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宋代婚姻觀念的法理與實踐

家學的力量在于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影響士人的學術興趣和詩文創作水平,而婚姻關系則意味著不同家族之間以親情為紐帶的家學交流與傳承?;橐雠c家學的偶然相遇,在多數情況下僅僅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機緣,但某些姻緣卻能給當事人及其家族帶來重要影響。文學史家對兩宋作家的婚姻狀況向來不甚重視,但就文學生態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而言,婚姻與家學的潤澤不可或缺?!盎橐觥庇歇M義與廣義之分,前者是指以男性為主導的法定夫妻,包括妾室,其得失毀譽僅限于家門之內;后者則包括由婚姻事實延伸出來的其他人倫關系,如舅父、外舅、內兄弟、表兄弟以及外甥等,他們承載著因婚姻產生的許多親情與責任,也為相關家學的傳承與擴播貢獻其智慧。兩宋士人的婚娶觀念已較前代有了極大改變,它既有“不問閥閱”、鐘愛“賢才”的進步與超越,也存在錢財與婚姻掛鉤的史實。而在相對自由的婚姻實踐中,“因親及親”的“世婚”最具時代特點,許多夫妻、姻親之間的悲歡離合都由此產生。為了厘清宋人婚姻的功能與特點,本節敘述主要著眼于以下數端。

其一,兩宋士人的婚姻觀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價值呈現,與漢魏六朝及李唐時代頗為不同,其顯著差異既在社會等級制的消弭,即“婚姻不問閥閱”,更在以進士科考為“高下人物”的評斷標準。

魏晉六朝“士庶之際,實自天隔”[133],而士族階層內部的婚姻選擇雖有門第之別,但取舍標準相對靈活,其如陳寅恪先生所說:“魏晉之際雖一般社會有鉅族、小族之分,茍小族之男子以才器著聞,得稱為名士者,則其人之政治及社會地位即與鉅族之子弟無所區別,小族之女子茍能以禮法特見尊重,則亦可與高門通婚,非若后來士族之婚宦二事專以祖宗官職高下為惟一標準者也?!?a id="w134">[134]到了唐代,良賤不婚則為鐵律?!短屏洹份d:“凡官戶奴婢,男女成人,先以本色媲偶。若給賜,許其妻子相隨。”[135]士、庶之間不論婚姻,即所謂“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136]者。《新唐書·李紳傳》載,會昌時,“(吳)湘為江都尉。部人訟湘受贓狼籍,身娶民顏悅女。紳使觀察判官魏铏鞫湘,罪明白,論報殺之。時,議者謂吳氏世與宰相有嫌,疑紳內顧望,織成其罪。諫官屢論列,詔遣御史崔元藻覆按,元藻言湘盜用程糧錢有狀,娶部人女不實,按悅嘗為青州衙推,而妻王故衣冠女,不應坐。德裕惡元藻持兩端,奏貶崖州司戶參軍。宣宗立,德裕去位,紳已卒。崔鉉等久不得志,導汝納使為湘訟,言:‘湘素直,為人誣蔑,大校重牢,五木被體,吏至以娶妻資媵結贓?!已裕骸亹偣适孔?,湘罪皆不當死,紳枉殺之?!?a id="w137">[137]吳湘因娶“民女”構成死罪,充分說明李唐士人“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138]

唐律有關“人各有耦,色類須同。良賤既殊,何宜配合”[139]的規定,強調的是森嚴的等級制。趙宋建國以后,雖說“百官萬民皆有等夷”[140],但士、庶階層之間以門第為基礎的婚姻制度早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141]的新觀念。司馬光曾說:“凡議婚姻,當先察其婿與婦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茍慕其富貴。婿茍賢矣,今雖貧賤,安知異時不富貴乎?茍為不肖,今雖富盛,安知異時不貧賤乎?”他特別強調“婦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茍慕一時之富貴而娶之,彼挾其富貴,鮮有不輕其夫而傲其舅姑,養成驕妒之性,異日為患,庸有極乎?”[142]《袁氏世范》也明確規定:“男女議親,不可貪其閥閱之高,資產之厚?!?a id="w143">[143]是知“性行及家法”在議婚因素中的權重已顯著提高。

