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榜樣教育研究
- 袁文斌
- 5792字
- 2021-10-30 01:57:12
一 榜樣教育及其面臨的突出問題
“榜樣”一詞的原義是樣子、模樣,引申為行為的模范,值得人們學習和仿效的對象。榜樣對人具有感染、引導、激勵等作用,其美好形象、感人事跡、先進思想、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體現的優秀價值可引起人們產生仰慕、崇敬心理,進而“思齊”、仿效和學習,尤其對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榜樣教育同其他德育形式相比,其最大優勢在于榜樣這一價值載體的真實性、可見性、生動性和形象化,引人注意,易于模仿,即榜樣將抽象的道德與鮮活生動的人性結合起來,并通過在現實生活中可觀可感的具體行為事例對人產生影響。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羅·阿謝姆說:“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洛克認為,沒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樣這么能夠溫和而又深刻地打進人們的心里。德育不僅是傳授道德知識的過程,更是促進人的知、情、信、意、行協調發展的過程。在思想品德的形成中,以事感人、以情動人更具效力,這種力量和作用是通過活的道德形象——人的影響而實現的,而榜樣這一體現社會主流價值的、現實的具體的人,則成為對人們進行教育的最好的價值載體,榜樣教育也因此成為德育的生動的形式。
榜樣教育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三點:易于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仿效榜樣成為學習者的自主追求;易于集中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使榜樣形象成為學習者自愿自覺的選擇標準;能喚起受教育者的良好動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激發學習者奮發向上的力量。[1]榜樣是活靈活現的、現實的具體的人,是抽象、靜態的道德規范形象、鮮活、生動、具體的體現。在榜樣身上,不僅可以體現出我們所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而且通過榜樣的先進事跡,可以看到其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現實的、生動的表現。實踐證明,形象化的榜樣教育更易于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將道德規范內化,在榜樣的引導和激勵下,促使受教育者道德創新行為的發生。因而,學習榜樣對一個人的德性的形成與發展,往往比學習枯燥的道德理論知識產生的效用更直接、更快捷、更有效。因此,榜樣教育同其他德育形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它既是一種普遍運用又具有特殊性的德育理論,也是德育實踐的有效形式和方法。
榜樣教育在中外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善于樹立榜樣的民族。幾千年來,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都涌現出代表該時期主流思想的榜樣人物,并對該時期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行為產生深刻影響,有的榜樣形象至今仍是人們學習、效仿的對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榜樣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廣泛而巨大的影響,起到了凝聚人心、升華精神、塑造人格、引領風尚、改造社會的理想效果,深刻地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榜樣教育,在許多文件中強調要加強榜樣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以先進模范引領道德風尚。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要精心選樹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綜合運用宣講報告、事跡報道、專題節目、文藝作品、公益廣告等形式,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突出貢獻,樹立鮮明時代價值取向,彰顯社會道德高度。持續推出各行各業先進人物,廣泛推薦宣傳最美人物、身邊好人,讓不同行業、不同群體都能學有榜樣、行有示范,形成見賢思齊、爭當先進的生動局面。”[2]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大力宣傳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宣傳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涌現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傳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邊好人,宣傳具有愛國情懷的地方先賢、知名人物,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人、鼓舞人。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活動,引導人們把敬仰和感動轉化為干事創業、精忠報國的實際行動。”[3]大力倡導和推行榜樣教育,對于培育公民的優良德行和核心價值觀、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培養時代新人等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首先,榜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擔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榜樣是先進價值的代表,是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榜樣教育的過程也是對受教育者價值熏陶的過程、引導受教育者確立核心價值觀的過程。核心價值觀是整個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一個社會中居統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個社會必須長期普遍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中國社會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這一社會變革持續深化擴大,尤其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加劇,中國長期以來穩定不變的傳統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失去了原有的平衡與穩定,走向中西方的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整合。整個思想道德領域的嬗變、不穩定和價值的多樣化,也帶來了人們對基本價值判斷的困惑和迷茫,使得一些偏激、錯誤的價值觀得以傳播甚至被接受,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崇洋媚外等思想嚴重影響著人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表現。因此,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公民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行為,已成為我國公民教育的緊要問題和重大任務。榜樣和榜樣教育具有明確的導向功能,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能夠激發人們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奮斗精神,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導人們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選擇。而且,“榜樣人格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先進性的要求,榜樣教育能促成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動力機制;榜樣人格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廣泛性的要求,通過榜樣的引領導向作用,帶動廣大群體效仿,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成機制和社會環境機制。”[4]
其次,榜樣教育引領民眾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積極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秩序,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標志。胡錦濤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模范是道德實踐的榜樣。要深入開展宣傳學習活動,創新形式、注重實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億萬群眾的生動實踐,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6]一滴水可以反射整個太陽的光芒,通過樹立榜樣,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實施榜樣教育,有助于促進民眾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化為個人的道德信念,進而在全社會形成知榮明恥、激濁揚清、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一個人一旦給自己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其行為就會受到榜樣的引領,以榜樣的標準衡量自身的思想和行為,以榜樣的事跡激勵自己不斷進步,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追求先進、尊崇高尚、培育美德、弘揚正義的榜樣教育,可以為社會提供超越市場法則的道德準則,有利于正確處理和調節各種利益關系,建立誠實守信、公正有序的市場秩序,有利于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形成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主義新風尚。
