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實踐界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重視,許多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這一研究領域。通過梳理可以發現,當前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關于區域品牌的研究

(一)區域品牌內涵研究

關于區域品牌內涵的研究,國內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賈愛萍(2004)在研究中指出,區域品牌是在特定行政區域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產品聯合品牌。[55]馮鑫明等(2005)也在研究中提到,區域品牌是眾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包括區域文化、區域產業集群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等。[56]洪文生(2005)認為,區域品牌是特定地域產品質量、聲譽和文化的集合,通常采用區域名稱和產品名稱相結合的方式來命名。[57]尹晶和許惠淵(2006)指出,區域品牌是依靠區域內產業集群而形成的品牌,是產業集群中有影響力的企業之間聲譽之和。[58]徐鵬和趙軍(2007)認為,區域品牌是消費者對于某一區域內產品認知的來源,也是區域內產品核心所構成的識別系統。[59]吳傳清等(2008)在研究中指出,區域品牌是區域內聲譽較好品牌的集合,是一個營銷學的概念。[60]孫麗輝等(2015)認為,區域品牌是基于地理區域命名的品牌的統稱,可以分為城市品牌、地區品牌以及國家品牌等多種類型。[61]肖志明(2009)基于區域品牌對于區域經濟影響的角度出發,探討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的形成和演化路徑,研究發現區域品牌的形成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62]吳水龍等(2010)也對區域品牌的概念進行了分析,認為它是區域內的某種產品大類的品牌,是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共同擁有的品牌,而非特定企業獨自擁有的品牌。[63]何富春(2010)在研究中指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區域品牌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的強大助推力量,它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消費習慣和消費動力息息相關,相對于普通的企業品牌,其品牌效應更具有發展潛力與持久性。[64]李鈞、宋偉等(2011)指出,區域品牌象征著特定區域內達到一定規模的產業生產能力、產業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具有區域性和品牌性兩個特征,前者是指其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后者是指其對于特定區域產品形象的代表性。[65]俞燕(2015)指出,要評價區域品牌的實際效應,必須對區域品牌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并以新疆特色農產品為例,探討了區域品牌的內涵及評估途徑。[66]孫麗輝等(2015)指出,區域品牌對于區域經濟影響的來源在于其品牌效應,因而,他們認為,區域品牌往往象征著特定區域內某種產業品牌效應的總和。[67]

(二)區域品牌價值評估研究

隨著區域品牌的發展,區域品牌的價值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同,并開展了相應的研究與探討。學者普遍肯定了區域品牌價值評估的作用,并認同它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評價標準。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積極利用區域品牌的價值,充分發揮區域品牌效應。既有的研究認為,在區域品牌的形成過程中,其所涉及的利益關系較復雜,同時,區域品牌的產品往往缺乏彈性,此外,政府在區域品牌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區域品牌的價值進行全方位評估較難。從國內學者的研究來看,大多數學者以具體的區域品牌為例(如茶葉區域品牌等)來分析其價值及價值評估機制。根據不同的產品大類,區域品牌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其中,農產品區域品牌在專用程度、典型程度和區域屬性等特性上呈現出的特征最明顯。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研究課題組(2010)首次評估了農產品的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并結合中國情境構建了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評估模型,并基于相關數據對各種類型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進行了評估。[68]在此基礎上,針對評估結果對農產品區域品牌中的不足和挑戰進行深入分析,為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提升提供方向。浙江大學農業品牌研究中心(2011)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農產品區域品牌數據進行分析,以茶葉區域品牌為例,開展了針對特定區域品牌的專項研究,并對茶葉區域品牌的價值進行評估。[69]

(三)區域品牌屬性特征研究

當前國內學者對品牌特征的研究包括多個方面,即品牌特征、區域特征、公共特征和資產特征。首先,在品牌特征的屬性上。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區域品牌是該區域內某種特定產品的形象的反映,因而具有品牌的一般特征,是代表該區域內某產品的標識和符號。其次,在區域特征的屬性上。王雪穎等(2017)在研究中指出,區域品牌具有典型的區域性特征,往往代表著特定區域的經濟和文化特色,代表著某一品牌的原產地身份。[70]再次,在公共特征的屬性上。胡曉云等(2010)指出,區域品牌是由政府、行業協會以及特定產品的龍頭企業共同運營而成的,因而是相關機構所共有的公共品牌,具有明顯的公共特征,在生產地區、品質管理、品牌使用、品牌傳播上有著共同的訴求,因而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外部性特征。[71]最后,在資產特征的屬性上。胡正明等(2010)指出,由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區域品牌產品品質通常較獨特,資源也相對較稀缺。[72]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區域品牌的屬性特征研究較為豐富和全面,這也說明國內學術界對于區域品牌研究已經從最初的認識階段轉變為深入發展階段。

