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的影響研究
- 胡瑋佳
- 2452字
- 2021-10-15 11:17:29
第四節 研究創新
與已有研究相比,本書的研究創新與潛在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構建了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影響機理的新的解釋框架。以往大多數研究對分析師在資本市場中的作用是基于Jensen和Meckling(1976)應用委托代理理論對股權公司代理關系的解釋,他們認為由于上市公司股權分散,管理層在運營方面不能完全按照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來執行,而分析師作為資本市場信息傳遞的中介和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者,通過跟蹤上市公司并發布盈余預測報告的形式將上市公司的真實投資前景披露給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人,這樣減少了公司的代理成本。但1933年美國頒布的《證券法》提出,審計人員的責任對象從直接委托人擴大到間接委托人(即潛在的財務報告信息使用者),顯然傳統的委托代理理論已經不能對資本市場中介機構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很好的解釋。同時,在現有的研究中,分析師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是存在爭議的。盡管一部分研究證實了分析師在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操縱具有監督效應,但另外一些學者發現,由于分析師盈余預測逐漸成為投資者衡量上市公司業績的標準,管理層在分析師的關注下會產生更大的壓力,從而導致更多的盈余操縱和其他舞弊行為。
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分析師對于會計信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傳遞的整個鏈條,即會計信息是企業向外界披露的產品,從產品的制作到消費者手中,經歷了“制作(會計報告的編制)—控制(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注冊會計師審計)—接收(披露給報告使用者)”的一系列流程。但是,以往大量文獻把焦點過多地放在分析師關注對資本市場反應或財務報告盈余質量的研究,忽略了分析師作為資本市場的信息中介和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者,對于會計信息的影響是遍及了財務報告信息流動的整個過程。
第二,比較和評價以往的重大錯報風險的衡量方式,并建立了新的度量體系。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強調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與被審計單位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相關(陳毓圭,2004)。其中,外部環境包括上市公司所處的制度環境、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狀況、法律監管環境、市場競爭環境;內部環境包括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政策的選擇、內部控制系統、公司戰略的制定、相關經營風險、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等。這些因素說明影響重大錯報風險的因素和重大錯報風險的表現形式是多維度的,當研究者嘗試用一種變量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衡量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文獻中多數以因財務報告舞弊而受到證監會處罰作為公司財務報告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衡量變量,但這種以重大錯報結果為替代變量的局限性是,未受到違規處罰的公司并不意味著其披露的財務信息是“清潔的”(即完全不存在重大錯報風險)。另外,也有學者利用盈余管理質量作為重大錯報的替代變量,但是管理層的部分盈余管理行為是為了向市場披露更多公司的真實經營狀況。因此,單單使用一種變量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衡量是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的。本書按照財務報告信息從企業內部,傳遞到企業外部的流動過程,從多角度出發,對重大錯報風險的結果表征及重大錯報風險存在的影響因素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多個維度的衡量,使研究結果更具穩健性。
第三,實證計量方法上,由于考慮到分析師在選擇關注公司時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書采用了已有相關文獻中大部分的控制方法。其中,包括用二階段模型控制分析師關注的自選擇問題(Heckman,1979);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找到存在重大錯報風險樣本公司的匹配樣本進行回歸;使用自然實驗和安慰劑檢驗方法(如Irani和Oesch,2013;Chen等,2015;李春濤等,2016),將券商關閉和券商合并作為導致分析師對上市公司關注度減少的外生沖擊,之后找到受影響公司的對照匹配樣本進行檢驗,以此找到分析師關注與因變量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文獻中最常使用的超額分析師關注(Yu,2008)等。同時,考慮到我國地域遼闊,資本市場發展具有不均衡的特點,在對連續型因變量進行OLS回歸時借鑒Degeorge等(2013),使用了WLS(加權最小二乘法)對每個觀測值根據不同地域的資本市場規模大小進行賦值,使得到的統計結果更穩健。
第四,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層出不窮的會計造假丑聞暴露了以往制約體制的重要缺陷。這是由于只關注制約體制、忽略其他有用的機制是明顯不正確的。資本市場報表使用者對于上市公司的了解遠不及公司內部的管理層,因此這種無法消除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政府監管層及注冊會計師識別所有可能的重大錯報風險和會計欺詐是不現實的。作為廣大投資者的“股評師”,證券分析師具有的信息渠道不僅僅是依靠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還包括各類新聞媒體對上市公司經營的相關報道、從各大證券公司有關部門獲得信息、學術性圖書刊物、對上市公司進行電話訪問、實地調研等。因此,相比較監管部門和強制法規下的外部審計師來說,分析師具有較低的信息獲取成本。同時,如上文所述,分析師發布評級及預測報告的工作性質,使其從會計信息的“生產”階段就進行關注,直到披露給信息使用者。因此,分析師的關注行為,對于會計信息的傳遞鏈起到了重要的監督作用,改善了企業內部治理環境,降低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投入,從而整體上降低了財務報告的重大錯報風險。本書的現實意義旨在為資本市場會計信息監督擴展視野,同時研究結論以期為未來的證券市場監管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參考和方向。
[1] 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2013年11月15日。
[2] 參見中注協制定、中國財政部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2006)。
[3] 該模型中的“重大錯報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審計前財務報告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而審計風險是指審計后財務報告仍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由于審計前數據無法獲取,本書研究的“重大錯報風險”為后者。
[4] 《回顧渾水沽空報告全文:輝山乳業為啥一文不值》,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17-03-24/doc-ifycstww0996112.shtml,2017年3月24日。
[5] 指在美國資本市場注冊上市公司每年必須提交10-K表格,其中包括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以及根據美國公允會計準則編制及被審計過的年度財務報表。
[6] 為了簡化模型,本節在構建博弈模型時假定外部審計師是獨立的,且具有合理保證財務報告不存在重大錯報的責任,因此沒有將其作為博弈參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