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理解要點及相關問題

一 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

實際上,全要素生產率是生產率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即,當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項是包括了與產出有關的全部要素投入時,此時的生產率即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全要素生產率旨在度量匯集了全部生產要素投入的總體生產技術水平,而與全要素生產率相對應的另一種特殊情況是單要素生產率。顯然,全要素生產率概念的核心詞在“全要素”上。這里的“全要素”指包含了與產出有關投入的全部生產要素,而不是某單一或有限要素的情況。

將全部要素投入的總體稱為總投入,與總投入相對應的產出稱為總產出。因此,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也可以表述為總產出與總投入之比,即:

需要指出的是,(1-2)式中的總產出與總投入都是實數,因此進行(1-2)式的總產出與總投入之比計算是有意義的。于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度量總投入與總產出的實數是如何確定的?對此,這實際上涉及度量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各種各樣的要素投入以及各種形式的產出,分別匯總成為總投入和總產出?并且,匯總后的總投入和總產出是由實數表示的。對于如何度量總投入和總產出的問題,這里暫且不談,留作后面有關章節再進行深入討論。這里需要樹立的概念是,總產出與總投入都分別對應一個實數。

對度量總投入結果的實數稱為總投入指數,對度量總產出結果的實數稱為總產出指數。因此,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也可表現為下面的形式:

而對于(1-2)式和(1-3)式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式,可以用數學語言表述如下:設Y表示一定生產中的總產出,生產Y需要的全部生產要素有n類,記Xi為第i類要素投入的數量,其中i=1,2,…,n。設Z表示對全部n類生產要素投入構成的總體進行度量而得到的總投入,記Z為下面的表達式:

AYZ之比,即:

則稱A為全要素生產率。

實際上,利用上述設定的變量,可以先給出生產率的一般性定義,然后考慮包括全部要素投入的情況從而得到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具體定義如下:

設生產要素投入的全集為 {X1,X2,…,Xn},XD為其中的任意一個子集,并設Z=ZXD)為XD對應的投入指數,Y為與生產要素全集{X1,X2,…,Xn}相對應的總產出。則稱為要素集XD的生產率。

在此定義中,單要素生產率及全要素生產率都是特殊情況下的生產率。具體情況是:(1)當XD是全集時,此時Z=ZXD)為總投入指數,這時的為全要素生產率;(2)當XD是單一要素集合時,此時的為單要素生產率。

綜上所述,理解全要素生產率概念的核心點在于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項應包含所投入的全部生產要素。即全要素生產率是全部要素投入綜合在一起的生產率,體現的是全部要素投入綜合在一起的總體生產技術水平。也只有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反映總體技術水平,單要素生產率或不包含全部要素的多要素生產率都不是反映總體技術水平的指標。

二 理解全要素生產率概念的有關要點

由于全要素生產率是生產率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因此對生產率具有的一般性理解要點,同樣適用于對全要素生產率概念的理解。此外,對全要素生產率概念的理解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全要素生產率概念旨在體現生產的總體技術水平,或者說全要素生產率體現的是全部要素投入的綜合技術水平。全要素生產率概念從出現到備受廣泛重視,根本原因在于單要素生產率乃至有限要素的生產率,在現代社會生產中已經不能準確反映生產的總體技術水平,而只有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準確反映總體技術水平。

第二,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實際上也是相對的。若按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要求,總投入應是包含與產出有關的全部要素投入,但是在現實中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實經濟如此復雜,以至于要將一定產出有關的全部要素投入都納入總投入中計算,這是不現實的。因此,全要素生產率實際上也是相對性的,其本質仍然是一種多要素生產率,只是這時的多要素包括了充分多的要素即可。

第三,如何選取總投入項中的要素投入是需要綜合考慮的重要問題。實際上,任何的生產都存在著一些主要、關鍵性的要素,只要將主要的要素投入納入總投入項即可。若將產出有關的全部要素投入都納入到總投入中,不僅不現實,客觀上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如何選取要素投入是需要綜合考慮的重要且關鍵的問題,難以一概而論。一般而言,選取要素投入與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目的、數據的可獲取性、要素投入的分類情況、關鍵生產要素的識別以及如何考慮要素投入的質量差異等,都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第四,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與方法,而且也需要相關數據的支持。事實上,對現實經濟中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可利用的數據情況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特別是要實際測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率時,由于現實經濟中的總產出和總投入所涉及的內容不計其數,這時如何對總產出與總投入進行核算、如何獲取所需要的數據,通常是決定性的關鍵問題。

三 全要素生產率概念因經濟形態趨于復雜化而出現

生產率概念的出現最初起源于單要素生產率。生產率概念的最初主要是指勞動生產率,因為勞動者自身是最初的主要生產要素。美國勞工統計局自1926年起開始測算產業部門的年度生產率,當時測算的就是勞動生產率。事實上,直到“二戰”前,生產率的內涵仍然局限于勞動生產率的范疇。“二戰”結束后,世界經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特別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使經濟形態越來越復雜化。在此過程中,生產要素投入對生產的作用趨于綜合化、復雜化,單一要素或有限要素的作用越來越難以決定生產的全局。因此,隨著經濟形態的復雜化,單要素生產率指標已經難以反映生產的總體技術水平。在此情況下,全要素生產率問題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即需要將全部要素投入綜合在一起度量生產率,由此全要素生產率成為經濟學意義的體現總體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因此,從單要素生產率發展到全要素生產率,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形態趨于復雜化的結果。從人類的經濟發展過程來看,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階段時,勞動力是最為原始和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在此階段的勞動生產率能夠反映總體的技術水平。在此階段,產出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可投入的勞動者的體力與數量。當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中期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生產要素對產出的重要性出現了深刻變化,即資本與技術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而生產技術呈現融合性、滲透性、依賴性、綜合性、系統性及復雜性等發展態勢。在現代經濟中,一定經濟中的總產出通常不再主要取決于有限種類的要素投入的作用,而是取決于全部要素投入綜合在一起的作用。

總體來看,隨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形態的復雜化,在現實經濟中已經難以識別哪種生產要素更為重要,單要素生產率乃至有限要素投入的多要素生產率均難以全面反映生產的總體技術水平,即單要素生產率或有限要素的多要素生產率的局限性凸顯。而只有將全要素投入均納入生產率的投入項,即計算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正確反映總體的生產技術水平??梢?,生產率概念的核心從單要素生產發展到全要素生產率,是基于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要求所決定的,對現代經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饶河县| 海门市| 泽州县| 平泉县| 山阳县| 呼图壁县| 靖边县| 察隅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上林县| 敦化市| 辉县市| 澳门| 融水| 深水埗区| 襄城县| 连城县| 保亭| 观塘区| 麻江县| 通榆县| 尼玛县| 五家渠市| 建水县| 延吉市| 兴和县| 隆尧县| 广宁县| 朝阳市| 胶南市| 海丰县| 尼木县| 富锦市| 嘉祥县| 宣城市| 齐齐哈尔市| 山东省| 左贡县| 简阳市|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