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訊道節目制作綜合實驗教程
- 張輝剛 張彤編著
- 4343字
- 2021-09-28 16:00:22
第二節 多訊道節目制作的定義
“多訊道”是指多個視頻與音頻信(訊)號來源的通道,多訊道節目制作技術是指將多路(二路及二路以上)的視訊信號(圖像信號),經過視頻切換臺進行選擇、切換,并把切換后的信號輸出為節目信號,同時與由調音臺合成后的聲音或者音樂信號一起送到播控室,再經過調制后(或編輯機錄制)通過傳輸網絡到達電視用戶。多訊道因其自身特性,與其他制作方式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尤其是該制作方式對導播及導播團隊的依賴,決定了多訊道制作模式在持有電視節目制作共性的基礎上,也有其較為獨特的制作特性。
一 多訊道節目制作與多機拍攝的區別
(一)多訊道節目制作
多訊道節目制作的關鍵在于它必須要有一個對信號進行選擇切換的系統,通過視頻信號切換器,導播可將多個訊道傳來的信號進行選擇切換,最終輸出一路信號供直播或錄播。多訊道節目制作需要導播人員,在多訊道節目制作過程中,導播需要及時完成對畫面內容的構思與創作,導播團隊要在事先做足準備的情況下現場及時調度切換,從而完成對畫面的組接。
多訊道視頻信號的來源包括現場各個攝像機直接拍攝的信號、攝像機拍攝的信號經過視頻切換器選擇后輸出的信號、導演組提前制作好的插播片、來自網絡的實時視頻圖像,以及通過電纜、衛星等通信技術將遠距離拍攝畫面傳回的信號等。未來,隨著制作技術與設備的不斷發展,多訊道視頻信號的來源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而隨著信號來源的極大拓展,節目本身也會呈現出更大的可能性。
(二)多機拍攝
多機拍攝是指在一個拍攝現場,采用多臺(二臺及以上)攝像機同時進行拍攝,分別獲取素材以備后期編輯使用的節目制作方式。在多機制作模式中,由于不需要專門的選擇切換系統,固然不存在導播這一工種。多機拍攝的視頻作品需由后期剪輯完成,最終可通過反復修改完成對成品的畫面編輯,拍攝過程只是節目制作過程中的中間環節而非最終環節。在影視拍攝中,一些無法反復拍攝的畫面,類似洪水、爆炸、戰爭等場面宏偉、耗資巨大等不主張重復拍攝的場景,往往都會采用多機拍攝的方式來完成攝制。
多訊道節目制作在高效的同時難免會存在失誤,而多機拍攝盡管可將錯誤降到最低,但反復制作的周期則會降低節目制作效率。實際上,不管是多訊道還是多機拍攝,二者都需要有多臺以上的設備配合完成,都是節目制作的一種方式。盡管在制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對于視聽語言的掌握與使用,對文案的可視化展現,工種之間的相互配合等都還是一致的。
二 多訊道節目制作的具體分類
多訊道制作模式因其拍攝場地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可分為ESP(電子演播室制作)和EFP(電子現場制作)兩種制作模式,兩種模式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而隨著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節目要求的不斷提高,復合型的多訊道制作模式也不斷出現,綜合多種手段的制作模式在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中被廣泛運用,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制作模式,都需要多個工種的協調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節目效果。
(一)ESP電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
ESP是指在電視臺演播室中進行的多訊道節目制作,是演播室節目制作系統,它是由電視內景即演播廳及其配套的電視節目制作設備完成的,整個節目制作分為三大區域:多訊道演播室、導播控制室和負責合成信號直接播出的總控室。
多訊道演播室內除了整體的環境布局之外,還有全自動化式的內燈光系統、高清晰度的攝像系統和高保真的音響系統;導播控制室內有視頻切換臺、調音控制臺、監視器、錄制系統等設備;總控室里所配備的信號合成設備,則可為節目的順利錄制和播出提供保障。

