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說唱文學作品的整理
這一時期在說唱文學作品的整理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一些珍貴的說唱文學文獻相繼影印出版,其中刊布最多的是《董解元西廂記》,相繼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出版的《西廂記諸宮調》、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影印出版的《古本董解元西廂記》、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出版的《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廂記》,共三種,其中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以明閔寓五刻《六幻西廂本》為底本,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本以1957年新發現的八卷本《古本董解元西廂記》為底本,中華書局影印本以1963年新發現的燕山松溪風逸人校正本為底本。這些影印本的出版使研究者得以看到的《董解元西廂記》重要版本大為增加,對相關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他尚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出版的《大唐秦王詞話》、文物出版社1958年影印出版的《劉知遠諸宮調》、文物出版社1973年影印出版的《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等。
以上是重要說唱文學文獻的影印出版情況,在作品的校勘整理方面,這一時期上海出版公司、古典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機構與傅惜華、杜穎陶、路工等學人合作,相繼整理出版了一批高水準、有特色的說唱文學作品專集,這些說唱文學作品專集大多以那些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傳說故事為核心,有大致相同的編選原則和體例,實際上構成了一套叢書,各書收錄完備,質量精良,對說唱文學的深入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以下對這些說唱文學作品專集分別予以簡要介紹。
《白蛇傳集》,傅惜華編,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該書是“以 ‘白蛇傳’故事為題材的古代民間文學作品的專集”,根據所收作品的形式類別和流行地區分為上中下三編,共收錄與白蛇傳故事有關的說唱文學、戲曲作品48種,其中屬于說唱文學的有46種,涵蓋馬頭調、八角鼓、鼓子曲、鼓詞、子弟書、小曲、南詞、寶卷、灘簧等多種說唱文學樣式。對所收作品,皆注明出處和版本,對有的作品中“混雜著一些不健康的封建性的糟粕,在校錄時,已經進行了一些刪改”。編者還計劃輯錄一本有關白蛇傳故事戲曲方面的專集或續集,后未能完成[27]。
《西廂記說唱集》,傅惜華編,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該書收錄與《西廂記》故事相關的說唱文學作品146種,“是從宋以來各地所流傳的作品中選擇出來的”[28],涵蓋鼓子詞、西調、馬頭調、蓮花落、子弟書等多種說唱文學樣式。對所收作品,皆注明出處和版本。
《董永沉香合集》,杜穎陶編,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董永集,收錄與董永故事有關的戲曲、說唱文學作品14種,其中說唱文學作品9種;下卷為沉香集,收錄與沉香故事有關的說唱文學作品6種。附錄為太平歌詞《二郎劈山救母》。對所收作品,皆注明出處和版本,其中一些作品被編者“刪除了一些不好的部分”[29]。
《岳飛故事戲曲說唱集》,杜穎陶、俞蕓編,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與岳飛故事有關的戲曲、說唱文學作品14種,其中說唱文學作品10種,并附收《十二金錢彈詞》《精忠傳彈詞》兩種。對所收作品,皆注明出處和版本。對一些作品,編者“曾部分的加以刪節”[30]。
