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邏輯思路

一 主要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法、系統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對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及其實現機制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論證。

1.文獻研究法。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的治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突發風險治理機制的形成和建立涉及政府和非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的治理還涉及諸多問題,如相關機構的設置、程序操作、權限劃分、協調合作等。無論是我國政府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制定了城市突發事件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協議以及技術上的操作程序,對突發事件的研究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筆者通過電子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網數據庫和手工檢索相關論文、著作、外文資料、統計資料、課題報告、法律法規等資料,梳理了國內外城市突發事件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脈絡,闡釋我們在城市突發事件治理方面的成因,提出完善我國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機制的建議及路徑。

2.案例研究法。城市風險不僅局限于理論層面,更廣泛存在于現實的城市生活中。案例法是一種“事后分析法”。“事后分析法”是指“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走向,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即從發展過程完成的結果開始分析。”[48]這種“事后分析法”實際上就是現實的案例法,只是在使用時兩者各有側重。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的成效如何要靠實踐來驗證,而現實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生動案例。筆者擬選用剖析國內外比較成功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制度機制,重點闡述突發公共事件治理中存在的現實困境。

3.比較分析法。即便城市發展沒有特殊變化,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要對我國城市風險特征深入討論,就要對全球范圍的城市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做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對比,做到同中求同、同中求異,由此能夠找到我國城市風險和全球一般城市風險存在哪些特征上的差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方面特色差異較大,在突發公共危機治理方面的具體做法也不盡相同。發達國家顯然在突發公共事件治理方面具有許多先進經驗和理念,如在機構設置、法治建設、資源支持、戰略規劃和職能定位等層面對我國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而為了更好地借鑒發達國家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對國內外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機制進行比較分析是較好的研究視域。

4.系統分析法。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無比復雜的系統,借由系統分析法對這種復雜的結構和功能深入剖析,能夠清楚地感知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將兩者的互動更清晰地展示出來。首先,它為紛繁雜亂、毫無頭緒的城市結構分析帶來了界限和秩序的明確。系統自身的構成、邊界和互動成為本書深入展開的自然順序。其次,系統論衍生出系統分析法。基于現代城市的不確定性、突變性和脆弱性,本書以系統論進行闡述分析,這也成為本書研究的潛在主題內容。再次,整體性協同風險治理框架成為本書的研究定位,在城市復雜系統和城市風險普遍性特征的作用下,對風險開展全方位、全病理性地考察、辨認和評價,由此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城市整體系統風險解決策略。本書借鑒吸收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多層面多角度闡述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和突發事件治理的基本概念、分類和表征。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目前突發公共危機治理的現狀,在提出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體制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的前提下,提出了我國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機制的思路與對策。

二 研究框架

本書主要依據社會沖突理論、協同治理理論、風險治理理論、城市協同治理理論、社會燃燒理論等相關理論展開探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術路線圖如圖1—1。

圖1—1 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及其實現機制基本思路

三 邏輯思路與內容

本書研究的總體思路及內容是:

第一章,導論。本部分對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研究的背景、選題緣由、研究意義情況進行了簡單闡釋,對國內外有關研究的成果進行了歸納整理,闡述了本書的寫作框架、研究方法和創新點等內容。

第二章,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的理論基礎與擴張機理。基于危險、風險、突發事件等相關概念闡釋,理性審視了轉型期風險治理理論。探討了風險社會成為全球化時代城市不可規避的境遇,解釋、分析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產生的理論基礎,以社會風險表征為切入點展開協同治理理論、社會沖突理論、社會燃燒理論和相對剝奪理論的初步探究。

第三章,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的現實回應與國際借鑒。本部分致力于國內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的機制探尋,把我國的城市風險治理機制劃分為四種類型——集權模式典型:南寧市治理機制,授權模式典型:廣州市治理機制,代理模式典型:北京市治理機制,協同模式典型:柳州市治理機制。解析城市突發事件應急治理機制存在的困境,從應急體制機制上看縱向單災種治理模式存在弊端、從應急信息管理上看信息資源利用率低、從處警上看突發事件應急還達不到快速反應、從應急保障上看還存在不系統、不到位的問題。因此了解借鑒美、日、俄等發達國家相對完善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機制,需要我們強化城市突發事件危機治理意識、推進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的法律建設、建立和完善常設性專門機構和組織體系、加強監控信息系統和防治體系建設、注重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的國際合作與理論研究等。從過程規定性視角、系統規定性視角、對策規定性視角等多向度闡釋了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的戰略情境及擴張機理。