在ESP制作模式中,導播不在演播廳現場,而是在導播控制室控制拍攝現場,導播會將合成的圖像信號和音頻信號同步送到負責信號發射的總控室,再由總控室將信號直接發射。
ESP方式綜合了ENG和EFP兩者的優點,這些綜合的優勢不僅使節目制作效率高,不受環境干擾,而且室內良好的硬件條件也可用于各類節目的制作。因此,該模式已成為電視臺各類大、中、小型自辦節目的主要制作模式,很多大型晚會、綜藝節目都會選擇在演播廳內進行,如央視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省級衛視的《我是歌手》《一站到底》等。與此同時,當下很多網絡綜藝也會選擇用ESP模式來完成節目錄制,像《中國有嘻哈》《這就是街舞》等。
(二)EFP 電子現場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
EFP,即電子現場制作,它是對一整套使用于戶外作業的電視設備的統稱,該系統一般包括兩臺以上的攝像機、一臺以上的視頻切換臺、調音臺、字幕機及其他輔助設備(燈光、話筒、軌道、腳架、搖臂、錄像機及運載工具等)。

EFP制作方式的優點:
1.攝錄過程與事件同步進行,時效性強。
2.采用現場切換鏡頭的“即時制作方式”,大大簡化了節目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藝,節省時間。
3.現場感強,最能發揮電視獨特優勢,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制作中,特別是在大型文藝演出、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直播的專門或專題性報道等需要一氣呵成的節目制作中。例如:奧運會開幕式、國慶閱兵典禮等。
EFP制作方式同樣也存在一些缺點:
1.EFP系統設備相對較復雜,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
2.相對于ESP制作方式,EFP更講究相關工種的配合與協調,難度大;
3.準備工作周期長,而且正式工作周期也長,工作強度大,尤其是前期對于相關設備的組接,需反復進行調試;
4.在EFP制作模式下,機位的架設就顯得極為重要,由于受到場地、設備、節目內容、天氣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架設機位的難度要遠遠大于ESP模式。
【知識拓展】——轉播車簡介
電視導播系統的應用場所不外乎轉播車與演播廳。轉播車就是流動的演播廳,只不過把演播廳導控室的導播系統搬到了轉播車上。其中主要的設備包括彩色電視攝像機、視頻切換器、同步機、監測設備、導演控制臺、錄像機、電子編輯機、字幕機、伴音調音臺、通話設備和微波發射機等。
如右圖:北京電視臺轉播車外觀圖。

1.切換臺:切換臺作為EFP系統的中樞神經,是多訊道節目制作最為核心的部分。導播可從多臺攝像機提供的鏡頭、字幕機的字幕信號以及現場以外傳送進來的外來信號等諸多信號中進行選擇、編輯。
如左圖:主切操作臺+監控區。

2.錄像機:錄像機是做PGM信號記錄的,使用錄像機記錄PGM信號,主要是因為通常使用的磁帶存儲時長大都為60分鐘或者120分鐘,而很多節目的時長往往大于這個長度,為保證不會因更換磁帶而導致信號記錄中斷,故采用錄像機保證完整記錄。
如左圖:湖南衛視轉播車錄像區。

3.調音臺:在多訊道節目制作過程中,聲音的準確錄制和畫面切換同樣重要,調音臺則是控制各話筒和放音設備輸出的音頻信號,并對音頻信號進行藝術加工的關鍵設備。如右圖:湖南衛視轉播車調音臺。

【知識拓展】—— ENG制作方式
ENG制作方式,即“電子新聞采集”方式,它是使用便攜式的攝像、錄像設備來采集電視新聞。ENG方式非常適合于現場拍攝,但它所獲取的素材還需要在電子編輯設備上進行剪輯,分為前期拍攝和后期編輯兩個階段。與電纜通信、微波通信和衛星通信技術結合,可以用便攜式攝像機與發射裝置、傳送系統連接,實現新聞直播。
外景拍攝通常屬于電子新聞采集(ENG)之列,用比較簡單的制作設備即可完成。假如要把植入的場景作為現場片段插入節目中,那就必須再增加一個便攜式發射機,用它將信號從現場直接傳回電視臺。ENG節目的信號通常采用這種現場傳送到演播室的方式。
如果要求現場制作更精細,或者需要兩臺以上攝像機同時拍攝,可以采用電子現場制作(EFP)的形式。有時候,也可以將現場攝像機的信號傳輸給獨立的錄像機(VTR),實況轉播是現場制作的一種,其制作系統與演播室所用的基本相同,只是遠程傳輸的攝像機被安置在現場,其導播間設在一輛巨大的拖車內。
許多ENG/EFP攝像機是結合了攝像機和錄像機的攝錄一體機,與許多家用攝像機相似。但ENG/EFP攝像機的質量更好,價格也更高。另外,還有一些ENG/EFP攝像機的構造,可以將錄像機與自己拼接起來,只需將錄像機部件插入攝像機的后部,即可組成一臺攝錄一體機。無論攝錄一體機是模擬的還是數字的,它們的操作方法基本都一樣。

