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學分析
- 李軍
- 6345字
- 2021-10-30 02:08:17
第一節 生產率的概念
一 概述
生產率概念的出現,源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對度量技術水平的需要。生產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生產活動,人類的一切都無從談起。然而要進行生產,就必須有投入,如投入一定的人、財、物等。投入是生產的源頭,產出是投入的成果,而將投入轉變為產出的方式、方法、手段等則屬于技術。
在經濟學中,投入(Inputs)是指一定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人員、工具和原材料等有關的要素。要素(Factors)是指構成事物的基本單位。對于可以成為生產投入的要素,經濟學中稱為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如勞動者、固定資產及土地等都是屬于不同類別的生產要素。產出(Outputs)是指投入經過一定的生產過程而形成的成果,如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因此,生產過程實際是將投入的物或勞動即生產要素,同技術相結合而得到生產成果的過程。
在現實經濟中,生產要素具有經濟資源屬性,因此是有限的、稀缺的。這意味著對生產要素的使用是有成本代價的,也就是要素投入是有成本代價的。于是,力爭“少投入、多產出”便成為人們在生產活動中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標。而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及其成效性如何,生產的技術及其水平是關鍵因素??梢哉f,沒有技術便沒有產出,有什么樣的技術就有什么樣的產出,一定的技術對應著一定的產出。
技術不僅決定投入如何成為產出,而且也決定一定數量的投入可以生產出多少產出。特別是當投入既定時,技術就是決定產出的核心因素。實際上,生產的本質就是通過技術的運用使投入轉變為產出的過程。人類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就在那里,資源就在那里,而如何取得資源、如何生產出所需要的產品,關鍵性的因素在于技術。事實上,如果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層面上看,生產的技術水平可以作為體現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如可以用石器、青銅器、蒸汽機、計算機乃至當今網絡信息等所體現的技術,作為劃分人類社會不同程度文明發展階段的標志。
因此,如何描述與度量技術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種基本思路是:既然技術決定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那么產出作為投入的結果本身就是技術水平的一種反映。即,對生產同一產品而言,如果對同樣的要素投入采用不同的技術進行生產,則在產出質量相同的情況下,自然可以認為能夠生產出更多數量產品的技術是水平更高的技術。顯然這種評判技術水平高低的邏輯是合理的。而這一邏輯意味著,同一數量的要素投入所對應的產出數量的多少,可以作為評價技術水平的一種尺度。于是,單位投入所對應的產出的數量,便成為度量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這一指標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專業名詞就是生產率。
二 生產率的定義與理解要點
生產率(Productivity)被定義為一定生產的產出數量與其投入數量之比。對此可用數學語言表述如下:設Y表示一定生產的產出數量,Z表示為生產Y所投入的一定要素投入的數量,A表示Y與Z之比,即:
則稱A為要素投入Z的生產率。
在(1-1)式中,變量Z既表示要素投入的數量,也表示要素投入的種類。即,不同種類的要素投入需要用不同的變量來表示。例如,某一生產中的資本投入可以用K表示,勞動投入可以用L表示。其中,K既表示資本要素,同時也表示一定的資本要素投入的數量;同樣,L既表示勞動要素,同時也表示一定的勞動要素投入的數量。
下面通過舉例說明生產率的計算:假設某工廠投入10名工人和5臺設備生產面包,一天8小時可以生產出面包1000公斤,問該生產活動的生產率是多少?