《孟姜女萬里尋夫集》,路工編,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該書收錄與孟姜女故事有關的民歌、說唱文學及戲曲作品35種,其中說唱文學作品11種,包括子弟書、鼓詞、南詞、寶卷等,書后附《佛說貞烈〈賢孝孟姜女長城寶卷〉敘錄》。對所收作品,皆注明出處和版本。
《梁祝故事說唱集》,路工編,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該書收錄與梁山伯、祝英臺故事有關的戲曲、民歌及說唱文學作品14種,其中說唱文學作品7種。對所收作品皆注明出處和版本,其中部分作品作了刪改修正。
《十五貫戲曲資料匯編》,路工、傅惜華編,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與十五貫故事有關的小說、戲曲、說唱文學作品8種,其中鼓詞《雙熊夢》、彈詞《十五貫》、木魚書《十五貫金環記》和寶卷《雙鼠奇冤》4種為說唱文學作品。對所收作品,皆寫有簡介,介紹出處、版本等情況,有的作品還作了校勘和簡明注釋。
上述這些說唱文學作品集出版后,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后不斷被重印。
這一時期整理出版的說唱文學作品選集或專集數量較多,根據各書的內容及特點,大體上可以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按照某一說唱文學樣式將相關作品匯編成集;第二類是將某一地域的一種或多種說唱文學作品匯編成集;第三類是根據某一專題將不同樣式的說唱文學作品匯編成集;第四類是包含多個樣式的說唱文學作品集。以下簡要介紹。
首先介紹第一類按照某一種說唱文學樣式匯編而成的作品集。就類別而言,這一時期整理出版的說唱文學作品集品種豐富,涉及多種說唱文學形式。在敦煌說唱文學方面,有周紹良所編的《敦煌變文匯錄》(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版),王重民、王慶菽、向達、周一良、啟功、曾毅公等合編的《敦煌變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等;在諸宮調方面,有凌景埏校注的《董解元西廂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等;在彈詞方面,有《評彈叢刊》(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1962年版)、蘇州市戲曲研究室所編的《蘇州彈詞曲調匯編》(1963年刊行)等;在評話方面,有中國曲藝研究會主編的《評書傳統作品選》,揚州評話研究小組所編的《揚州評話選》,王少堂口述、孫幼評記錄、肖亦五整理的《武松打虎》,王少堂口述的《武松》等;在子弟書方面,有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遼寧分會所編的《子弟書選》(1979年刊行)等。
除了上面所列舉者,這一時期整理出版的鼓詞作品比較多,主要有如下一些。
《鼓詞匯集》,沈陽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編,1956—1957年刊行。這是一部規模較大的鼓詞作品集,全書分6輯,共收錄鼓詞作品390多段,此外還收錄書帽117則。所收作品“以東北大鼓傳統短篇書段為主,長篇演唱不在匯編之內”。對所收作品,“編輯時并未整理,除明顯錯別字給予校正外,其余一如原著或藝人原述”[31]。
《古城會》,李大玉、謝大玉唱詞,山東省戲曲工作組整理,山東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該書收錄山東著名大鼓藝人李大玉、謝大玉演唱的《古城會》《戰馬超》《草船借箭》《苦肉計》《鳳儀亭》《單刀赴會》六段鼓詞作品,皆據《三國演義》改編。對所收作品,皆標明演唱者與整理者。
《鼓詞選》,趙景深編選,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分淵源編、鼓詞編和大鼓編三編,收錄宋代以降各類鼓詞作品28種。對所收作品,皆有其基本情況的簡要介紹。卷首有編選者所寫序言,對鼓詞的起源、基本資料、子弟書和大鼓、大鼓的演唱和展望等進行簡要介紹。
《三國故事鼓詞選》,霍樹棠述,遼寧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著名說書藝人霍樹棠所說三國故事鼓詞15段。春風文藝出版社1980年再版時又增加5段,卷首增加耿瑛、宮欽科的《霍樹棠和東北大鼓》一文作為序言。
《點金術》,于德祥等口述,劉為志等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點金術》《窮富斗》《十不足》《劉三姐送飯》《找女婿》《趕窮神》共6個大鼓及鼓書帽作品。
