東琴書等說唱文學樣式。
還有一些著述也收錄了較為豐富的說唱文學資料,如胡文楷的《歷代婦女著作考》(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一書著錄歷代婦女著述,其中也收錄了不少清代女作家的彈詞作品,如侯芝的《玉釧緣》《金閨杰》《再造天》《錦上花》,陳瑞生的《再生緣》,黃小琴的《三生石彈詞》《赤玉蓮花彈詞》等。
論著之外,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偏重實證、資料豐富的學術論文,主要有魏堯西的《宋代的鼓子詞》(《光明日報》1954年11月7日)、錢東甫的《記賈鳧西〈鼓詞〉》(《文學遺產增刊》第1輯)、徐扶明的《賈應寵及其〈鼓詞〉》(《文史哲》1956年第9期)、解方的《卓越的愛國詩人賈鳧西》(《前哨》1957年第2—4期)、袁世碩的《讀賈鳧西〈澹園詩草〉》(《光明日報》1959年10月4日)、路汀的《賈鳧西及其〈鼓詞〉》(《光明日報》1962年4月19日)等,這里不再一一介紹。
[1]周恩來:《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人民日報》1951年5月7日。
[2]參見《當代中國曲藝》,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頁。
[3]具體整理情況參見王筱堂口述、李真整理《藝海苦航錄——揚州評話“王派水滸”回憶》第二十七、三十二章,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鎮江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92年編印。
[4]陳士和能說45篇《聊齋》,當時只記錄了13篇,他就去世了。參見陶鈍《要重視發展曲藝創作》《接受教訓 來者可追》,載其《陶鈍曲藝文選》,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版。
[6]陳汝衡:《花箋記》“前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大調曲子傳統曲目匯編》第一集“前言”,南陽地區群眾藝術館1985年5月編印。
[8]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組:《上海發現一批明成化年間刻印的唱本、傳奇》,《文物》1972年第11期。
[11]趙景深:《談明成化刊本“說唱詞話”》,《文物》1972年第11期。
[12]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92頁。
[13]周啟付:《談明成化刊本“說唱詞話”》,《文學遺產》1982年第2期。
[14]劉志遠:《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記》,《考古學報》1958年第5期。
[15]1959年第1期《美術》雜志刊載該擊鼓俑照片,直接名其為“漢說書俑”。
[17]具體情況參見《中國曲藝志·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1995年版)第512—514頁的介紹。
[18]參見《中國書店三十年所收善本書目》,中國書店1982年版,第203—204頁。
[20]《上海圖書館收集到彈詞珍本〈子虛記〉全抄本有百二十萬言作者是清代一女性寫過兩部長篇巨著》,《新民晚報》1962年12月5日。
[21]參見施蟄存《關于潮州唱本的通信》,載其《文藝百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頁。
[22]參見鄭振鐸《劉知遠諸宮調》“跋”,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趙萬里《崇高的友誼——記蘇聯政府贈送的劉知遠諸宮調和聊齋圖說》,《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7期。
[23]傅惜華:《北京傳統曲藝總錄》“例言”,中華書局1962年版。
[24]民族音樂研究班:《說唱音樂》“說明”,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班1963年刊行。
[27]以上見傅惜華《白蛇傳集》“序”,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
[28]群明:《西廂記說唱集》“序”,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
[29]杜穎陶:《董永沉香合集》“引言”,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
[30]杜穎陶:《岳飛故事戲曲說唱集》“后記”,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32]河北省戲曲研究室:《河北民間傳統鼓詞選》“再版前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34]山東省戲曲研究室:《山東傳統曲藝選》“前言”,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5]蘭州市文化局、蘭州市文協編選:《蘭州鼓子》“內容提要”,甘肅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6]胡度:《關于“四川清音”》,載其《清音曲詞選》,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38]《魯達除霸》“編者的話”,重慶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39]阿英:《晚清文學叢鈔》說唱文學卷“敘例”,中華書局1960年版。
[41]整理者《說唱西游記》“整理說明”,通俗文藝出版社1956年版。
[42]《說唱西游記》 “整理說明”,通俗文藝出版社1956年版。有關該書的評價,參見陶鈍《介紹〈說唱西游記〉》,《民間文學》1955年第6期。
[43]《山東快書武松傳》“后記”,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44]陳汝衡:《花箋記》“前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5]薛汕:《二荷花史》“前記”,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版。
[46]這一部分此前曾以《演唱單弦的心得》為名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說唱團于1956年刊行過。
[47]傅惜華:《曲藝論叢》“后記”,上雜出版社195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