對此分析如下:在此生產面包的生產活動中,生產要素投入分別為工人和設備,產出成果為面包。以工人勞動的小時數作為勞動投入的度量,并以變量L表示。以使用設備的數量作為資本投入的度量,并以變量K表示。于是,一天8小時的勞動投入數量為L=10人×8小時=80(人時),資本投入數量為K=5(臺)。用變量Y表示產出,則Y=1000(公斤)。因此,根據生產率的定義式(1-1)式,可以分別計算出產出與資本要素投入之比,以及產出與勞動投入之比,分別記為AK和AL,具體結果如下:
AK==
=200(公斤/臺)
AL==
=12.5(公斤/人時)
在上述結果中,AK是產出與資本要素投入之比,稱為資本生產率;AL是產出與勞動投入之比,稱為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AK=200(公斤/臺)的經濟意義是:在該生產過程中,每臺設備對應生產出的面包產量是200公斤。勞動生產率AL=12.5(公斤/人時)的經濟意義是:該生產過程中,每名工人每小時對應生產出的面包產量是12.5公斤。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見,雖然資本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都是生產率,但是它們是針對不同要素的生產率。具體地說,資本生產率是針對資本要素的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針對勞動要素的生產率。這表明,一般意義的生產率是對各種具體生產率的統稱?;蛘哒f,生產率包括有各種要素和不同情況的生產率。
問答1:在國家層面最早度量生產率的是哪個國家?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系統性度量生產率的國家。早在1926年,美國勞工統計局開始測算美國各產業部門的年度生產率指數。當時采用的是“人時產出量”指標,即用產業部門的產出量同其部門的勞動者的勞動總小時數之比作為產業部門的生產率。這是一個標準的勞動生產率指標,表明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度量生產率主要采用的是勞動生產率這一指標。以勞動生產率作為度量生產率的主要指標,這是與當時社會情況下勞動要素是最主要的生產要素有密切關系。在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時代,勞動要素是相對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勞動者的數量與質量是決定生產能力水平的主要與核心性的因素??梢?,勞動生產率在過去是最受關注的經濟指標,是有其時代特征的。而在現代經濟中,全要素生產率成為更受關注和更為重要的經濟指標。
三 理解生產率概念的有關要點
由生產率的定義式(1-1)式可見,生產率的定義在形式上僅是兩個變量之比,即產出與投入之比。這表明生產率的定義形式是相對簡單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生產率的含義及其計算也是簡單的。實際上,由于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與產出是一般性和抽象性的概念,而現實經濟中的投入與產出則是具體、特定的,因此對現實經濟中的具體生產率概念的理解,特別是與之有關的計算,需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而定,而不能僅是簡單地按照生產率的定義形式套用。其中,對生產率概念的理解,關鍵在于理解投入、產出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生產率概念的一些具體要點如下:
第一,生產率的屬性是由要素投入的屬性決定的。即,生產率是針對一定的生產要素投入而言的,也就是生產率概念具有要素投入針對性。其中,生產率定義式中的要素投入的屬性決定了生產率的屬性。例如,如果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項是勞動投入,則相應的生產率為勞動生產率;如果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項是資本投入,則相應的生產率為資本生產率。因此,在生產率的定義式(1-1)式中,生產率A被稱為是“要素投入Z的生產率”,其含義即指生產率A是針對要素Z而言的。而由于同一生產中的生產要素可以是多種的,因此根據投入項所包含的要素投入情況的不同,可以有多種不同要素的生產率,如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能源生產率等。不同要素的生產率體現的是不同方面的技術水平狀況。
第二,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與產出必須是因果關系。即,生產率定義中的投入與產出必須是處于同一生產過程的因果關系,其中投入是“因”,產出是“果”。理解此要點的重要意義在于懂得并非隨意的產出與投入之比都是生產率?;蛘哒f,如果不具有因果關系的投入與產出,二者之比的結果是不能按生產率來理解的。例如,A企業的產出與B企業的投入之比的結果就不具有生產率的意義。
