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
- 安富海
- 3436字
- 2021-10-11 18:23:05
第三節 核心概念
教育信息化促進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主要涉及教育信息化、民族地區、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體制、教育機制五個核心概念。
一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提出來的。美國克林頓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其實質是發展以Internet為核心的綜合化信息服務體系和推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把IT在教育中的應用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美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世界各國的積極反應,許多國家相繼制訂了推進本國教育信息化的計劃。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逐漸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這種影響也逐漸滲透到教育改革和發展之中,“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術”的屬性,同時也具有“教育”的屬性。從技術屬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數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標準統一;網絡化使得信息資源可共享、活動時空少限制、人際合作易實現;智能化使得系統能夠做到教學行為人性化、人機通信自然化、繁雜任務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息媒體設備一體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復雜現象虛擬化。從教育屬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四個特性。開放性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得教育走向社會化、終身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質特征,它使得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能為全體學習者共享,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實現人—機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人—人之間的遠距離交互學習,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其他人之間的多向交流;協作性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機協作完成任務的機會。[1]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具體概念?學者們可謂見仁見智。祝智庭認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2]李克東認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3]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教育信息化是指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具體來說,包括依托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和衛星通信等技術,打破地域界限,匯聚優質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
二 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概念在學術界是一個比較難界定的概念,可以是自然概念中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也可以是政治概念中的民族自治區域。也就是說,民族地區可以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總稱或抽象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總稱,或是特指某個或幾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甚至是指自治鄉,也有的將“民族地區”定位為民族八省區。民族自治地方就是截至1999年底全國已有的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廣西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20個自治縣(旗);“民族八省區”指包括5個自治區和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云南、貴州、青海三個省。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邊疆地區。通常意義上所提到的民族地區指的是以少數民族為主聚集生活的地區。本研究所提到的民族地區是指自然概念中的少數民族聚集區。[4]
三 城鄉教育一體化
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衍生概念。城鄉一體化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城市與鄉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相互依存、互補融合、協調發展的城鄉關系,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學者認為城鄉教育一體化是指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整合城鄉教育資源,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束縛,構建動態均衡、雙向溝通、良性互動的教育體系和機制,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城鄉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經濟等原因導致的教育不公平,改變農村地區教育的落后狀況,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5]有學者認為,城鄉教育一體化是指在教育發展中,把城市教育置于由城市和鄉村所構成的同一個大系統之中,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束縛,把它們視為同一個整體,以系統的思維方式,推動城鄉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協調發展。[6]有學者認為,城鄉教育一體化是我國政府為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推動城鄉教育公平與和諧發展、滿足城鄉教育發展需求的部署,是在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下,打破城鄉二元對立局面,建設城鄉教育共同體。[7]有學者從行政區劃及隸屬關系維度將城鄉教育一體化分為三個層級。一是縣域內的城鄉教育一體化。縣域內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是以縣政府為統籌主體,在縣域范圍內對各級各類教育進行協調統籌,對縣鎮和鄉村學校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均衡配置,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空間與功能結構進行布局設計、調整和安排。二是市域內的城鄉教育一體化。市域內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是以地級市或計劃單列市為統籌主體,對轄域內區縣以及區縣內的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統籌協調、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均衡配置、對學??臻g與功能結構進行布局調整安排。市域城鄉教育一體化要比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復雜,因為它不僅要對縣區行政主體及縣區內各級各類學校進行“雙重統籌”,而且還增加了對第三級教育進行統籌這一新維度。三是省域內的城鄉教育一體化。省域內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是以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為統籌主體,雖然在統籌內容上與市域統籌沒有本質差別,但由于受區位、交通、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城鎮化水平、多民族狀況等因素影響,省域內的各縣市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城鄉統籌的難度也最大。[8]本研究所涉及的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是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是指以縣級政府為主體,整合縣域內教育資源,促進縣域內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城鄉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縮小城鄉之間教育差距的過程。
四 教育體制
體制是指組織機構及其運行規則。教育體制是指教育機構及其運行規則。具體來講,教育體制包括教育機構和教育規范兩個范疇。教育機構又包括教育實施機構和教育管理機構。教育實施機構主要指的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管理機構主要包括各級各類教育行政機構和各級各類學校內部的管理機構。學校教育機構與一定的規范相結合,形成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體制;教育管理機構與一定的規范相結合形成了各級各類教育管理體制,其中教育行政機構與一定的規范相結合,形成了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體制;學校內的管理機構與一定的規范相結合,形成了各級各類學校的管理體制。在教育體制中,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關系是,前者是教育體制的載體,后者是教育體制的核心。在教育體制中,學校教育體制與教育管理體制這兩個子體制系統的關系是,前者是教育體制構成和運行的前提,后者是整個教育體制得以構成和運行的保障。在教育管理體制中,教育行政體制是指國家對宏觀教育的管理體制,學校管理體制是指微觀教育的管理體制。[9]本研究所提到的教育體制是指縣域內相關教育機構及其運行規則。
五 教育機制
機制是指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引申到教育領域所形成的教育機制是指教育現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這些方式即機制主要有如下三種基本類型和九種子類型。一是教育的層次機制,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種機制;二是教育的形式機制,包括行政計劃式、指導服務式和監督服務式三種機制;三是教育的功能機制,包括激勵、制約和保障三種機制。[10]教育體制和教育機制雖然相互關聯,但各自關注的重心完全不同,改革的方式和路徑也完全不同。教育體制改革的內涵是教育機構和教育規范即教育制度這兩個要素的改革,其核心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即教育機構職責權限制度的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的外延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體制和各級各類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而教育機制改革的內涵是教育現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的改革,外延是教育層次機制改革,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種機制的改革。教育的形式機制改革包括行政計劃式、指導服務式和監督服務式三種機制改革,以及教育的功能機制改革,包括激勵、制約和保障三種機制的改革。[11]本研究所提到的教育機制是指縣域內涉及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