第四章,多主體聯動下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全球范圍內不斷爆發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和公眾嚴重關切。城市突發事件的處理,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公眾自身的危機意識、非政府組織、媒體以及危機應對能力是決定城市突發事件治理效率的眾多決定性環節。綜合管理科學、信息科學、心理科學等跨學科視角,對“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及其協同治理體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應構建基于流程優化的“主體多元—網絡塑造—聯動主體—走向協同”為主導的多層次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模式。

第五章,系統協同下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的指標體系重構。依據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全生命周期理論,我們將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管理系統分為三個子系統——預警管理子系統、應急管理子系統和善后管理子系統,它們共同構成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的內容和目標。任何系統的自組織規律,與其他組織效應均要服從于協同學的原理要求。我們從協同學的視角研究、分析三個子系統——預警管理子系統、應急管理子系統和善后管理子系統的協同性并闡述各子系統的評價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管理、風險治理應急處置、善后評價等指標體系。

第六章,全過程和全系統下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能力評估。本章分析了基于全過程和系統集成管理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梳理了城市突發事件全過程和全系統風險治理的結構特質、全過程和全系統風險治理的運行方式及過程原則。重點評估審視了基于全過程的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能力,介紹了影響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能力的諸多系統:如指揮協調系統、處置實施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工程防御系統、資源保障系統、政府應急反應系統、輔助決策系統、居民應急行為系統。為進一步了解整個系統的綜合風險治理能力,闡釋指揮調度系統、資源保障系統、輔助決策系統、信息管理系統、處置實施系統等子系統的功能和特征,基于系統動力學對全系統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管理機理、規律和特征進行了研究。建立了以全面風險治理為指導以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綜合風險治理系統為評估對象的綜合評估體系。

第七章,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及其實現機制。新形勢下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問題日益凸顯。本部分梳理了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的內涵和復雜性特征,然后利用復雜系統脆性理論、社會燃燒理論、熵與自組織理論闡釋了我國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的形成機理。構建配套的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的運行機制,有助于理解把握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整個過程的演化路徑,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決策的效率和水平。

在筆者看來,本書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首先,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選題在“非典”事件之后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多主體參與語境下的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研究,具有較大的理論拓展空間與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全球范圍內不斷爆發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和公眾嚴重關切。本書將綜合管理科學、信息科學、心理科學等跨學科視角,切入對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及其協同治理體系的研究。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從政府或企業的角度研究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問題的較多。結合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時代背景,本書研究多主體參與語境下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及其實現機制等課題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重要的理論價值。其次,從研究視域看過程規定性視角、系統規定性視角、對策規定性視角等多向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本書應用前景理論、突變理論和協同治理理論和方法,從多學科的角度對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社會風險的深層根源和發生機理進行探究,并從管理學的角度構建基于系統集成和全過程管理的預警系統進行實證分析,為我國城市突發事件社會風險治理提出總體思路和對策性建議。我們在考察、綜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多向度地分別從過程規定性視角、系統規定性視角和對策規定性視角等來分析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在學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再次,從治理路徑看努力構建基于流程優化的“主體多元—網絡塑造—聯動主體—機制抉擇—走向協同”的多層次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模式。對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釋。在此基礎上,應用無縫隙化組織、證據合成和多智能體、知識本體等理論和方法,構建多部門協同決策信息資源共享框架、共享模型和資源重構模型。應用模擬仿真、CBR、RBR等技術,設計多部門無縫隙快速決策體系,形成基于系統集成和全過程多部門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應對機制,為我國科學、高效、有序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提供決策參考。最后,從城市治理研究的拓展上看,新形勢下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問題日益凸顯。構建配套的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的運行機制,如構建健全的城市群突發事件預警和技術保障機制、構建科學的城市群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機制、打造暢通的城市群突發事件信息傳播共享機制、建構充足的城市群突發事件資源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城市群突發事件法律法規機制等內容,是維持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管理系統高效運作的前提條件。它有助于理解把握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整個過程的演化路徑,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決策的效率和水平。