第三,生產率中的投入與產出的因果關系,限定為是由技術因素決定的關系?;蛘哒f,非技術因素決定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并不屬于生產率范圍內的因果關系。這是因為生產率旨在度量生產的技術水平,因此必然要求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是由技術因素決定的。否則,產出與投入之比的結果就不能真正體現技術水平。例如,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情況或利潤最大化原則而人為決定的投入產出關系,便不是真實的技術關系。
第四,生產率中投入項可以是由多要素投入的組合構成的,而不限定為單一要素投入。即生產率中的投入項既可以是由單一種類的要素投入構成,也可以是由多種類的要素投入構成。如果投入項是由多種類的要素投入構成,那么投入項就是由多種要素投入綜合在一起的總投入。而這里的總投入并不是指各種要素投入數量的代數之和。這是因為一定生產中的要素投入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且不同的要素投入的量綱或不同,因此不同要素投入之間不具有直接可加性。例如,某生產需要投入1噸鐵、10公升水、200千瓦時電等要素,這時對這些要素投入的數量進行簡單的代數求和計算,其結果是沒有意義的。關于總投入的度量問題是全要素生產率計算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對此將在本書后面有關章節進行專門討論,這里暫不贅述。
第五,生產率定義式中的產出應是生產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情況下的產出。即,生產率定義式中的產出不僅要求是由技術關系決定的產出,而且要求是在生產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情況下的結果。否則,計算出的生產率同樣不能真正體現相應的技術水平。例如,如果一個企業因為市場需求為零而導致其實際產出數量為零,這種情況并不表明該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為零。再如,一個國家或地區若干年份的GDP出現較大波動甚至下降,可能是受外部因素如石油危機沖擊的結果,而不是由于生產能力水平下降而導致GDP波動或下降的結果。因此,在計算生產率進行數據采集與處理時,應排除非技術性因素的影響,如排除市場需求、價格波動、利潤目標乃至主觀意愿等決策性因素對生產影響的因素。
第六,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與產出是實物量的概念,而非價值量的概念。由于生產率中的投入與產出關系是生產的技術關系,因此必然要求投入與產出都是實物量的概念。理解這一要點對實際測算生產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涉及對投入和產出相關數據如何進行處理和實際計量的問題。例如,1噸鋼是實物量的概念,具體表明了鋼的多少。如果投入或產出是按價值計量,比如說產出是價值1萬元錢的鋼,這時并不能由此知道鋼的實物量是多少,因為鋼的價格不同,1萬元錢所對應的實物鋼的數量是不同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如果投入與產出都是以價值量表示的,則要求在計算生產率時的投入與產出都要按不變價(可比價)計算,即體現投入與產出都是實物量的意義。如果采用現價計算,則是犯了邏輯性錯誤,因為生產過程是實物量的投入與產出的過程,而與價值和價格沒有關系。
第七,納入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并不一定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將納入生產率定義式計算的投入與產出,都可理解為是投入項完全決定了產出項的關系。這是因為,生產率定義式中的投入項所包含的要素投入,不一定是決定產出的全部要素投入,而可能是與產出有關的部分要素投入。顯然,部分要素投入不能完全決定產出,產出必然是由與之有關的全部要素投入共同決定。因此,只要計算生產率時的投入項不是包含與產出有關的全部要素投入,那么這時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就不構成“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而是一種“對應”的關系。
四 生產率的分類