《古城會》,喬喜原口述,依群記錄,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巧嘴蘇娥》,喬喜元口述,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巧嘴蘇娥》《游湖借傘》兩個鼓詞唱段。
《穆桂英指路》,王尊三整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該書收錄《游西湖》《千里駒》《穆桂英指路》等鼓詞作品18種,多為著名藝人王尊三演唱過。
《河北民間傳統鼓詞選》,河北省曲藝工作室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版。該書共收錄《大鬧天宮》《韓湘子上壽》《周倉搶娃娃》等在華北、東北等地民間流傳的傳統短篇鼓詞17篇。對所收作品,皆標明口述者、整理者。卷首有署名河北省曲藝工作室的《淺談說唱文學的傳統——代序》。1983年該書再版,“抽下《韓湘子上壽》,增入《東岳廟》《汾河灣》兩篇,共十八篇”,其中“除《雙鎖山》系樂亭大鼓,《借髢髢》系河南墜子,《劉金蓮借糧》系道情外,其余均系西河大鼓唱詞”[32],因此該書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西河大鼓唱詞選。
《東北大鼓唱腔集》,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遼寧分會、沈陽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編,1964年刊行。全書共3冊,分西城派、江北派、奉派、南城派、吉林派、雙城派及其他等流派,共收錄東北大鼓唱段30多段。
有關單弦牌子曲的作品集這一時期也出版了如下三種。
《單弦牌子曲選集》, 楊蔭瀏、曹安和、文彥整理,音樂出版社1956年版。該書分說明和曲調兩部分,其中說明為各類符號的說明,曲調則分岔曲、牌子、牌子曲三類,共選收《晚霞》等22種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對所收作品,皆標明曲調、演唱者及伴奏者。
《單弦牌子曲資料集》, 楊蔭瀏、曹安和、文彥整理,音樂出版社1956年版。該書為《單弦牌子曲選集》的續集,共收錄40多種作品。體例同上書,后附有《岔曲索引》和《牌子索引》。
《單弦牌子曲分析》,王秀卿等傳譜,于會泳編著,上海音樂出版社1958年版。該書分綜述和牌子分述兩部分,其中牌子分述部分選取60個曲牌,對其來歷、用途、唱腔、結構組織進行分析。對所收曲牌,收錄其各類唱腔,并記譜,收錄唱詞。書后附《牌子在唱本中的應用舉例》《曲譜中特殊記號說明》及《參考資料》,其中《牌子在唱本中的應用舉例》收錄《杜十娘》的全本唱詞。
上述三書都收錄了數量不等的作品,既可以作為單弦牌子曲的作品集閱讀欣賞,同時又具有單弦牌子曲資料集的功用。
有關二人轉的作品集主要有如下一些。
《二人轉傳統劇目資料》,吉林省文化局編印,1958—1962年刊行。該書所收二人轉劇目“均系老藝人口述記錄本,為供研究用,除明顯錯別字略加訂正或請老藝人鑒別補充脫漏之處外,在編輯時一律未加整理修改”[33]。該書先后出版七輯,共收錄二人轉作品188個。同一作品如《藍橋》《西廂》等,收錄不同藝人的多個記錄本。對所收作品,皆標明口述者。
同類書籍尚有吉林省文化局所編的《吉林二人轉選》(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所編的《二人轉選集》 (北方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等。
其次介紹第二類按照地域所屬一種或多種說唱文學樣式匯編而成的作品集。這一時期,各省市的文化部門通過調查走訪,搜集了十分豐富的說唱文學資料,并將其中一些較為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整理刊印。此類作品集數量較大,筆者所知見者主要有如下一些。
《遼寧傳統曲藝選》,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遼寧分會編,春風文藝出版社1962年版。該書分遼寧大鼓、二人轉和其他三類,共收錄遼寧傳統曲藝作品30篇,后附王金和的《遼寧主要曲種介紹》。
《山東傳統曲藝選》,山東省戲曲研究室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該書所選為山東地區“多年流傳,膾炙人口的作品”[34],共收錄《大鬧馬家店》《李逵奪魚》《飛云浦》等作品14種,涵蓋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山東大鼓、山東洛子、山東八角鼓等樣式。
