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整體性治理研究
- 趙成福
- 1628字
- 2021-10-30 02:02:14
第五節 基本觀點及創新之處
一 基本觀點
本書的主要觀點有:第一,“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其他工作均需圍繞這一目標來推進;第二,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從整體性治理角度考慮,站得高些,看得遠些,糾正和避免“碎片化”現象的再現;第三,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把握核心目標的同時,可從主體子系統、供需子系統、價值子系統、理論子系統、技術子系統和制度子系統等子系統建設方面去積極推進,堅持“一個中心,六個子系統”建設模式;第四,鑒于我國現實國情,“三農”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深入實際,注重與農民生活緊密相關的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強化農村公共文化、農村公共教育、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農村社會保障、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公共就業、農村環境保護、農村農技推廣、農村公共安全等九項服務專題建設,切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二 創新之處
本書的創新之處有:其一,理論層面創新。本書是較早運用整體性治理理論探討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問題,有利于揭示現代化整體推進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的內在規律,拓展、深化城鄉一體化取向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學理性探討空間。其二,實踐層面創新。本書將以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九項專題為表述對象,立足基層和一線,深入探究和剖析新時期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現狀、問題,并嘗試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創新性的對策和觀點,提出構建和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可操作性方案。
[1]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頁。
[2]謝微、張銳昕:《整體性治理的理論基礎及其實現策略》,《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3]吳德星:《整體性治理理論與實踐啟示》,《學習時報》2017年11月27日第2版。
[4]張立榮、方堃、肖微:《農村公共服務新模式:“以錢養事”+“無縫隙服務”》,《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5]丁肇青:《論和諧社會發展中農業與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經濟》2012年第9期。
[6]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及成因》,《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7]柳勁松:《基于Topsis法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地區差異評價》,《安徽農業科學》2009年第10期。
[8]伏玉林、符鋼戰:《稅費改革后農村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的比較研究》,《社會科學》2007年第10期。
[9]趙成福:《社會轉型中的縣域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頁。
[10]楊穎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新戰略的著力點》,《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11]于力:《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勞動保障》2009年第3期。
[12]李發戈:《統籌城鄉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頁。
[13]馮華艷:《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
[14]彭京宜、傅治平、劉劍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紅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頁。
[15]李發戈:《統籌城鄉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頁。
[16]韓兆柱、張丹丹:《整體性治理理論研究——歷程、現狀及發展趨勢》,《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17]韓兆柱、張丹丹:《整體性治理理論研究——歷程、現狀及發展趨勢》,《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18]趙成福:《社會轉型中的縣域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以河南省延津縣為表述對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頁。
[19]岳軍:《公共選擇理論分析框架解析》,《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20]馬懷軍:《公共選擇:理論與方法》,《湖北社會科學》2002年第12期。
[21][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美國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毛壽龍譯,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