當然,本書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當前我國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的治理具有顯著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所以如何保證本次研究根據協同治理理論等所構建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模式以及相應的實現路徑是否能夠真正行之有效仍值得商榷。全過程和全系統視角下的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城市群突發公共事件協同治理及其實現機制是希望能夠為政府在解決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時提供一定的操作建議,從而有助于我國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實踐中政府所處的治理環境比較復雜,而且城市突發事件涉及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我們試圖從價值維度、組織維度和制度維度三方面對多主體參與語境下的城市突發事件風險治理進行闡釋,顯然這方面的論證和研究有待進一步強化和深入。


[1] 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及其批評》,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頁。

[2] 吳志敏:《大數據與城市應急管理:態勢、挑戰與展望》,《管理世界》2017年第9期。

[3] 吳志敏:《大數據與城市應急管理:態勢、挑戰與展望》,《管理世界》2017年第9期。

[4] 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

[5] 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頁。

[6] 吳志敏:《把握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加快培育國際經濟競爭新優勢》,《人民日報》2017年11月20日第7版。

[7] 馮慧玲:《公共危機啟示錄——對SARS的多維審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頁。

[8] 廖遠甥、劉弘:《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探測分析》,《財經研究》2013年第11期。

[9] 董有爾:《處置萌芽狀態突發事件的數學模型探討》,《災害學》2015年第3期。

[10] C.F.Hermann,ed.,International Crisis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Y.:Free Press,1972,pp.44-47.

[11] Richard Threat,Shultz,Jr Security and Stephen Sloan,ed.,Responding to the Terrorist ThreatSecur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Terrorist Press,1980,pp.134-173.

[12]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New York:Backinprint.com,2000,pp.68-73.

[13] Alexander L.George,Avoiding WarProblems of Crisis Management,New York:West view Press,1991,pp.119-123.

[14] Sandi Review:Sonnenfeld.Policy—What Media Policy,Harvard Business,Vol.8,No.3,1994,pp.189-200.

[15] [美]諾曼·R.奧古斯丁等:《危機管理》,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譯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頁。

[16] [美]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王成等譯,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17] Uriel Rosenthal A.en Boin.and Louise.Threats,Dilemmas Opportunities Springfield Comforted,Managing Crises:Charles C.Thomas,2001,pp.13-17.

[18] 苗興壯:《恐怖主義與有害物質犯罪的特別措施》,《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19] 楊雋、梅建明:《恐怖主義概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頁。

[20] [美]奧德麗·克羅寧:《恐怖主義如何終結》,宋德星等譯,金城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頁。

[21] 計雷、池宏、陳安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頁;Geoffrey,Bianchia and Richard L.Churchb,A Medical Service System Design Social Science Hybrid Fleet & Medicine Model for Emergency,Vol.26,No.1,pp.163-171.

[22] 計雷、池宏、陳安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頁;Geoffrey,Bianchia and Richard L.Churchb,A Medical Service System Design Social Science Hybrid Fleet & Medicine Model for Emergency,Vol.26,No.1,1988,pp.163-171.

[23] Sherali,H.D.and Subramanian S.,Opportunity Cost based Models for Traffic Incident Response Problem,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Vol.125,No.3,1999,pp.176-185;G.Barbarosoglu Y.Arda,A Two-stage Stochastic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Disaster Response,Society,Programming Framework,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No.55,2004.pp.43-53.

[24] Mohan R.Akella,Rajan Batta,Eric M.Delmelle,Peter A.Rogerson,Alan Blatt Glenn Wilson.Base Station Location and Channel Allocation in a Cellular Network with Emergency Coverage Requiremen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164,No.2,2005,pp.301-323.