《山西曲藝選》,山西省文化局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該書主要收錄新中國成立后十年間山西創作的說唱文學作品,其中亦有一些根據藝人口述整理的傳統作品如《斷金錢》《拙老婆》《武松打虎》《武松大鬧石家莊》等。
《江蘇南部民間戲曲說唱音樂集》,江蘇省音樂工作組編,音樂出版社1955年版。該書內容為編者在江南南部調查所得,全書分文字和曲調兩個部分,所涉及的說唱樣式為評彈、寶卷和農民書。其中曲調部分收錄彈詞曲調32種、宣卷曲調45種、農民書曲調6種。對所收曲調,均標明出處、演唱者和記譜者,有些地方出注,介紹演唱方法及相關情況。
《揚州清曲選》,揚州市文聯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全書收錄《林黛玉》《寶玉哭靈》《雙下山》《水漫金山》《十八相送》《賣油郎獨占花魁》共6個揚州清曲傳統曲目。對所收作品,皆標明整理者。卷首有龔斧所寫《關于揚州清曲》,后附曲調16首,出自《寶玉哭靈》和《十八相送》。
《河南曲子集》,程云等搜集、編輯,中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全書分小令、中曲、大曲收取河南曲子101個,這些曲子系從河南南陽地區搜集而來。對所收曲子,皆記譜,并標明出處。
《河南曲子板頭曲選》,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1955年編印。該書收錄河南曲子板頭曲16首。
《河南大調曲子集》,海晨、路繼賢、項為記錄整理,長江文藝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分大牌子、小牌子、套曲、板頭曲四部分,記錄整理了大調曲子名家曹東扶、王省吾、謝克中、鄭耀亭等演唱的大調曲子83首。對所收作品,記錄簡譜,標明記錄者。
《河南鼓子曲》,曹東扶傳譜,王壽庭記譜,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該書收錄南陽著名藝人曹東扶傳譜的鼓子曲唱段71段,每個唱段皆記譜。
《河南省傳統曲目匯編》,河南省文化局編,1963年起刊行。該書收錄河南地區的傳統戲曲與說唱文學作品,其中大調曲子共編有8集,只刊印了前4集,后4集毀于“文化大革命”期間。各集按作品故事的歷史年代編排,其中第一集主要收錄東周列國至東西漢時期的作品,第二集收錄三國時期的作品,第三集收錄隋唐時期的作品,第四集收錄唐至宋代的作品,四集共收曲目435篇。這套叢書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可惜印數太少,只有500冊,流傳不廣,知者不多。
《陜縣傳統曲目匯編》, 1963年刊行。該書先后編印3集,收錄陜縣鑼鼓書藝人所傳鑼鼓書書帽、書段、書目共40個。
《陜北榆林小曲》,鞠秀等記譜,于會泳整理,音樂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材料由民間藝人丁喜才提供。全書收錄陜北榆林小曲的唱腔曲譜45個,后附唱腔發展上所根據的原來的民歌34首。對所收曲調,記有簡譜和唱詞,并標明記譜者。
《榆林小曲》,丁喜才演唱,劉峰整理,陜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根據丁喜才演唱的榆林小曲整理而成,全書分演唱部分和曲牌部分,共收錄作品94個。對所收作品,皆記有簡譜。
《蘭州鼓子》,蘭州市文化局、蘭州市文協編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該書選收了一些“內容好,或內容無害,但有一定藝術特色的傳統段子”,還“編選了八十多支較流行的曲牌”[35]。全書分文字和曲譜兩部分,其中文字部分收錄作品28段,曲譜部分分鼓子、越調、平調及其它四類,收錄81個曲調。
《賢孝》,青海省群眾藝術館編,1962年刊行。該書為《青海傳統曲詞匯編》之一,收錄《陽歡樂》《白猿盜桃》《盤山交帶》等青海地區流行的賢孝作品10多個。青海省群眾藝術館1962年還編印有《平弦》專輯,亦為《青海傳統曲詞匯編》之一。
《四川民間曲藝選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該書主要收錄四川地區民間曲藝作品,其中第一輯為四川省文化局戲曲研究室整理,收錄《耗子告貓》《李太白趕考》《長坂大戰》《飯店認子》《尼姑下山》五部作品;第二輯為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化局戲曲創作研究組整理,收錄《董家廟》《十字坡》中有關武松的五段金錢板唱詞。