在ENG錄制中,音頻通常由攝像師控制,攝像師佩戴一個小型耳機,能夠聽到錄入的聲音。由于攝像師忙于操作攝像機,攝錄一體機的聲音控制鍵經常設置在“自動”(Automatic)檔上。在更為嚴格的EFP制作中,采集聲音通常由一臺便攜式混音器來控制,不但要錄在錄像帶上,還要錄在便攜式錄音機里。
(三)多種模式的綜合運用
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儀式、慶典和晚會類節目的轉播,不再只選用某一種單一的模式進行,而是習慣于采用ESP/EFP/ENG(電子演播室制作/電子現場制作/電子新聞采集)等多種形式復合的制作方式。復合型的制作方式可以是EFP、ESP、ENG三種方式的綜合運用,也可以是三者之中任意兩種的組合。這樣“強強聯手”的方式,極大地還原了轉播事件的真實度,同時也豐富了節目的表現形式,使節目更具觀賞性。
例如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總決賽直播,在頒獎開始之前的評委投票過程,就是綜合利用ESP/EFP兩種制作方式進行現場直播。在湖南衛視的中心演播室,主持人介紹投票程序、評選規則、評委情況,這里采用ESP的制作方式;評委投票設在中心演播室之外的現場進行投票,這里采用的是EFP的制作方式。EFP導播切出的信號通過微波傳回電視臺,再送至中心演播室的導播間,以備ESP總導播選用。這樣,兩個遠距離演播現場的情況就被同步表現出來,增強了事件“正在發生”的紀實性和獲獎謎底的懸念。
又如 2009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對國慶60周年慶祝活動”的直播采用了復合ESP/EFP/ENG的綜合制作方式。
1.導演組分別在天安門聯歡現場的不同區域設有五套EFP系統對晚會的盛況進行轉播。電視節目的錄制設備分別設在天安門城樓、金水橋的中心演區、廣場的大學生聯歡區、勞動人民文化宮門前的農民聯歡區和中山公園門前的工人聯歡區,每個轉播點的導播都會隨時切出一路信號,并通過微波實時傳送回電視臺的總導播室。
2.四套帶微波發射的ENG設備分別設置在貴賓樓樓頂、革命歷史博物館樓頂、人民大會堂樓頂和正陽門禮花鳴放區,它們的信號也通過微波直接傳送回電視臺總導播室。
3.在電視臺1000平方米演播室的總導播間內,還專門架設了一臺攝像機隨時拍攝導播間內的工作現場,以及在這里的晚會總主持人。
4.兩路VCR分別提供禮花的資料以及10個地方電視臺選送的節目以備插播。
也就是說,在電視臺總導播室里的總導播,最終要將上述12路信號進行切換。這樣,通過ESP/EFP/ENG的綜合制作方式以及兩級切換的手段,完成了10個轉播點、39臺攝像機對此重大國家慶典的直播。
多樣且靈活的制作方式讓媒體展示了節目制作的無限可能,也讓受眾獲得了更多的視覺享受。因此,在各類節目的制作上,可視具體情況選擇一種或多種模式復合的形式來完成制作。
【知識拓展】——電視影片制作
電視影片制作是指用電影攝錄系統攝取素材,然后將影片直接轉成磁帶,再進行后期制作或播出的制作方式。其特點是既保持了電影的高清晰度,滿足電視制作的特殊需要,又能使節目交流不受電視錄制設備型號和制式的制約。例如《森林之歌》等影片的拍攝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