在現實經濟中,由于投入與產出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可根據一些具體的情況將生產率進一步分類。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可以按要素投入的種類的數量情況分類。即,如果生產率中的投入項是由單一種類要素構成的,稱此類生產率為單要素生產率。如勞動生產率是產出與勞動投入之比,即納入生產率計算的投入項是單一的勞動要素,因此勞動生產率是單要素生產率。同樣,資本要素生產率也是單要素生產率。如果投入項是由多于一種的多種類要素構成,則稱此生產率為多要素生產率。
第二,可以按產出的情況分類。例如,如果產出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產出(如GDP),這時對應的生產率稱為總量生產率;如果產出是產業或行業的總產出(如產出為不變價的產業或行業增加值),其對應的生產率稱為產業或行業生產率。類似地,還可以有部門生產率、企業生產率等。再如,也可以按產出的產品屬性分類,如鋼材生產率、汽車生產率、水泥生產率及小麥生產率等。
第三,可以按要素投入的類別屬性分類。如前面已經提到的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及能源生產率等,都是依據要素投入的類別屬性分類的。實際上,由于任何的生產率都是針對特定要素投入的生產率,因此基于生產要素的類別屬性進行分類,是劃分生產率分類的一種重要方式。
第四,可以按度量生產率的時間頻度進行分類。因為任何的生產活動都是有時間性的,因此產出與投入都必然是一定時間內的產出與投入。如GDP有時間屬性,即可分為年度 GDP或季度 GDP。相應地,現實經濟中的生產率也必然都是針對特定時間而言的,因此可以基于產出與投入的時間頻度對生產率進行分類,如年度生產率、季度生產率、月度生產率乃至更短時間頻度的生產率等。
第五,可以按投入或產出的多維特征進行綜合交叉分類。投入與產出可以按多種特征進行描述,如產出或投入可具有時間特征、產品特征、企業特征或部門特征等。因此,生產率可以按產出或投入的多方面特征進行綜合交叉分類。如年度總量勞動生產率或季度行業資本生產率,對這些生產率的稱呼實際上都是按多種特征交叉分類的。
五 微觀生產率與宏觀生產率
微觀生產率指微觀經濟中的某種具體生產技術的生產率。例如,一臺具體的生產設備的產出與投入的比率,就是一種微觀生產率。如果一臺生產設備的單位要素投入所對應的產出數量越多,表明該設備的生產能力越強,即技術水平越高。微觀生產率旨在度量“硬”技術決定的投入產出率,即體現的是“硬”技術水平。
“硬”技術水平與非技術性因素以及人的主觀因素無關。例如,產品價格出現波動可以對產品的需求產生影響,而這種對產出的影響屬于生產決策層面的問題,與生產的技術水平無關。產品需求量下降可導致企業決定減少產量,但是這種產量減少是人為決策的結果,與生產產品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無關。再如,生產管理水平的變動可能影響生產成本,但是這種生產成本的變動并不會改變生產設備決定的投入產出關系,因此也不影響生產的技術水平。
宏觀生產率是指宏觀經濟層面上的總體生產率。宏觀生產率與微觀生產率既有密切的聯系,但也有質的不同。宏觀生產率含有微觀生產率的本質特征,即二者都是對技術水平的度量。但是,宏觀生產率和微觀生產率度量的技術水平的內涵不同。宏觀生產率既包括對“硬”技術水平的度量,也包括對“軟”技術水平的度量。微觀生產率則更相對偏向于“硬”技術水平的度量。
宏觀生產率主要對應的是宏觀經濟問題。宏觀經濟關注的是總產出的增長,實際上就是有關經濟增長的問題。而影響宏觀經濟總產出的因素是繁多復雜的,不會像一臺生產設備那樣簡單。特別是宏觀經濟中的一些非技術性因素,如制度因素、體制因素、管理模式因素甚至意外事件等對投入與產出關系的影響可能更為顯著。例如,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后實行了“土地承包制”,由此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使同樣的人和物得到了極為不同的產出效果。因此宏觀經濟層面的生產率不僅包含生產設備這樣的“硬”技術水平,也包含生產管理、經營與決策這樣的“軟”技術水平。本書的重點在于從宏觀經濟層面討論生產率與全要素生產率問題。實際上,嚴格地說,宏觀經濟層面上的投入與產出不是一一對應的確定性關系,而是隨機性關系。因此,宏觀生產率問題更為復雜。
問答2:生產率理論是怎樣分類的?
由于具體的生產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對具體的、不同類別的生產率的研究,需要結合具體問題進行,由此存在著一些特定領域的生產率理論與方法。例如,針對企業生產率、部門生產率、工業生產率、能源生產率等,可以形成自成體系的研究領域。因此,生產率理論的分類是多種多樣的。如對應有基于宏觀經濟增長分析的宏觀生產率理論,也有基于微觀企業經濟分析的企業生產率理論,以及基于產業部門經濟分析的產業部門生產率理論等。本書所論述的生產率理論是一般性的,是各種具體生產率理論都適用的共性生產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