《四川清音》,沙子銓、吳聲記錄整理,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分清音大調節目、清音曲牌、清音小調節目三個部分,共收錄四川清音作品100多個。卷首有《四川清音簡介》《四川清音曲牌統計》《四川清音劇目統計》及《清音大調節目中曲牌組織》。
《清音曲詞選》,胡度編,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全書分大調、雜曲、胡琴三類,共收錄四川清音曲詞77段,“大部分都是 ‘清音’中有代表性的或具有某種特色的曲目”。這些都是編者1952年至1954年在四川各地搜集而來,整理的過程是“先將每首曲詞的不同稿本,聚集到一起,互相參照,研究它們演變和發展的脈絡,然后取長補短,去蕪存精,進行校勘。校勘后,又和藝人同志們共同研究、審訂,才將它們確定下來”[36]。書后附有編者所寫的《關于“四川清音”》。
這一時期整理刊行的四川清音作品集尚有解君愷記錄整理的《四川清音節目選》(四川音樂學院1960年刊行,該書選收四川清音作品30種)、《四川清音現代曲目選》(四川音樂學院1961年刊行)、《四川清音傳統節目選》(四川音樂學院1962年刊行)等。
《四川竹琴》(第一集),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編印,1954刊行。該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胡度整理的《三國演義詞選》,另一部分為其他作品。全書共收錄四川竹琴作品17個。所選作品“大部分是根據藝人的底本和口述本;一部分是根據搜集的比較可靠的坊間刻本(都在篇后注明了)進行整理的。沒作大的改動,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面貌”[37]。對所收作品,皆標明依據底本及整理者。卷首有胡度的《四川竹琴簡介》。
《賈樹三竹琴演唱選集》,楊槐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該書收錄著名竹琴藝人賈樹三演唱的竹琴作品18個,并附有相關研究文章。
《貴州彈詞匯編》,貴州省文化局戲曲工作室、貴州省文聯編,1958—1963年刊行。該書根據從民間搜集的貴州彈詞唱本手抄本整理而成。自1958年起刊行,共21集,收錄貴州彈詞109種。對所收作品,標明作者。“文化大革命”期間,貴州省文化局戲曲工作室搜集的這些民間抄本被毀,許多貴州彈詞作品因該書而得以保存,其重要文獻價值不難想見。同類書籍尚有《貴州文琴音樂資料》(貴州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1957年編印)一書。
再次介紹第三類按照某一專題匯編而成的說唱文學作品集,前文重點介紹的《白蛇傳集》《西廂記說唱集》《董永沉香合集》《岳飛故事戲曲說唱集》《孟姜女萬里尋夫集》《梁祝故事說唱集》等即是屬于此類專題作品集。除了這幾種外,還有如下一些。
《魯達除霸》,李華飛整理,重慶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該書收錄《魯達除霸》《桃花村》《牢營寨》《武松上路》等9篇說唱文學作品,“都是長久流傳在四川各地為廣大人民百聽不厭的節目,其中大部分是著名的 ‘水滸’故事”[38],因此也可以將該書看作是四川說唱文學中有關水滸故事的專集。
《武松傳》,宮欽科整理,春風文藝出版社1959年版。該書共收錄《五虎莊》《景陽岡》《獅子樓》《十字坡》《五龍堂》《蜈蚣嶺》六段東北二人轉中有關武松的作品,對所收作品,皆標明口述者或出處。后又補充山東快書《鬧南監》《飛云浦》《鴛鴦樓》和二人轉《快活林》,共十段。這些作品多根據民間藝人口述整理而成。
《楊八姐游春》,春風文藝出版社1962年版。該書收錄《楊七郎打擂》《楊宗保問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楊八姐游春》等有關楊家將故事的二人轉傳統作品12種。對所收作品,皆標明口述者和整理者,有些還標示所據底本。
《齊天大圣》,郭明非整理,春風文藝出版社1962年版。該書收錄東北二人轉中有關《西游記》的傳統作品8種,分別為《大鬧天宮》《齊天大圣斗八仙》《高老莊收八戒》《三打白骨精》《唐僧招配》《三調芭蕉扇》《豬八戒拱地》《豬八戒招親》。對所收作品,皆注明底本來源。
將說唱文學的相關書帽匯編成集,也可以算是具有專題性質的說唱文學作品集,此類書籍這一時期出版有不少,主要有如下一些。
《書帽選集》,中國曲藝研究會主編,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各類說唱中的書帽45個。