在淡化“富貴”及“閥閱”的同時,宋人卻相當“愛才”,其如趙翼所云:“當世風尚,婦人女子皆知愛才也?!?a id="w144">[144]現實中許多“榜下擇婿”[145]的悲喜劇,似乎更能為“愛才”一事作注。宋人稱進士出身者為“賢才”,趙彥衛云:“本朝尚科舉,顯人魁士,皆出寒畯,觀此可見世家氣象?!?a id="w146">[146]雖說像周密那樣的道學人士堅持以為“場屋之文,朝廷假以取士,與學優則仕異矣。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147],但“富貴之家教子弟讀書,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賢言行之精微”[148]早已是社會共識,那些被達官顯宦擇為新婿的進士更為公私美談。如宋真宗朝,“范魯公之孫,令孫也,有學行,登甲科,公輔器之,王魏公旦妻以息女”;[149]宋神宗時,蔡卞與蔡京同年登科,調江陰主簿,“王安石妻以女”[150],都是擇婿成功的例子。也有不成功者,如馮京“少雋邁不群,舉進士,自鄉舉、禮部以至廷試,皆第一。時猶未娶,張堯佐方負宮掖勢,欲妻以女。擁至其家,束之以金帶,曰:‘此上意也?!曋瑢m中持酒殽來,直出奩具目示之,京笑不視,力辭”。[151]再如鄱陽洪皓,“少有奇節,慷慨有經略四方志。登政和五年進士第,王黼、朱勔皆欲婚之,力辭”[152]。兩位當事人雖有“不愿而為貴勢豪族擁逼不得辭者”[153]的經歷,但最終都以“力辭”告終。

由于“榜下擇婿”具有諸多不確定性,故朝廷重臣或老成學子別具慧眼者,便提前預定外來佳婿。如黃龜年登崇寧五年(1106)進士第,授洛州司理參軍。累遷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給事中?!褒斈晡r,永福簿李朝旌奇之,許妻以女。龜年既登第,而朝旌已死,家貧甚?;騽颀斈陝e娶,龜年正色曰:‘吾許以諾,死而負之,何以自立!’遂娶之。”[154]開封崔立“性淳謹,尤喜論事。大中祥符間,帝既封禪,士大夫爭奏上符瑞,獻贊頌,立獨言:‘水發徐州,旱連江、淮,無為烈風,金陵火,天所以警驕惰、戒淫泆也。區區符瑞,尚何足為治道言哉!’前后上四十余事。以右諫議大夫知耀州,改知濠州,遷給事中。告老,進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卒。識韓琦于布衣,以女妻之,人嘗服其鑒云”[155]。韓琦后為北宋重臣,封魏國公,崔立若泉下有知,當自豪無比。

不過,仕前婚約對女婿人格品藻及忠誠度的判斷頗有難度,好在史書所載大多優秀,呂夷簡、富弼和真德秀即其例。富弼的岳父是廬州合肥人馬亮,字叔明,舉進士,仁宗朝累官至工部尚書,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贈尚書右仆射。亮“有智略,敏于政事,然其所至無廉稱。呂夷簡少時,從其父蒙亨為縣福州,亮見而奇之,妻以女。妻劉恚曰:‘嫁女當與縣令兒邪?’亮曰:‘非爾所知也?!?a id="w156">[156]富弼“少篤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云湮氖就踉?、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復制科,仲淹謂弼:‘子當以是進?!e茂材異等,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157]南宋鴻儒真德秀也有類似經歷,只不過預訂婚姻者乃普通學者。《宋史》傳稱真德秀“十五而孤,母吳氏力貧教之。同郡楊圭見而異之,使歸共諸子學,卒妻以女。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南劍州判官。繼試中博學宏詞科,入閩帥幕,召為太學正,嘉定元年遷博士”[158]。富弼和真德秀生活的時代雖有不同,但都對政治文化發展卓有建樹。

