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的影響研究
- 胡瑋佳
- 3010字
- 2021-10-15 11:17:29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框架
一 研究內容
本書以分析師關注是否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為核心問題來展開分析。現有理論和已有文獻均證實分析師關注行為顯著影響了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披露的信息,但結論并不一致。本書通過梳理文獻,發現以往研究對于分析師是如何影響資本市場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本書以會計信息自企業內部流向市場的信息鏈條為邏輯主線,研究分析師關注對會計信息流動各層面的影響機理。同時,通過借鑒信息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對分析師在各層面的影響作用進行進一步分析,從而提出研究假設并進行實證檢驗。本書的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本章首先介紹了研究的背景與意義,從當前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入手,提出研究問題在當前資本市場背景下的重要性。其次,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闡述了本書的研究意義。最后,根據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問題并列出了研究問題的邏輯框架,之后簡要陳述了研究方法、內容、框架及研究的創新點。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評述。本章主要圍繞本書核心研究問題,首先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分析師關注的相關文獻分別進行了回顧和整理。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衡量主要基于重大錯報結果的表征和基于影響重大錯報的因素兩方面進行研究,筆者對此分別進行了回顧。其次,針對有關分析師關注的文獻進行了綜述,通過整理發現分析師關注的影響方面包括財務舞弊及重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資本市場反應以及審計意見及費用。最后,對已有文獻進行了評述以及闡述了對本書的啟示。
第三章為制度背景。本章對證券分析師行業的制度背景進行了簡要介紹,其中包括證券分析師行業的產生和發展、性質和特征,以及證券分析師行業對資本市場的作用。
第四章為證券分析師關注對重大錯報風險影響機理的理論分析及假設提出,是本書的理論核心部分。首先,根據本書主要的邏輯主線——會計信息鏈的傳遞,認為具有更多信息渠道和專業分析能力的證券分析師對信息的“生產制作—過程控制—產品鑒定—披露給市場”的整個信息商品的“產品鏈條”分別起到了監督及改善等作用,即降低了財務報告的重大錯報風險存在的可能性。其次,借鑒信息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心理學的理論,對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的影響關系分別從Jensen和Meckling(1976)的委托代理理論、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青木昌彥(2001)的比較制度經濟學分析、Deci和Ryan(1985)的認知評價理論,以及Cressey(1953)的舞弊三角形理論進行進一步理論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論分析和演繹,提出了研究的相關假設。
本書的第五章到第八章,分別從信息傳遞的不同階段,對分析師關注影響重大錯報風險的機理進行了實證檢驗。每章實證檢驗均包括了樣本選取、研究設計、實證結果分析、穩健性檢驗以及結論。具體來說,第五章對證券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舞弊及財務報告重述的影響進行了實證檢驗。舞弊和差錯都能形成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財務報告舞弊是形成重大錯報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默認為注冊會計師應該能夠識別會計差錯,最終的財務報表重大錯報是由管理層的會計舞弊造成的,因此在與重大錯報風險相關的文獻中,財務報告重述和財務舞弊違規公告作為最常用且最直觀的兩個變量出現。上市公司由于對財務報告造假而造成資本市場損失,被監管部門處罰,并同時被發布違規公告。財務報告重述是指對前期發布的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誤進行修正或重要信息補充,在審計領域中被廣泛地使用(Kinney等,2004;Archambeault等,2008;Chin和Chi,2009)。所以,財務重述和違規公告從直接性(Directness)和重大性(Egregiousness)來說,都是衡量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的有效變量(Defond和Zhang,2014)。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分析師的關注度與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舞弊和重述發生概率均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結果說明,一方面,分析師的關注在信息“制作”層面對管理層發揮了有效的監督作用,遏制了管理層的財務報告舞弊行為;另一方面,分析師能夠識別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并相對減少了跟蹤行為,并且分析師的跟蹤行為能引起監管方面的注意,督促其對上市公司進行進一步調查,提高了財務報告舞弊被發現的概率。
第六章是證券分析師關注對盈余管理信息風險影響的實證檢驗。以往研究對分析師關注是否能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一直存在爭議(Yu,2008;Dyck等,2010;袁知柱等,2016;Hu和Schaberl,2017)。筆者認為,由于成本及自身能力問題,分析師傾向于識別那些非常極端明顯的盈余操縱,而非任何程度的盈余管理(Bartov等,2002;Dechow等,1995)。大部分公司可能都存在會計準則“灰色地帶”的盈余管理行為,因此本章采用盈余管理信息風險衡量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結果發現,分析師關注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信息風險及基本面信息風險均顯著負相關。結論指出,同樣處于會計信息的“制作”層面,分析師的關注會使管理層減少“極端”的盈余管理行為,即波動幅度較大的會計操縱;同時,當上市公司存在較為“極端”的盈余管理行為時,財務報告會具有較高的盈余管理和基本面信息風險,分析師會相應地減少關注來保護自身的聲譽風險。
第七章是證券分析師關注對內部控制評價影響的實證檢驗,對分析師關注是否影響會計信息傳遞鏈的“控制”層面進行了實證檢驗。存在缺陷的內部控制設計增加了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舞弊的動機并為其行為增加了合理化的因素(陳漢文等,2005;張龍平等,2010)。本章將公司內部監督層是否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以及是否存在內部控制缺陷作為財務報告可能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替代變量進行實證檢驗,發現分析師關注與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的概率正相關,與內控存在缺陷的概率負相關。結論說明,分析師的關注改善了企業的內部監督機制,增加了公司內部監管高層對內控信息的披露概率,因此分析師關注較高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概率較低。在內部評價報告披露強制后的子樣本中,分析師關注與內控存在缺陷概率的顯著負相關關系仍成立。
第八章是證券分析師關注對審計費用及審計意見影響的實證檢驗,對分析師關注是否影響了會計信息傳遞的鑒證層面進行實證檢驗。較多的審計努力(或投入)通常被認為是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具有重大錯報風險的表征之一(路云峰,2009;Fang等,2014)。當審計師在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時認為其具有較高風險,則會相對收取較高的審計費用。因此,本章將審計費用作為企業財務報告具有重大錯報風險的替代變量。另外,當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存在重大錯報風險時,審計師會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以警示資本市場,所以第八章將非標準審計意見作為另一個重大錯報風險的替代變量。通過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分析師關注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發生的概率、外部審計師收取的財務報告審計費用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說明,分析師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具有識別能力并相應地減少了關注,因此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同時,企業具有的審計風險也相對較高,外部審計師所需的投入也較高,因此表現為較高的審計費用。當進一步地將所有非無保留審計意見從全樣本中剔除,只留有無保留審計意見和無保留加強調事項段的審計意見時,分析師的關注度越高的公司仍具有較低的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因此更可能“收獲”審計師的“清潔”意見。研究結論在控制穩健性后仍成立。
第九章為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此部分對研究的主要論證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同時概述了研究的局限性和相關領域的未來研究建議。
二 研究框架
根據本書的研究內容,研究框架如圖1.2所示。

圖1.2 本書的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