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研究
- 王亞平 任建蘭
- 1242字
- 2021-10-11 17:48: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路徑
一 研究方法
書中涉及兩個系統龐大、結構復雜、內容豐富的主題——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每一個主題都涉及很多相關學科,因此,二者協同機理的研究注重地理學、生態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交叉與融合,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獻查閱歸納法
通過文獻圖書資料、中國知網檢索數據庫等途徑分別搜索國內外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關系的相關研究成果,歸納分析已有資料在研究尺度、綜合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點和不足,完成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文獻綜述。通過《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市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環境質量公報等獲取研究區域的數據資料,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數據的分析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
實證部分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不同省份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等因素疊加構成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差異性,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投影尋蹤方法(PPM)來定量評價省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類型生態文明建設區域的劃分、人地系統特征分析,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律總結。在人地系統投入—產出定性分析的基礎上,構建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并運用DEA模型定量評價人地系統優化的效率值。運用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評價了二者的協同發展度,并結合人地系統類型進行相關分析。
3.空間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統(GIS)能從時間、空間等維度綜合解決地理問題,借助ArcGIS軟件繪制不同時間斷面、不同要素的空間分布圖,并運用地理空間統計命令中的趨勢面分析,直觀反映省域的時空格局和差異情況,空間統計工具中的熱點分析能反映出省域的聚類分布和空間關聯特征,在實證部分生態文明建設、人地系統優化的評價以及二者的協同發展度分析中都用到以上方法。
4.綜合比較法
實證部分不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下的人地系統類型以及不同協同度的類型劃分和比較,都運用綜合比較分析法,通過橫向與不同地區的比較和縱向同一省域不同年份的比較,深入分析在不同時間制約某一類型省域綜合發展的瓶頸因素或促進區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地域分工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發展路徑。
二 技術路線
研究按照從機理分析到實證研究,從實證剖析到規律性總結,再到提出優化路徑的總體思路展開,依次進行了資料收集歸納、理論分析、實證分析、規律總結和優化路徑研究。首先,通過文獻查閱,梳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相關的國內外文獻綜述,歸納國內外研究的理論和實踐特點、研究的不足等,為研究提供指導和借鑒。其次,進行相關理論基礎分析,涉及地理學、系統科學、生態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五個基礎理論,辨析人地關系、人地系統優化、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再次,分析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演變、空間協同、協同影響因素和不協同因素,以及二者的協同演變機理和生態文明對人地系統認知的升華。展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協同的實證分析,在時空演變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一般規律。最后,構建二者協同發展的優化路徑。研究路線如圖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