其二,“議婚”過程中有人強調品格與家法,有人看重錢財和裝,均無可指責。事實上,宋代“娶妻論財”的士人并非少數。

社會心理的變易往往從精英階層開始,宋人婚姻觀的世俗化變易就從變“擇”為“捉”的榜下選婿開始。南宋朱彧嘗云:“本朝貴人家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謂之榜下捉婿。亦有緡錢,謂之系捉錢,蓋與婿為京索之費。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錢,以餌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緡。既成婚,其家亦索遍手錢,往往計校裝,要約束縛如訴牒?!?a id="w159">[159]所謂“遍手錢”即婿家父母親屬索要之錢。新科進士奇貨可居,競為高價,遂致士風毀敗。哲宗朝,有官員上《請禁絕登科進士論財娶妻奏》云:“臣竊聞近年進士登科娶妻論財,全乖禮義。衣冠之家隨所厚薄,則遣媒妁往返,甚于乞丐,小不如意,棄而之它。市井駔儈出捐千金,則貿貿而來,安以就之。名掛仕版,身被命服,不顧廉恥,自為得計,玷辱恩命,虧損名節,莫甚于此。陛下上法堯、舜,旁規漢、唐,開廣庠序,遴擇師儒,自京師以達天下,教育之法遠過前古。而此等天資卑陋,標置不高,筮仕之初,已為污行,推而從政,貪墨可知。臣欲乞下御史臺嚴行覺察,如有似此之人,以典法從事,庶幾惇厚風教,以懲曲士?!?a id="w160">[160]不過,要改變“進士登科娶妻論財”的風氣絕非易事。

娶妻論財的風尚甚至波及偏遠鄉村。蔡襄在《福州五戒文》中強調:“婚娶何謂,欲以傳嗣,豈為財也。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隨其貧富,未有婚姻之家不為怨怒。原其由,蓋婚禮之夕廣糜費,已而校奩,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姑辱其婦,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滿意,至有割男女之愛,輒相棄背。習俗日久,不以為怪。此生民之大弊,人行最惡者也?!?a id="w161">[161]是其證。風氣既已形成,就少不了貪財求婚的種種鬧劇。如《宋史·向敏中傳》載:“故相薛居正孫安上不肖,其居第有詔無得貿易,敏中違詔質之。會居正子惟吉嫠婦柴將攜貲產適張齊賢,安上訴其事,柴遂言敏中嘗求娶己,不許,以是陰庇安上。真宗以問敏中,敏中言近喪妻不復議婚,未嘗求婚于柴,真宗因不復問。柴又伐鼓,訟益急,遂下御史臺,并得敏中質宅之狀。時王嗣宗為鹽鐵使,素忌敏中,因對言,敏中議娶王承衍女弟,密約已定而未納采。真宗詢于王氏得其實,以敏中前言為妄,罷為戶部侍郎,出知永興軍?!?a id="w162">[162]對此,程頤的看法非常簡單,稱“本朝向敏中號有度量,至作相,卻與張齊賢爭取一妻,為其有十萬囊故也”[163]。向敏中、張齊賢等朝廷重臣尚且如此,普通士人“娶妻論財”又何足怪哉!

其三,兩宋士人最重“因親及親”之“世婚”。這種婚姻雖有利于家庭和諧,卻往往忽略了人性人情的許多弱點,至有演為悲劇者。

唐宋律法規定:“其外姻雖有服,非尊卑者,為婚不禁?!?a id="w164">[164]但世人對此或有誤解,如《朱子語類》卷八九載:“堯卿問姑舅之子為昏。曰:據律中不許。然自仁宗之女嫁李璋家,乃是姑舅之子,故歐陽公曰:‘公私皆已通行。’”[165]洪邁《容齋續筆》卷八“姑舅為婚”條詳細解釋“外姻為婚不禁”的法律規定,曰:“姑舅兄弟為婚,在禮法不禁,而世俗不曉。案:《刑統·戶婚律》云:‘父母之姑舅、兩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為婚姻。’議曰:‘父母姑舅,兩姨姊妹,于身無服,乃是父母緦麻,據身是尊,故不合娶。及姨又是父母大功尊,若堂姨雖于父母無服,亦是尊屬,母之姑、堂姑,并是母之小功以上尊;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亦謂堂姊妹所生者、女婿姊妹,于身雖并無服,據理不可為婚。并為尊卑混亂,人倫失序之故。’然則中表兄弟姊妹正是一等,其于婚娶,了無所妨。予記政和八年知漢陽軍王大夫申明此項,敕局看詳,以為如表叔取表侄女,從甥女嫁從舅之類,甚為明白。徽州《法司編類續降》有全文,今州縣官書判,至有將姑舅兄弟成婚而斷離之者,皆失于不能細讀律令也。”[166]此外,袁采亦云:“人之議親,多要因親及親,以示不相忘,此最風俗好處?!?a id="w167">[167]是知,所謂世家重世婚本就無可指責。