[25] 田峰、付曉萍:《試論建筑防災中的人群管理和應急管理》,《上海大學學報》2013年第12期。

[26] 王平、方正、袁建平、汪尚朋:《高層建筑人員疏散模型及其驗證》,《火災科學》2015年第4期。

[27] 王貴秀:《創建危機學芻議》,《理論前沿》1996年第10期。

[28] 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頁。

[29] 趙紅、汪亮:《從美國聯邦應急計劃看美國國家應急管理運行機制》,《項目管理技術》2014年第1期。

[30] 金磊:《試論防災預案學》,《地質勘探安全》1999年第1期。

[31] 萬軍、汪軍:《應急管理中的政府責任和權力綜述》,《蘭州學刊》2011年第4期;朱小奇:《論金融機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求索》2014年第3期;趙林度:《基于危機資源管理的城市安全應急網絡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Carley K.,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Personnel Turnover,Organization Science,Vo1.3,No.1,1992,pp.20-46;Gwyndaf Williams,Stuart Batho:Lynne Russeil Responding to Urban Crisis:The Emergency Planning Response to the Bombing of Manchester City Centre,Cities,No.4,2000,pp.293-304.

[32] 王明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頁;David A.Mc Entire,Searching for a Holistic Paradigm and Policy Guide:A Proposal for the Futur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2003,pp.298-308.

[33] C.S.ReV'elle,H.A.Eiselt.,Location Analysis.A Synthesis and Survey.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No.1,2015,pp.1-19;Shamsw Rahman,David K.Smith,Use of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 in Health Service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Developing N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No.3,2000,pp.437-452;Schilling D.Elzinga DJ.Cohon J,Church R,Revelle C.,The Teamifleet Models for Simultaneous Facility and Equipment Sitting,Transportation Science,No.2,1979,pp.163-175.

[34] 姚杰、池宏、計雷:《帶有潛變量的結構方程模型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應用》,《中國管理科學》2005年第7期。

[35] L.Jenkins,Selecting Scenarios for Environmental Disaster Planning,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121,No.2,2010,pp.275-286;L.Jenkins,Determining the most informative secenarios of environment impact from potential,major accidents.Journal of Environmtental Management,No.ss,1999,pp.15-25.

[36] 姚杰、計雷、池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動態博弈分析》,《管理評論》2005年第3期。

[37] Alma M.Schaafstal,3oan H.John-ston,Randall L.Oser,Training Team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No.5-6,2001,pp.615-626;M.Crichton,R.Flin,Training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Tactical Decision Games,No.88,2001,pp.255-266.Erica Kuligowski:Review of 28 Egress Models [Internet],http://lfire.nist.gov/bfrlpubs/fire05/PDF/f05008.pdf.

[38] Giddens,A.,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 polity,1990,p.17.

[39] Berghman,J.& cantillion,B.ed.,The European Face of Social Security,Aldershot Avebury,1993,p.185.

[40] Lash,S.,Szerszynski,Band wynne,B.Risk,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London sage,1996,p.56.

[41] Rnger Kasperson,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Progress in Develop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Social Theories of Risk Greenwood Press,1992,p.153.

[42] Paul Slovic:“Perception of Risk: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Social Theories of RiskGreenwood Press,1992,p.125.

[43] 丁元竹等:《中國2010年風險與規避》,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頁。

[44] 童星、張海波等:《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識別——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頁。

[45] 馮必揚:《不公平競爭與社會風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頁。

[46] 劉挺:《經濟全球化與社會風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頁。

[47] 李航:《我國轉型期弱勢群體社會風險管理探析》,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頁。

[4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丰县| 株洲市| 迁安市| 乾安县| 怀宁县| 桂阳县| 天峨县| 华容县| 长沙市| 普兰店市| 稷山县| 天门市| 休宁县| 三穗县| 淳安县| 柯坪县| 德保县| 瑞金市| 叶城县| 铜山县| 松潘县| 武川县| 新野县| 佛学| 蓝田县| 杭锦后旗| 民和| 鄢陵县| 五家渠市| 秦安县| 辽宁省| 巴南区| 伊宁县| 成安县| 沁水县| 海城市| 德兴市| 灵宝市| 昌邑市| 汶川县| 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