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資本異化與還原研究
- 裴衛旗
- 5字
- 2021-10-11 18:04:52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 研究背景
發達資本主義經濟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發生了重大變化,金融資本逐漸支配和控制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核心的部分,逐步確立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地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和獲取超額利潤,大量發行金融資本,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在其經濟體內部擴張壟斷利潤來源;另一方面,通過金融資本全球化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等實現壟斷利潤來源的廣度擴張。20世紀80年代后,金融資本全球化發展更為迅猛,這與在20世紀末期的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軌跡完全一致,有力地說明了經濟全球化下金融資本的實質。金融資本全球化對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我國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性轉變以及經濟結構的合理性調整,必然需要融入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時代進程。因此,很有必要研究金融資本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以及金融資本的發展演變。
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此次危機波及了世界各個角落,對經濟社會的重創程度是人們始料未及的。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雷曼兄弟公司的發展是美國近代金融的縮影,其破產可以說是世界金融史上的一個極具標志意義的事件。美林證券受2007年次貸危機的影響,虧損極其嚴重,被美國銀行收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爆發后,迅速蔓延全球,其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以及連鎖反應之快前所未見,導致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這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是對世界經濟創傷最深的國際經濟危機。2010年歐元區爆發了全面債務危機,再次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迄今歐元區各國經濟還未完全恢復元氣。時隔2008年起源于華爾街的國際金融危機三年,2011年9月17日“占領華爾街”運動打響,之后愈演愈烈,逐步從美國的東海岸蔓延到西海岸,然后跨過大西洋和太平洋蔓延至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就連中國的香港、臺灣也不例外,金融中心是這些“占領”的共同點。這一連串的危機無不和金融業有關,是金融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同時也受到了新自由主義政策、金融資本的急劇膨脹以及金融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在經濟金融化條件下,現代金融資本背離其原有職能,變成與其自身相異的一種資本,產生了相對獨立的在虛擬經濟形態基礎上的功能變異,金融資本供給出現不合理現象,降低了經濟基礎與社會根基的穩定性,導致經濟衰退,驅使貧富分化,成為歷次危機的源頭。而金融資本的穩定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國對金融穩定問題十分重視。“十三五”規劃提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層次影響依然會長期存在,我國必須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資本和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必須加以完善,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必須建立起來。[1]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重要的位置,金融發展必須“脫虛向實”。[2]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3]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實現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4]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于金融資本異化引起的各類危機經久不愈,反思危機和探求未來的重要理論資源必然是馬克思主義。[5]
金融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從對經濟社會的正面影響來看,具有兩大特征:第一,促進資本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資源;第二,促進金融深化與金融市場的發展。從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來看,現代金融資本越來越具有破壞性、貪婪性和掠奪性,已經是異化了的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異化帶來的金融化導致了產業資本的貨幣資本化和資本的虛擬化,使得社會上的實際資源從生產領域轉移到非生產領域,尤其是過度地轉移到具有自我膨脹的金融業,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系統與實際生產體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金融資本在金融市場的這種增殖方式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和推崇,其增殖所追求的流動性往往要求以貨幣或準貨幣的形式持有金融資產,徹底掩蓋了金融資本的本質,在G1=G+ΔG的金融資本增殖方式中,貨幣資本的拜物教水平達到了最高程度。
二 研究意義
資本理論是馬克思《資本論》里面的一個重要的經濟理論,而金融資本還原是馬克思在資本思想基礎上的一個延伸,從研究金融資本還原與金融資本異化出發,對金融資本進行還原,使其回歸到本原,無論對理論還是對現實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世界經濟金融化的發展對傳統金融資本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金融資本異化,使得人們越來越看不清金融資本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必要對金融資本進行還原,還原出它的本質。本書從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和借貸資本一般規律的學說出發,依次論述了經典馬克思主義金融資本理論、金融資本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發展以及金融資本概念理論自1980年左右至今的發展,理順了有關金融資本理論的文獻研究,對現代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異化論和金融資本還原論進行了研究,論述了金融化條件下資本主義的積累模式及其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果,理順了金融資本的來源,還原了金融資本的本質。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商品經濟也達到了高度發展的程度,金融資本對商業經濟以及整個社會關系的影響越來越大。本書重點研究現代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異化以及金融資本還原,指出現代金融資本的含義及其具有的兩大正面影響特征:第一,促進資本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資源;第二,促進金融深化與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指出現代金融資本具有食利性、貪婪性、掠奪性以及破壞性四大負面影響特征,界定金融資本異化,提出引起金融資本異化的因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選票政治、金融的過度自由化與市場異化以及人性的貪婪,并找出判定金融資本異化的客觀標準,即當產出增長率、金融資本增長率與實體資本增長率三者相等時,金融資本處在合理性狀態,在金融資本大于或者小于實體資本增長率時,金融資本或多或少地已經異化了。金融資本異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包括:實體經濟萎縮、信用崩潰、金融領域不確定性增加、社會風險加大、貧富差距擴大以及金融危機。最后,本書指出要把金融資本的主要功能即服務功能還原出來。
現代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異化以及金融資本還原論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理論問題,需要對現代金融資本的本質、特征、演化路徑等進行分析,構建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這是經濟發展問題理論創新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本書恰好能彌補已有研究在這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有所貢獻。
(二)現實意義
20世紀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時代,管理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勞動是否創造價值、服務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等問題,還有一連串的金融經濟危機,都與金融資本有關。因此,對金融資本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書不僅界定了現代金融資本的含義,詳細分析了金融資本異化論,還把金融資本的本原還原出來,追索出金融資本的服務功能。
研究指出,金融資本的異化,造成實體經濟萎縮、信用崩潰、金融領域不確定性增加、社會風險加大以及貧富差距擴大等經濟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結構穩定,對經濟關系的各個階層與社會根基等都有重大的影響,從而引發金融經濟危機,只有金融資本回歸其服務功能的本原才能避免危機的爆發。這將為我國乃至全世界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關于金融資本還原對社會經濟影響的政策建議,對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處在一個資本迅速擴張的時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市場化發展,我國經濟正步入資本化階段,發展金融市場的核心是資本市場,因此對金融資本異化論與金融資本還原論進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