從婚姻實踐來看,宋代姑舅兄弟之間相互通婚的情形的確非常普遍。僅與家學研究相關的家族就有很多。如《二程外書》載:“周恭叔行己,自太學早年登科,未三十,見伊川,持身嚴苦,塊坐一室,未嘗窺牖。幼議母黨之女,登科后,其女雙瞽,遂娶焉,愛過常人。伊川曰:‘某未三十時,亦做不得此事。然其進銳者其退速?!繃@惜之。”[168]表兄妹皆為婚姻,雖有雙瞽之病,亦深加體貼,此乃人情常理,至于“愛過常人”似言過其實。觀下文“周以酒席有所屬意”,程頤曰“此禽獸不若也,豈得不害義理”,“以父母遺體偶倡賤,其可乎”諸語可知矣。另如韓億和李若谷兩家,史載李若谷“少時與韓億為友,及貴顯,婚姻不絕焉”。[169]韓元吉《桐陰舊話》載,韓忠獻公億曾“與李康靖公同行應舉,有一氈同寢臥,至別,割氈為二,分之。其后浸貴,以長女嫁康靖公子邯鄲公,而第七解州府君娶康靖公女。子孫數世,婚姻不絕”[170]。按:“邯鄲公”指李淑,為韓億長女婿?!暗谄呓庵莞敝疙n緯。億有八子,迎娶若谷之女者為七子韓緯。

姑舅兄弟之間的婚姻很容易出現矛盾,其如袁采所說:“其間婦女無遠識,多因相熟而相簡,至于相忽,遂至于相爭而不和,反不若素不相識而驟議親者。故凡因親議親,最不可托熟,闕其禮文。又不可忘其本意,極于責備,則兩家周致無他患矣。故有侄女嫁于姑家,獨為姑氏所惡;甥女嫁于舅家,獨為舅妻所惡;姨女嫁于姨家,獨為姨氏所惡;皆由玩易于其初,禮薄而怨生,又有不審于其初之過者。”[171]兩宋文學巨匠,如蘇洵、黃庭堅以及陸游等,就曾經受過由“世婚”帶來的痛苦。

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一〇三載:“蘇小妹,老蘇先生之女。幼而好學,慷慨能文。適其母兄程浚之子之才,先生有詩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來結姻。鄉人嫁娶重母族,雖我不肯將安云?!搜蕴K子無妹,卻有此詩出《蘇氏小抄》。”[172]按:此事乃以悲劇收場,蘇洵為賦《自尤》長詩,敘曰:“余生而與物無害,幼居鄉閭,長適四方,萬里所至,與其君子而遠其不義。是以年五十有一,而未始有尤于人,而人亦無以我尤者。蓋壬辰之歲,而喪幼女,始將以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女幼而好學,慷慨有過人之節,為文亦往往有可喜。既適其母之兄程浚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而浚本儒者,然內行有所不謹,而其妻子尤好為無法。吾女介于其間,因為其家之所不悅。適會其病,其夫與其舅姑遂不之視而急棄之,使至于死。始其死時,余怨之,雖吾之鄉人亦不直浚。獨余友發聞而深悲之,曰:‘夫彼何足尤者?子自知其賢,而不擇以予人,怨則在子,而尚誰怨?’余聞其言而深悲之。”[173]周密亦嘗記云,有滄洲先生程公許,字季與,眉山人,“其言老泉《族譜亭記》,言鄉俗之薄,起于某人,而不著其姓名者,蓋蘇與其妻黨程氏大不咸,所謂某人者,其妻之兄弟也。老泉有《自尤》詩,述其女事外家,不得志以死,其辭甚哀,則其怨隙不平也久矣。其后東坡兄弟以念母之故,相與釋憾。程正輔與坡為表弟,坡之南遷,時宰聞其先世之隙,遂以正輔為本路憲將,使之甘心焉。而正輔反篤中外之義,相與周旋之者甚至。坡詩往復倡和,中亦可概見矣”。[174]蘇、程后人“相與釋憾”是一回事,蘇小妹和程之才的婚姻悲劇是另一回事。唯有蘇老泉深悲幼女之死的淚水,讓后人對“因親議親”多了些許警惕。

周密嘗云:“陸務觀初娶唐氏,閎之女也,于其母夫人為姑侄。伉儷相得,而弗獲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絕之,則為別館,時時往焉。姑知而掩之,雖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隱,竟絕之,亦人倫之變也?!?a id="w175">[175]陸游與唐琬之間的這段婚姻悲劇,因為《釵頭鳳》詞而家喻戶曉。但在此之前,黃庭堅親姐嫁給表兄洪民師,最終因姨母苛待,年二十五而卒,其悲涼凄楚的故事似乎少有人知,今特述于此。

