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研究
- 王亞平 任建蘭
- 979字
- 2021-10-11 17:48:21
第四節 研究創新點
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涉及地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將地理學“人地協調、多維視角、綜合集成”等先進理念運用到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通過協同機理復雜、格局差異懸殊、過程演化不確定的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分析,將生態文明建設和地理學的時空格局有機融合,既豐富了地理學人地系統理論,也能以地理學的優勢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本書具有以下理論和實踐創新:
理論創新方面,一是提出人地系統“三元”結構認知,豐富人文地理學人地系統理論。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和人地系統的協同過程分析,提出了一個認知人地系統的新視角——文化,更多從人的需求結構、人性的角度了解人地矛盾產生的根源,構建人地系統“三元”結構。二是將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系統與國家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是地理學人地系統理論發展的契機。梳理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邏輯關系,解析了二者通過“文化”這個樞紐的鏈接螺旋上升的協同過程。三是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五次產業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在傳統三次產業體系劃分的基礎上,前后向分別增加生態文化產業和生態修復產業,充分明確人地系統中“人”的擔當和“地”的訴求,是生態文明建設行之有效的路徑,同時,也能實現人地系統的優化。

圖1-1 技術路線
實踐創新方面,一是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三個方面構建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投影尋蹤模型定量評價,深入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時空格局。二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構建人地系統優化的指標體系,并計算中國省域人地系統優化的效率值,時空格局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在地域上是契合的,進一步分析指出,人地系統優化的“因”促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果”。三是二者的協同發展度評價與分析,根據協同度計算結果劃分30個省域的協同等級類型,定量評價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過程協同結果,同時,結合不同類型區域的人地系統特征分析,明確了不同人地系統的優化內容,也是不同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指向。
[1][美]阿爾溫·托夫勒:《創造一個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