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榜樣教育研究
- 袁文斌
- 1884字
- 2021-10-30 01:57:12
三 研究目標和內容
榜樣教育研究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從宏觀看,主要包括榜樣教育的內涵、本質的確定;榜樣教育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支持;榜樣教育的規律;榜樣學習過程和心理機制;榜樣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榜樣教育的科學化和有效性研究等系列問題。目前我國德育理論研究中對榜樣教育的研究比較薄弱,榜樣教育在教育學和德育論著作中還沒有系統、完整的論述,已有的或是比較概括的研究,或是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的研究,研究的視角和方法相對單一。因此,本書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目前榜樣教育的現狀,對榜樣教育進行較系統的研究。
本書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理論上對榜樣教育的科學化途徑進行探索,以求豐富和發展榜樣教育理論;從實踐上分析總結當代中國榜樣教育的經驗教訓,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實現機制。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期促進榜樣教育的現代轉型。
(一)研究目標
本書針對當前榜樣教育的現狀和德育理論發展的需要,對傳統榜樣教育理論及其實踐進行研究,力圖通過揭示榜樣教育的本質、特征和規律,分析榜樣教育的得失、問題及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探尋榜樣教育新的實現途徑,創新榜樣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構建科學有效的榜樣教育機制,為新時代的榜樣教育實踐提供理論參考和可借鑒的策略方法。
(二)研究內容
本書在探析榜樣教育的內涵、本質、理論依據和內在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追溯中華人民共和國榜樣教育的歷史和考察當前中國榜樣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榜樣教育的基本觀點:榜樣教育是德育重要的實現形式和有效途徑,榜樣教育的基點和歸旨不僅在于弘揚先進價值、維護道德秩序和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而且在于促進人的社會化、人格完善、自我實現等個體價值的實現;榜樣教育實質是理想道德人格對現實道德人格的同化,是引導學習主體自我榜樣化(即通過內化榜樣精神品質和外化為行為生成新的自我),使學習者成為更好的自己;榜樣教育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德育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不僅表現為教育載體、特點的不同,還表現在學習發生條件、接受結構、心理因素、內化過程等學習機制的不同,決定了其實施原則和實踐方式的特殊性;提高榜樣教育的實效性,實現榜樣教育的科學化,必須遵循其內在規律,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規律、人的道德發展規律和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還原其主體性、內發性、生活性、實踐性的本質;榜樣教育作為一種道德實踐活動,是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既有其歷史超越性,也有其時代局限性,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又表現出賦予人精神力量的無限性,反映了人類道德發展不斷從落后走向先進、從不平衡走向平衡的矛盾規律;榜樣教育只有體現時代性和以人為本要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社會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才能永葆生命力。
本書除引言和結語外,共包括五章內容。第一章榜樣教育的解讀,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對榜樣教育進行分析,闡釋了榜樣教育的含義、功能、本質和特征。第二章從多學科視角闡述榜樣教育的理論基礎,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榜樣教育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以及主體性教育理論基本原理的探析,揭示它們與榜樣教育內在的邏輯關系,為榜樣教育提供理論指導與借鑒。第三章對榜樣教育的學習機制進行解析,通過釋析榜樣學習主體的接受結構、榜樣學習發生的形式與條件、榜樣學習的過程,探究并闡明榜樣教育過程中學習者內化為榜樣精神品質、外化為行為的內部矛盾規律,為榜樣教育實踐提供科學支持。第四章追溯和考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榜樣教育的發展歷程,對不同歷史時期榜樣教育的背景、目標、內容、模式和特點等進行了比較,對榜樣教育的得失進行了總結,分析了榜樣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多重原因,為榜樣教育進行理論和方法上的反思、變革與創新提供現實參照。第五章在前幾章學理釋析、理論溯源、規律探究、實踐省思的基礎上,對榜樣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探索與思考,提出了力圖促進榜樣教育科學化、長效化的基本對策。
[1]曾釗新:《道德心理論》,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170頁。
[2]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人民日報》2019年10月28日。
[3]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3日。
[4]曠平昌、周良榮、杜作勛:《建國六十年我國道德榜樣的歷史變遷及其現實意義》,《政工研究動態》2009年第13期。
[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日報》2007年10月25日。
[6]習近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3/c1116812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