山谷有《毀璧序》述其長姐之遭遇云:“夫人黃氏,先大夫之長女”,“歸南康洪民師。民師之母文成縣君李氏,太夫人母弟也”。[176]此謂“太夫人”者,即山谷與長姐之生母。吳曾嘗述及黃氏才貌,曰:“生重瞳子,眉目如畫,玉雪可念。其為女工,皆妙絕人。幼少能自珍重,常欲練形仙去”,只因“先大夫棄諸孤早,太夫人為家世堙替,持孤女托”,才被迫將她嫁給了南康洪民師[177]。黃震亦概言曰:“《毀璧序》敘山谷之女兄事姨母之子洪民師,年二十五而卒。姑惡之,不以葬,焚而投諸江。山谷筑亭廬山而妥之?!?a id="w178">[178]明確了黃氏兄妹這段不堪言說的往事,便知山谷披肝瀝膽以教“四洪”者,蓋與手足親情陰陽兩隔的悲苦凄楚隱然相關。

本書所述婚姻事實,乃是家學與文學生態研究所必需。對同一研究對象,我們只談“家學”與“婚姻”本身,不涉及其他。如歐陽修“四歲而孤,母鄭氏守節自誓,親教修讀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比成人,舉進士,兩試國子監,一試禮部,皆第一,遂中甲科”。[179]鄭氏出自江南名族,歐陽公后顯貴,特為《瀧岡阡表》一文以陳其深情,傳誦千古。歐陽修“有妹適張龜正,卒而無子;有女,實前妻所生,甫四歲,以無所歸,其母攜養于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會張氏在晟所與奴奸,事下開封府。權知府事楊日嚴前守益州,修嘗論其貪恣,因使獄吏附致其言以及修。諫官錢明逸遂劾修私于張氏,且欺其財。詔安世及昭明雜治,卒無狀。乃坐用張氏奩中物買田立歐陽氏券,安世等坐直牒三司取錄問吏人而不先以聞,故皆及于責。安世,開封人也。獄事起,諸怨惡修者,必欲傾修,而安世獨明其誣,雖忤執政意,與昭明俱得罪,然君子多之”[180]。歐陽修因此被貶,以知制誥知滁州。治平四年三月,“有薛良孺者,修妻之從弟也,坐舉官被劾,會赦免,而修乃言不可以臣故徼幸,乞特不原,良孺竟坐免官,怨修切齒。修長子發,娶鹽鐵副使吳充女,良孺因謗修帷薄,事連吳氏”。敵黨要員借題發揮,建議將歐陽修“貶竄”[181],后經歐陽修和吳充的上章力辯,朝廷嚴查,此事純屬捏造,造謠者遂受到懲罰。兩個事案既不在“婚姻”討論范疇之內,更不能證明歐陽公有悖人倫風化;有史學研究者引此兩條,與章惇的身世問題相提并論[182],以證宋人反對“異輩婚”[183],其嚴謹與否,頗待商榷。


[1] 王稱:《東都事略》卷七二《歐陽修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第468頁下。

[2] 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分衅墩胃锩c黨派分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59頁。

[3] 徐松:《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一五〇,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6570頁。

[4]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第238頁。

[5] 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卷上“二章清貧“條”,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41頁。

[6] 鄒重華:《家學傳承與學術發展——以宋代四川士人家族為例》,載《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線裝書局2005年版。

[7] 邢鐵:《家學傳承與唐宋時期士族的更新》,《中華文史論叢》2012年第2期。

[8] 胡士行:《尚書詳解》卷一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冊,第427頁下。

[9] 陳寅?。骸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7頁。

[10] 范曄:《后漢書志》第一〇《天文上》,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214—3215頁。

[11] 司馬遷:《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95、3296頁。

[12] 陳寅?。骸洞藓婆c寇謙之》,載《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頁。

[13] 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分衅墩胃锩c黨派分野》,第259、260頁。

[14] 郝經:《續后漢書》卷六五下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5冊,第591頁下。

[15] 房玄齡:《晉書》卷三三《王祥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88頁。

[16] 姚思廉:《梁書》卷三三《王筠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486頁。

[17] 《梁書》卷四一《王承傳》,第585頁。

[18] 蕭子顯:《南齊書》卷二三《王儉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433、438頁。

