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
- 安富海
- 3285字
- 2021-10-11 18:23:0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一 研究目標
本研究選取了西北民族地區具有代表性四個縣(區)的八所義務教育學校作為研究場域,將主管教育的政府負責人、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學生家長、電教中心負責人、教研室負責人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實現三個方面的目標:一是通過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現狀的研究,了解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差異及其機制障礙;二是借助系統論、共同體理論和教育公平理論,利用教育信息化的優勢建立推進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實踐路徑和長效機制;三是通過個案研究探索城鄉數字化課程資源共享路徑和城鄉教師教學共同體建設的模式。
二 研究思路
前期研究發現,師資因素是影響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因素。因此,本研究首先從學校建設,教師配置,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投入、課堂教學等維度深入了解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差異及其表現。然后分別從師資因素、資源因素、機制因素三個方面探討它們具體是如何影響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進程。其次,理清三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最后,借助系統論、共同體理論和教育公平理論,利用教育信息化傳遞速度快、資源共享范圍廣、信息處理能力強等優勢,在政府、大學、企業、義務教育學校四方協同的基礎上,從名校集團化辦學、智力流動、資源共享、教師教學共同體建設四個維度探討推進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實踐路徑和長效機制。
三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一: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現狀調查研究。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的方法,首先收集民族地區主管教育的政府負責人,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義務教育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教研室負責人等關于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關注內容及范圍。其次,基于扎根理論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編碼,獲得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參考國家相關政策和相關研究成果,基于當地文化生態情境,編制符合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調查工具。選取西北民族地區4個具有代表性縣(區)的八所義務教育學校進行調查,了解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現狀。最后,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對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教學行為、教師教學投入、教師課堂教學現狀進行比較研究,深入了解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教師之間具體存在哪些差異和問題。
研究問題二:影響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師資因素、資源因素、機制因素研究。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和文本分析法,以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城鄉兩類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的調查和訪談,對學校相關制度文本和教師教學與學習文本的查閱,對相關教師課堂教學的深度觀察,然后在對比的基礎上探討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資源、機制在哪些方面、如何影響學校發展。探討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資源建設情況(包括學校自己建設和獲取外界優質資源情況)、教師課程資源的使用及需求情況。深入了解城鄉義務教育學校之間課程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差距及原因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校際課程資源共享存在的障礙。從組織的建立、運行及各組織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整體性探討,深入了解影響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機制障礙。
研究內容三:教育信息化推進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路徑與機制研究。
本研究共包括三個子研究。子研究1: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智力流動的路徑與機制研究。基于我國民族地區教師隊伍中數量不足、優質師資稀缺、民族成分多樣、宗教信仰各異的現實,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和相關政策機制將優質學校的教師智力智源聚集在網絡學習空間,讓教師智力資源能在城鄉學校之間流動起來,為農村薄弱學校發展服務。子研究2: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匯聚與共享的方式和機制研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高校參與研發、企業提供支持和義務教育學校選擇使用的四方協同模式,將區域內外適合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聚合起來,并通過一定的機制使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在城鄉校際實現無障礙共享。子研究3: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教師教學共同體建設研究。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在機制合理的運行下,建立城鄉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引導城區學校教師與農村學校教師建立互助小組,做到精準幫扶,實現城鄉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 研究工具
(一)問卷調查工具
1.問卷調查工具。本研究所采用的《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現狀調查問卷》是在文獻研究和咨詢相關學科專家建議的基礎上自編而成的。
(1)問卷的編制過程
問卷的編制過程分為擬定大綱、撰擬問卷題目、征求專家建議、預測和修正定稿五個步驟,分述如下:
第一,擬定大綱。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前期民族地區調查研究的發現,從教師個人基本信息、教師職業認同、教師教學、師生關系及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方法、教師學習、教學投入、資源運用、信息技術應用、城鄉教師交流、城鄉教師教研、教師培訓等方面初步擬定了調查問卷的大綱。
第二,撰擬問卷題目。根據問卷大綱和文獻研究所得,結合各個維度的需要,給每一個維度下擬定3—5個問題。
第三,征求專家建議。問卷編制完成后,送請相關學科專家,民族地區教育行政官員、校長、教師提出修改建議。根據建議修訂問卷,形成預測問卷。
第四,預測。研究團隊深入民族地區發放預測問卷80份,并對預測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
第五,修正定稿。根據預測問卷分析和教師訪談結果,及時修正問卷中出現的問題,形成正式問卷。(見附錄一)
(2)問卷內容
本研究的教師問卷主要由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以及半開放半封閉問題組成,旨在全面了解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需求,為政策制定提供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問卷編制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師個人基本信息(所在學校、性別、教齡、年齡、畢業學校及專業、職稱、任教科目)、教師職業認同、教師教學、師生關系及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方法、教師學習、教學投入、資源運用、信息技術應用、城鄉教師交流、城鄉教師協同教研、教師培訓等十一個問題。
2.訪談提綱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訪談的對象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教研及教師培訓部門的負責人,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所涉及的訪談內容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城鄉學校辦學、教師管理、教師流動、教師教學、教師學習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需求和建議(見附錄二)。
3.學校基本情況調查表
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擬定了《學校基本情況調查表》,包括學校占地面積、校舍建筑面積、運動場地、體育設施、圖書資料、功能室、信息化教學設備、網絡,師資和辦學經費等方面的內容。旨在了解義務教育城鄉學校基礎設施、師資數量和辦學經費等方面的差異(見附錄三)。
4.課堂觀察表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設計了《課堂觀察表》,課堂觀察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十個觀察維度、三十五個觀察點。學生方面主要觀察點為:學習準備、課堂傾聽、自主學習、課堂互動、目標達成。教師方面主要觀察點為:教學環節、媒介呈示、師生對話、教學指導、教學管理。課堂觀察主要了解義務教育城鄉學校課堂教學的差異及原因(見附錄四)。
(二)調查及訪談的對象
1.問卷調查對象
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省區的民族地區各選取了四所學校(城區兩所、農村兩所),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所選取的學校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976份,回收率為81.3%。
2.訪談對象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主要包括五類群體:一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二是教研及教師培訓部門的負責人;三是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四是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五是義務教育學校學生。
(三)問卷及訪談資料的處理
1.問卷資料的處理
關于封閉性問題,本研究主要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根據研究需要進行統計分析。對于開放性問題,先將其通過關鍵詞提取的方式進行整理歸類,然后通讀整個問卷的開放性問題的答案,補充和修正前期的整理和分類,然后進行相關的分析和討論。
2.訪談資料的處理
對不同類型的訪談內容進行整理、分類和歸納,然后結合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