再次,榜樣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也可以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榜樣所體現的價值是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榜樣教育則通過擴大、豐富和再生產這些精神財富不斷地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在推進“五個文明”建設中,以學習和爭做時代先鋒、時代楷模為內容的榜樣教育,能夠促使廣大民眾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的自信,增強愛國意識和使命感、責任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通過評選、樹立勞動模范、道德模范、最美奮斗者、身邊好人、感動中國人物的先進人物的榜樣教育活動,有利于強化民眾同現代化治理體系相適應的權利義務和組織紀律觀念,有利于增強民眾的奉獻意識、進取意識和發展意識;榜樣教育還有助于喚醒和提升億萬勞動人民的自主意識,有利于激發民眾的主人翁責任感,使他們在榜樣的感召和鼓舞下,滿腔熱情地投入“五個文明”建設的偉大事業中,為“五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最后,榜樣教育是立德樹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榜樣教育是以人育人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以“榜樣”為目標培育像榜樣一樣的人。榜樣教育因有著“榜樣”這一富有感染力的生動形象作為載體,使其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而且,榜樣既是教育的載體,也是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載體的統一體,以之育人,不僅容易吸引、感染甚至震撼受教育者,而且教育的效果也會更直接、更有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涌現的無數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樣形象,為新時代培養人的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榜樣群體身上所展現的高尚品德、先進價值、優秀精神既是教育的內容,也是激勵人、鼓舞人的強大動力。因此,充分地、科學地利用好榜樣教育這一有效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對于培養時代新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是榜樣教育主要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對于個體,榜樣教育具有有利于形成受教育者健康完善的人格、促進人的社會化、德性發展和自我實現等多種作用。榜樣教育是一種非常直觀、形象的教育,榜樣的人格力量通過其先進事跡和模范行為表現出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夠觸發人的情感、觸動人的心靈、觸及人的靈魂,激勵受教育者以榜樣為參照不斷改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生成新的品質和行為,實現“理想我”“未來我”的目標。榜樣教育對于個體的價值在后面的章節有專門闡述,此處不再展開。
榜樣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較長一段歷史時期曾發揮過巨大作用,黨和政府樹立推出的榜樣激勵無數中華兒女滿懷理想與激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努力奮斗,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歷史進步。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轉型過程中,榜樣教育似乎失去了曾有的作用。從榜樣教育的外在表現看,樹立的榜樣形象尚未完全走出“高、大、全”的模式,教育理念上仍把榜樣教育當作客體性教育,教育的方式仍囿于外鑠式、宣教式的傳統模式,創新性不夠。教育對象有時表現為對榜樣的不接受、認同度低或難以內化榜樣的精神品質,教育的功能作用弱化,教育的效果處于一種低效狀態。榜樣教育存在的這些現象和問題,使得一些人對公眾榜樣冷淡并遠離,對偶像卻是熱捧甚至盲目崇拜,這一現實給榜樣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戰。榜樣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深層次的原因何在?榜樣教育在多元化社會、在新的時代如何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榜樣教育的變革創新之路如何走?這些現實問題給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者提出了挑戰,需要從理論上給予回答。
一方面是榜樣教育自身存在著問題,對受教育者和現實社會道德影響力不夠理想;另一方面,現實又亟須榜樣教育在重建社會道德秩序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是榜樣教育與社會發展要求所表現出的矛盾,實質是榜樣教育未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道德需要,未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領域的變革,帶來整個社會的一系列變革,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加快,人們所處的環境的多樣性、多變性特征更加突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加復雜。網絡時代的到來,擴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跨文化交往,人們可以接觸到各個領域的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具體的人格形象。廣泛多樣的社會人格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為個性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給人們帶來了思想上的混亂和茫然。這說明,利益、價值的多元化給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帶來了很大沖擊,人們的道德需要尤其道德秩序的需要顯得更為突出。因此,在多元化的當代社會,在提倡個性解放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建立起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共同的道德基礎和價值標準,而這些共同的道德基礎和價值標準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過個體和群體的共同努力逐漸形成的。在建立新的道德生活基礎和價值標準的所有努力中,榜樣作為一種凝聚時代精神的先進力量,無疑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榜樣教育作為重要的德育實踐活動,是其中最值得、最有意義的一種努力。
當前榜樣教育作用弱化和低效的原因,從理論層面看,在于沒有正確認識和把握榜樣教育的本質、規律和特點,榜樣教育還限于傳統的思維方式。比如,把榜樣教育看作客體性教育或類似、等同于知性教育,依照客體性教育、知性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去實踐,而不是遵循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導致榜樣教育陷入誤區。從實踐層面看,榜樣教育存在模式單一化的問題,缺少多樣有效的實現途徑和方式。雖然社會推出了不少榜樣,但榜樣在一些人的頭腦和觀念中,似乎只是一個名詞、一個符號,難以觸及人的靈魂、深入人的心靈,難以喚起人的情感、感化人的良知,難以激發人的潛能、喚起人的共鳴,難以引導人的價值取向、影響人的行為方式。榜樣教育作用弱化和低效的原因,還在于從傳統社會向多元化、現代化社會的轉型中,榜樣教育未能與時俱進、追隨時代的變革,實現范式轉換和機制創新,缺乏時代性和科學性。榜樣教育如果不能創新求變,其作用就難以發揮。因此,本書對榜樣教育進行研究,旨在通過解析榜樣教育的本質,探究榜樣教育的規律,總結榜樣教育的得失,分析榜樣教育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探索并提出榜樣教育的科學化途徑和有效對策。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榜樣教育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隨著時代變革不斷融入時代精神并吸取先進因子,進行全面創新:一是理論創新,實現榜樣教育理念的變革,使榜樣教育理論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二是機制創新,遵循榜樣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實現其運行機制的科學化,切實發揮榜樣教育“以事感人、直達人心,以情動人、升華思想,以理服人、引導行為,以德育人、指向靈魂”的效力;三是實踐創新,善于利用現代一切先進教育方法和有效手段,豐富和拓展榜樣教育的實踐形式,探尋榜樣教育新的實現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