[19] 《梁書》卷三三《劉孝綽傳》,第483、484頁。

[20] 《資治通鑒》卷二六五,第8643頁。

[21] 《唐六典》卷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第12頁上。

[22] 《唐摭言》卷一〇,第107頁。

[23] 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分衅墩胃锩包h派分野》,第91頁。

[24] 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三,第167頁。

[25] 《詩藪·外編》卷三,第174頁。

[26] 《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條,第4頁。

[27] 《詩藪·外編》卷三,第170頁。

[28] 此事初見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以歌詞自娛”條之記載。《秦婦吟》全詩久佚,20世紀初重新發現于敦煌石室中,陳寅恪先生有《韋莊〈秦婦吟〉校箋》,見《寒柳堂集》。

[29] 《資治通鑒》卷二七三,第8917、8918頁。

[30] 《日知錄集釋》卷二三,中冊,第1716—1717頁。

[31]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文集》卷五,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1頁。

[32] 汪藻:《為德興汪氏種德堂作記》,《全宋文》第157冊,第262頁。

[33] 《宋史》卷四五七《種放傳》,第13422、13423頁。

[34] 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頁。

[35] 《宋史》卷四五七,第13418頁。

[36] 《宋史》卷四五七《田誥傳》,第13428頁。

[37] 《宋史》卷四五八《周啟明傳》,第13441頁。

[38] 《宋史》卷四五八《代淵傳》,第13442頁。

[39] 《宋史》卷四三二《孫復傳》,第12832頁。

[40]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二,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1、22頁。

[41] 《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七《回禮部取問狀》,第568頁。

[42] 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七,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16頁。

[43] 張方平:《條制資蔭敕》,見呂祖謙編《宋文鑒》卷三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0冊,第325頁下。

[44]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五《宋制祿之厚》,中國書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頁。

[45] 《長編》卷一七,曹彬語,第364頁。

[46]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田賦考二》,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9頁。

[47] 《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一之六一,第5904頁上。

[48]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褒賢集》卷三,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978頁。

[49] 劉克莊:《趙氏義學莊記》,《全宋文》第330冊,第331頁。

[50] 董斯張:《吳興備志》卷一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4冊,第403頁下、404頁上。

[51] 袁采:《袁氏世范》卷三,《叢書集成初編》第974冊,第62頁。

[52]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卷一一《送楊先輩登第還家》,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88頁。

[53] 楊杰:《沈公神道碑》,《全宋文》第75冊,第262頁。

[54] 蘇頌:《蘇魏公文集·丞相魏公譚訓》卷三,第1135頁。

[55] 余靖:《故蕭府君墓志銘》,《全宋文》第27冊,第147頁。

[56] 《舊唐書》卷一六五《柳公綽傳》,第4309頁。

[57] 張載:《張載集·經學理窟·宗法》,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259頁。

[58] 胡寅:《成都施氏義田記》,《全宋文》第190冊,第84頁。

[59] 《舊唐書》卷一〇二《元行沖傳》,第3181頁。

[60] 王稱:《東都事略》卷七二《歐陽修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第467頁下。

[61]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第10381頁。

[62] 《歐陽修全集》卷四二《詩譜補亡后序》,第602頁。

[63] 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后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9冊,第164頁上。

[64]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新唐書糾謬》提要,第411頁上。

[65]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舊五代史》提要,第411頁中。

[66] 《歐陽修全集》卷六七《與張秀才棐第二書》,第978頁。

[67] 蘇軾:《蘇軾文集》卷一〇《六一居士集敘》,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16頁。

[68] 張耒:《張耒集》卷五九《歐陽伯和墓志銘》,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876頁。

[69]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第10381頁。

[70] 朱弁:《曲洧舊聞》卷一〇,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26、227頁。

[71] 王稱:《東都事略》卷七二《歐陽棐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第468頁上、下。

[72] 蘇洵:《譜例序》,《全宋文》第43冊,第173頁。

[73]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一二,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頁。

[74] 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五,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24頁。

[75] 《二程集·遺書》卷二二上,第292頁。

[76] 《孟子注疏·公孫丑章句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85頁下。

[77] 《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經注疏》(下),第2752頁下。

[78] 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五《與舒西美》,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4頁。

[79] 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三六《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90頁。