《丁成巧得妻》,蘇聚芳等口述,于永江記錄整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堵窗戶》《李大嗙和張聊天》《肉頭段》《丁成巧得妻》等書帽8個。對所收作品,皆標明口述者與整理者。
同類書籍尚有孫大玉口述,山東省戲曲工作組整理的《比女婿》(山東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鳳姐踏青》(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母女頂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張軍等整理的《酒鬼》(山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佳人奇文》(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等。
最后介紹第四類包含多個樣式的說唱文學作品集。主要有如下一些。
《晚清文學叢鈔》說唱文學卷,阿英編,中華書局1960年版。該書主要收錄晚清時期的通俗文學作品,包括歌謠、時調、彈詞和地方戲,所收作品內容“基本上就是在愛國、民主、科學啟蒙運動的主題范圍之內,并盡可能按照當時政治運動的各個階段,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39],對與當時政治、社會運動沒有關系的作品則不收錄。全書分三卷,其中卷二為彈詞,收錄《猛回頭》《精衛石》《獅子口》等彈詞作品12種。
此外阿英所編《庚子事變文學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反美華工禁約文學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等書中也收有近代說唱文學作品。其中《庚子事變文學集》第三卷為說唱,收有北調《時調唱歌》、牌子曲《庚子紀略》《時事志略》《庚子國變彈詞》等。《反美華工禁約文學集》卷三戲曲收有《拒約彈詞》,補遺第二部分收有木魚書《金山客嘆五更》、南音《華工訴恨》、粵謳《除是有血》《拒約會》《好孩兒》。
《曲藝唱詞選集》,中央廣播文藝工作團說唱團編,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該書收錄《草船借箭》《羅成叫關》《野豬林》等說唱文學唱詞25篇,包括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二人轉、山東琴書、單弦、河南墜子等多種樣式。其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傳統節目”,“第二部分是根據傳統的形式,解放后編寫的歷史題材的段子”,“第三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創作的段子”[40]。對所收作品,標明作者、口述者和整理者。
《傳統曲藝選》,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編印,1962年刊行。該書收錄9種說唱文學作品,分別為《奪魚鬧江》《武松趕會》《古城會》《美猴王》《拴娃娃》《三女婿拜壽》《搜盧府》《小寡婦上墳》《賣丫環》,其中前6種為河南墜子,《搜盧府》《小寡婦上墳》為琴書,最后一種為三弦書。對所收作品,標明口述者與整理者。
同類書籍還有中國曲藝研究會所編的《中國曲藝作品選集》(第一輯,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年版)等。
還有一些綜合性的作品集或作家別集也收錄有說唱文學作品,這里擇要介紹一些。
《江蘇民間音樂選集》,中國音樂家協會江蘇分會籌委會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59年版。該書分民間歌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樂曲四部分收錄江蘇民間音樂作品,其中說唱音樂部分分彈詞、道情、清曲、宣卷、琴書五類收錄唱段90多個。對所收唱段,記譜、收錄唱詞,并標明演唱者、整理者。
《蒲松齡集》,路大荒整理,中華書局1962年版。該書收錄當時所見蒲松齡全部作品,其中就包括《聊齋俚曲集》,收錄蒲松齡創作的俚曲《墻頭記》《富貴神仙》《磨難曲》等14種,附收《草木傳》《逃學傳》等5種。
作品集、作品選本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不少單部說唱文學作品的整理本,主要有如下一些。
