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學分析
- 李軍
- 2316字
- 2021-10-30 02:08:18
第三節(jié) 為什么全要素生產率體現(xiàn)總體技術水平
在前面的論述中已經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意義是體現(xiàn)一定生產的總體技術水平。這里首先需要明確,全要素生產率體現(xiàn)的技術水平是經濟學意義的技術水平,確切地說是體現(xiàn)生產將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能力水平,而并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科學技術”水平。本節(jié)下面即解釋為什么全要素生產率體現(xiàn)的是經濟學意義的總體技術水平。
一 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水平的關系
根據(jù)定義,全要素生產率是總產出與總投入的比率。對此可以用表達式表示,其中A為全要素生產率,Y為總產出(總產出指數(shù)),Z為總投入(總投入指數(shù))。由于Y與Z都是實數(shù),因此A的結果也必然是實數(shù)。于是可以得到下面的關系式:
(1-6)式雖然簡單,卻包含著非常重要的含義。首先,(1-6)式體現(xiàn)了投入與產出的一種特定形式的關系,即產出數(shù)量取決于總投入Z和全要素生產率A兩種因素。其中,Z作為總投入是由全部n類要素投入X1、X2、…、Xn構成的。對此,可見(1-4)式。因此,Z體現(xiàn)的是全部要素投入的因素。其次,(1-6)式表明若A值不變,則總投入Z的數(shù)值越大,即總投入水平越高,總產出Y的數(shù)值相應越大。這意味著在全要素生產率水平A值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總投入水平將會導致總產出水平提高。
下面重點分析,若總投入Z的數(shù)值不變且Z>0,而全要素生產率A值變動的含義。對此,同樣由(1-6)式可見,若Z值不變,那么A的數(shù)值提高,則總產出Y的數(shù)值相應越高。例如,如果具體給出A的兩個不同數(shù)值A1和A2,其中A1>A2,這時對相同的Z必然有下面關系式成立:
(1-7)式表明,對相同的總投入Z而言,如果A值不同將導致總產出Y值也不同。A值越大,則對相同的要素投入Z,其所對應的總產出Y值必然越大。反之,若A值越小,則對相同的要素投入Z,其所對應的總產出Y值必然越小。
由此表明,全要素生產率A值水平越高,其所對應的生產將要素投入轉變成產出的能力越強,即體現(xiàn)出總體生產技術水平相應越高。同樣,A值越小,其所對應的生產將要素投入轉變成產出的能力越弱,即體現(xiàn)出總體生產技術水平相應越低。這一分析結果顯示,A值水平體現(xiàn)了總體技術水平。
同時根據(jù)(1-6)式可知,當總投入Z值不變時,A值與總產出Y值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即,給定一個A值,就有相應的Y值與之對應。同樣,給定一個Y值,對保持不變的Z值而言,也有相應的A值與之對應。因此,全要素生產率A值同生產的技術水平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由此表明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A值)視為體現(xiàn)技術水平的指標是合理的。為此,全要素生產率(A值)在經濟學中亦稱為技術水平系數(shù)。
二 全要素生產率是體現(xiàn)總體技術水平的適宜指標
全要素生產率與單要素生產率的意義是不同的。全要素生產率是體現(xiàn)總體技術水平的適宜指標,而單要素生產率則不具有這樣的意義。實際上,單要素生產率水平的高低,既不反映總體技術水平的情況,也不反映單要素本身的重要性程度。單要素自身對生產是否重要,主要取決于該要素在生產中的作用性如何,與該單要素的生產率水平沒有關系。這是因為一種要素對生產的重要性有多大,是由生產的技術關系決定的,而不是由該要素投入所對應產出的數(shù)量(單要素生產率)多少決定的。如同一臺生產設備,雖然設備中的一個螺絲沒有多少經濟價值,但缺少它或使整個設備無法正常工作。
可通過一個具體事例說明相關問題。例如,假設有一個勞動者可以依靠機械化生產工具實現(xiàn)對百畝農田的耕作。這時,大量的資本要素投入是實現(xiàn)其生產的關鍵。而對此進行生產率度量,其結果必然是勞動生產率很高,資本生產率很低,這顯然是因為勞動投入數(shù)量少(只有1個人)、而資本投入數(shù)量很大的結果。對于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因為資本生產率低就認為生產中的資本要素的重要性不高,或是認為資本技術水平低。事實上與這種認識是恰恰相反,也就是正因為投入的資本數(shù)量大、性能強、功效高,如從手工變成了機械化,才可以使少量勞動者耕種百畝農田的任務得以完成。因此這時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并不能說明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高(實際上是資本技術水平高)。同樣,資本生產率低,也不能說明資本要素的技術水平低。這一事例反映的情況說明,如果試圖基于單要素生產率的水平狀況來識別總體技術水平是不恰當?shù)摹?/p>
實際上,在現(xiàn)代經濟的生產過程中各種技術已經融合在一起,已經很難識別出哪種技術更為重要、作用更大。現(xiàn)代生產的全過程需要各類要素及各類技術實現(xiàn)有機配合,需要全部要素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對單要素生產率的測算,如對勞動生產率或資本生產率的測算,實際僅是從特定要素方面考察該要素的單位投入所對應的產出數(shù)量,而并不能反映總體生產率的情況。隨著現(xiàn)代經濟快速的發(fā)展,特別是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重要性不同提高,導致現(xiàn)代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出現(xiàn)了重大轉變,即現(xiàn)代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技術和資本要素的推動,勞動要素的貢獻作用下降。因此,單純的勞動生產率的狀況已經不能有效地反映總體技術水平了。總的來看,全要素生產率才是評判生產總體技術水平的適宜指標。
問答3:生產率和生產效率是相同的概念嗎?
生產率和生產效率是不同的概念。生產率并不等同于“生產的效率”,更不是“生產效率”的簡稱。對此如同生產率的定義式所表明的,生產率是從要素投入視角度量投入相對應的產出數(shù)量,其度量結果的單位是:產出單位/投入單位。而生產效率則是從時間緯度出發(fā)度量單位時間的產出數(shù)量,其度量結果的單位是:產出單位/時間單位。
簡而言之,生產率是產出與投入之比,體現(xiàn)的是單位投入的產出率;生產效率是產出與時間之比,體現(xiàn)的是單位時間的產出率。即,生產率是從投入角度考察產出的結果,生產效率則是從時間角度考察產出的結果。而從學術層面看,生產率是經濟學中特有的專業(yè)名詞,而生產效率則是現(xiàn)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