[80] 吳杰:《象山集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6冊,第240頁上。

[81] 《陸九淵集》卷三四《語錄上》,第395頁。

[82] 朱熹:《答張敬夫》,《全宋文》第245冊,第90頁。

[83] 班固:《漢書》卷七五《夏侯始昌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154頁。

[84] 《漢書》卷七五《夏侯勝傳》,第3155頁。

[85] 范曄:《后漢書》卷三七《桓榮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249、1254、1257、1258、1261頁。

[86] 《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李善傳》,第4946頁。

[87] 《舊唐書》卷一九〇中《李邕傳》,第5043頁。

[88] 尹洙:《李公行狀》,《全宋文》第28冊,第47頁。

[89] 《蘇軾文集》卷一四《范景仁墓志銘》,第435—443頁。

[90] 范祖禹:《資政殿學士范公墓志銘》,《全宋文》第99冊,第34、43頁。

[91]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2、63頁。

[92] 張端義:《貴耳集》卷上,《叢書集成初編》第2783冊,第3頁。

[93] 呂祖謙:《少儀外傳》卷上,《叢書集成初編》第991冊,第6頁。

[94] 黃宗羲:《宋元學案》卷七二《二江諸儒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10、2412頁。

[95] 樓鑰:《干辦審計司范蓀太府寺主簿制》,《全宋文》第262冊,第307頁。

[96] 《東都事略》卷一一八《邵雍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第774頁上。

[97]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皇極經世》《敘篇系述》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頁。

[98] 邵雍:《心耳吟》,《全宋詩》第7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3頁。

[99] 《二程集》卷四《邵堯夫先生墓志銘》,第503頁。

[100]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〇〇,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543頁。

[101] 《全宋文》第310冊,第14頁。

[102] 《宋元學案》卷九《百源學案上》,第365頁。

[103] 《宋史》卷四三三《邵伯溫傳》,第12853頁。

[104]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一《聞見后錄》提要,第1199頁中。

[105] 《宋史》卷三一九,第10396頁。

[106] 劉攽:《劉公行狀》,《全宋文》第69冊,第205、220頁。

[107]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叢書集成初編》第2786冊,第11頁。

[108] 《宋史》卷三一九《劉奉世傳》,第10390頁。

[109] 《四庫全書總目》卷二七《春秋傳》提要,第219頁下。

[110] 《朱子語類》卷八三,第2155頁。

[111] 張栻:《胡子知言序》,《全宋文》第255冊,第261頁。

[112] 《四庫全書總目》卷九二《知言》提要,第782頁中、下。

[113] 《朱子語類》卷一〇一,第2585、2586頁。

[114] 《蘇軾文集》卷一七《司馬溫公神道碑》,第513頁。

[115] 《蘇軾文集》卷一六《司馬溫公行狀》,第475頁。

[116]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五,《叢書集成初編》第282冊,第101頁。

[117] 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頁。

[118] 朱熹:《篤行趙君彥遠墓碣銘》,《全宋文》第253冊,第131頁。

[119]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四《崇仁學案》,第27頁;卷九《三原學案》,第170頁。

[120] 《四庫全書總目》卷七《易學》提要,第57頁上。

[121] 馬永卿:《懶真子》卷二“柳氏家法”條,《叢書集成初編》第285冊,第16頁。

[122] 楊慎:《丹鉛總錄》卷一八《詩話類·洵美且都》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5冊,第544頁上、下。

[123] 胡宿:《李公墓志銘》,《全宋文》第22冊,第247頁。

[124] 司馬光:《家范》卷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第663頁下、664頁上。

[125]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頁。

[126] 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七,《叢書集成初編》第3340冊,第65頁。

[127] 《長編》卷四二二,第10211頁。

[128] 《宋史》卷三三六《呂希哲傳》,第10777頁。

[129] 朱熹:《答林擇之》,《全宋文》第246冊,第285頁。

[130] 朱彝尊:《經義考》一八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9冊,第469頁上、下。

[131] 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第70頁上、下。

[132] 陸游:《呂居仁集序》,《全宋文》第222冊,第340頁。

[133] 《宋書》卷四二《王弘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18頁。

[134]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59、260頁。

[135] 《唐六典》卷一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第187頁上。

[136] 《新唐書》卷一七二《杜中立傳》,第5206頁。

[137] 《新唐書》卷一八一《李紳傳》,第5349、5350頁。

[138] 《元白詩箋證稿·艷詩及悼亡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頁。

[139] 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卷一四,《叢書集成初編》第777冊,第303頁。