《說唱西游記》,羅揚、沈彭年整理,通俗文藝出版社1956年版。該書以當時北京市圖書館天壇參考閱覽室所藏車王府鼓詞抄本《西游記》為底本,原書約百萬字,整理時刪去“唐僧出世、唐王游地府、劉全進瓜,以及改編者增添的斗白猿、五魔女等部分(約三十余萬字)”,“在語言文字方面,特別是在韻文部分,做了改寫加工的工作”[41]。這樣的整理出版使讀者得以看到一個新的民間說唱本《西游記》,只是經過這樣帶有改編性質的整理之后,新本和原本的面目差異太大,一般的閱讀欣賞倒也無妨,但對研究者來說,就無法使用了。新華出版社1986年將該書重印,印行前“整理者作了校訂”[42]。
《山東快書武松傳》,高元鈞、宋宗科、劉銅武口述,馬立元等整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收錄高元鈞、宋宗科、劉銅武三位民間藝人所說山東快書《武松傳》中的《東岳廟》《景陽岡》《獅子樓》《十字坡》《石家莊》《孟州堂》《安平寨》《快活林》《飛云浦》《鴛鴦樓》《蜈蚣嶺》《白虎莊》。該書整理的原則是“對三種口述本,都要分回分段地研究,哪一種口述本的哪一回哪一段較好,就以它為主,進行整理,并吸收其他口述本的好的部分,努力做到一字一詞一句也不遺漏”[43]。
《武松打虎》,河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該書收錄《武松打虎》和《小姑賢》兩部河南墜子,其中《武松打虎》系根據高元鈞的山東快書改寫而成。
《武松大鬧董家廟》,程喜發口述,王肯記錄,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根據著名二人轉藝人程喜發的演出整理而成。
《楊八姐游春》,王云鵬口述,張淑霞記錄,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根據著名二人轉藝人王云鵬的演唱記錄而成。
《楊鬧紅要表》,程喜發唱,王肯記,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根據著名二人轉藝人程喜發的演唱記錄而成。書后有后記,介紹作品的基本情況。
《鴛鴦嫁老雕》,程喜發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花箋記》,陳汝衡校訂,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該書以清以文堂刊本為底本,以五桂堂刊本為校本進行校訂。原文《瑤仙問覡》《回話勾魂》《表訴情由》《哀情苦別》四段因“內容迷信,文字冗贅”,被刪去[44]。
《二荷花史》,薛汕校訂,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該書以丹桂堂《新刻評點第九才子二荷花史》影印本為底本,參照其仿刻本,“加以訂定”。后校訂者又“重新校訂一次,把上次版本中的錯字、漏句和刪去的,改正的改正,恢復的恢復”[45],書后附有校訂者所寫的《話說木魚書》一文,由文化藝術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
此外尚有白鳳鳴整理的《李逵奪魚》(寶文堂書店1955年版),江蘇省劇目工作委員會編印的揚州彈詞《刁劉氏》《雙金錠》(1955年刊行),胡度整理的《單騎救主》(北京寶文堂書店1955年版)、《華容道》(寶文堂書店1955年版)、《張松獻圖》(重慶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驚變盜草》(重慶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范旸、老沈整理的《三戰呂布》(四川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李華飛整理的《漁父辭劍》(竹琴,四川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趙文煥、何樂英整理的《瓦口關》(四川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舒三和整理的《東郭救狼》(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等。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時期出版的說唱文學作品數量非常多,本書重點介紹那些傳統作品的整理本和記錄本,對于新創作的作品,只是順帶提及,不再詳細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