[140] 蔡襄:《國論要目十二事疏·明禮》,《全宋文》第46冊,第371頁。

[141] 鄭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第439頁上。

[142] 司馬光:《司馬氏書儀》卷三,《叢書集成初編》第1040冊,第29頁。

[143] 袁采:《袁氏世范》卷一,《叢書集成初編》第974冊,第19頁。

[144] 趙翼:《陔余叢考》卷四一《蘇東坡秦少游才遇》,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911頁。

[145] 彭乘:《墨客揮犀》卷一,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84頁。

[146] 《云麓漫鈔》卷七,第116頁。

[147] 《癸辛雜識·前集》,第22頁。

[148] 《袁氏世范》卷一,第5頁。

[149]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四六,第612頁。

[150] 《宋史》卷四七二《蔡卞傳》,第13728頁。

[151] 《宋史》卷三一七《馮京傳》,第10338、10339頁。

[152] 《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第11557頁。

[153] 《墨客揮犀》卷一,第284頁。

[154] 《宋史》卷三八一《黃龜年傳》,第11741頁。

[155] 《宋史》卷四二六《崔立傳》,第12698頁。

[156] 《宋史》卷二九八《馬亮傳》,第9917頁。

[157] 《宋史》卷三一三《富弼傳》,第10249頁。

[158] 《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傳》,第12957頁。

[159] 朱彧:《萍洲可談》卷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8冊,第287頁上。

[160] 丁騭:《請禁絕登科進士論財娶妻奏》,《全宋文》第72冊,第311頁。

[161] 蔡襄:《福州五戒文》,《全宋文》第47冊,第15頁。

[162] 《宋史》卷二八二《向敏中傳》,第9555頁。

[163] 《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一〇,第407頁。

[164] 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卷一四,《叢書集成初編》第777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第298頁。

[165] 《朱子語類》卷八九,第2275頁。

[166] 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八,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21頁。

[167] 《袁氏世范》卷一,《叢書集成初編》第974冊,第19頁。

[168] 《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一二,第434頁。

[169] 《宋史》卷二九一《李若谷傳》,第9740頁。

[170] 陶宗儀:《說郛》卷四五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8冊,第482頁上。

[171] 《袁氏世范》卷一,《叢書集成初編》第974冊,第20頁。

[172] 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一〇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2冊,第656頁下。

[173] 蘇洵:《自尤并敘》,《全宋詩》卷三五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372頁。

[174] 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三,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5頁。

[175] 《齊東野語》卷一,第17頁。

[176] 黃庭堅:《山谷別集》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3冊,第558頁下。

[177]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四《陳后山李氏墓銘》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18、419頁。

[178] 黃震:《黃氏日抄》卷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冊,第588頁上。

[179] 《東都事略》卷七二《歐陽修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第463頁下。

[180] 《長編》卷一五七,第3798—3799頁。

[181] 《長編》卷二〇九,第5078頁。

[182] 王明清《揮麈錄·余話》卷一載:“章俞者,郇公之族子,早歲不自拘檢。妻之母楊氏,年少而寡,俞與之通,已而有娠生子。初產之時,楊氏欲不舉,楊氏母勉令留之,以一合貯水,緘置其內,遣人持以還俞。俞得之云:‘此兒五行甚佳,將大吾門?!腿檎咧斠曋?。既長,登第,始與東坡先生締交。后送其出守湖州詩,首云‘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云鄉’,以為譏己,由是怨之。其子入政府,俞尚無恙,嘗犯法,以年八十,勿論。事見《神宗實錄》。紹圣相天下,坡渡海,蓋修報也。所謂燕國夫人墓,獨處而無祔者,即楊氏也?!钡?93頁。

[183] 張邦煒:《宋代婚姻家族史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10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化州市| 报价| 龙口市| 紫金县| 邹平县| 高唐县| 如东县| 尉犁县| 旺苍县| 宁津县| 庆云县| 文化| 大方县| 黄梅县| 铜川市| 呼伦贝尔市| 岐山县| 芮城县| 汉川市| 石嘴山市| 乌拉特中旗| 淅川县| 宾阳县| 大荔县| 新巴尔虎右旗| 望都县| 泰来县| 介休市| 鄂尔多斯市| 敦化市| 普兰店市| 赤城县| 鄢陵县| 开化县| 昌都县| 清苑县| 康平县| 剑川县| 汝州市|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