(四)區域品牌建設路徑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針對區域品牌建設路徑開展研究。例如,沈鵬熠(2011)在研究中指出,要建設區域品牌,需要經歷品牌觀念、品牌建立、品牌形成三個階段。[73]朱麗娟等(2012)認為,區域品牌建設過程中,需要樹立品牌意識,因為它是品牌創建的基石,同時,也要注重對于品牌的保護。[74]王守坤(2012)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品牌形象和產品質量在區域品牌建設過程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75]張鳳英(2013)在研究中指出,區域品牌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品牌建設,因而,在區域品牌建設過程中,應注重依托企業品牌。[76]遲紅剛(2013)指出,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建設離不開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更離不開農戶,因而,在建設區域品牌過程中,應注重對這三個主體的結合,統一收購、加工、存儲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推廣和傳播統一品牌標識,進而形成區域品牌合力。[77]

(五)區域品牌生成機理研究

隨著學術界對區域品牌形成與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區域品牌的生成機理。楊建梅等(2005)指出,區域品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品牌的發展時間息息相關,特色的區域產品、品牌營銷策略和區域特色文化是區域品牌形成的關鍵因素。[78]鄭秋錦等(2008)在研究中探討了要生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將其發展成“理想狀態”,需要優先發展企業品牌,進而打造該產業內的龍頭企業,提升龍頭企業影響力,進而聯合龍頭企業、政府、行業協會,打造區域品牌合力,促進區域內產業快速發展,進而形成區域品牌。[79]何吉多等(2009)在研究中指出,要探索區域品牌的生成機理,需要分析區域品牌形成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采取不同的區域品牌策略。楊楠楠(2011)指出,區域品牌可以分為初級和高端兩種類別,其中,前者是指依托于特定區域內資源而形成的品牌,往往更具有產業競爭優勢;后者指的是初級區域品牌隨著不斷發展所形成的高端品牌,在初級品牌轉向高端品牌的過程中,產業集聚效應比較明顯,同時,產業內的競爭優勢也逐漸增強,從而有助于塑造區域內的核心能力。[80]

(六)區域品牌影響因素研究

隨著區域品牌研究的發展,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區域品牌的影響因素。馬清學(2010)在研究中以農產品為例探討了區域品牌的影響因素,他在研究中指出,消費體驗對于區域品牌建設非常重要,同時,自然資源、現代科技以及區域歷史文化都可能對區域品牌造成影響,同時,基于不同的資源構建的區域品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品牌策略進行管理。[81]梁天寶(2011)在研究中指出,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溢價情況對區域品牌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由于品牌的形成和發展依賴于消費者的購買傾向,而消費者對于品牌知名度和溢價較高的產品更有購買傾向。[82]沈鵬熠(2011)通過收集和分析山東、浙江等多省數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除了營銷手段、創新氛圍、品牌管理和資源稟賦之外,產業競爭優勢也是區域品牌的重要影響因素。[83]張傳統和陸娟(2014)基于先前研究探索了品牌原產地的重要作用,經過構建相應模型并分析發現,品牌原產地影響著消費者購買傾向,因而,原產地也是區域品牌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84]劉婷(2014)在研究中指出,生產要素是區域品牌形成的關鍵影響因素,同時,還需要深入探討相關產業、政府部門、區域文化以及社會網絡等方面對于區域品牌的影響。[85]王軍等(2014)也對區域品牌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他認為,應從潛伏、形成和成長三個方面理解區域品牌的發展階段,同時,他也在研究中指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區域品牌的影響因素存在很大的差異。[86]

(七)區域品牌力研究

區域品牌一旦形成,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便會形成一定的品牌力。張春明(2008)在研究中探討了產業集群區的品牌力,他認為,品牌力并不是一個單維的構念,而是由多個指標共同構成的集合,具體包括協同力、核心力、集散力等多個指標,同時,他在研究中構建了包含多個指標的品牌力評價模型,為品牌力結構研究和進一步評估提供了理論指導。[87]姚曉紅(2012)也在研究中探討了品牌力的指標,她同樣認為品牌力是一個多維構念,因而,她在研究中通過聚類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將品牌力的結構劃分為自我創新、自我管理、自我營銷、自我基礎四個方面的具體能力指標,并針對不同的能力指標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提升策略。[88]姚春玲等(2014)基于經濟學理論探索了品牌力的來源,并依據豪泰林市場需求模型對區域品牌力進行了分析,他們指出,消費者在區域品牌的差別優勢認知上存在較大區別,這種優勢認知程度越高,說明競爭力越強。[89]

二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相關研究

(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概念研究

國內學者對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概念界定的研究較豐富。例如,陸國慶(2002)在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品牌經營的一個新方向便是發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90]隨后,學者的深入研究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個分析視角。第一,基于區域內獨特資源視角。鄭秋錦等(2008)認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立需要自然資源和加工方式的支撐,在此基礎上,也需要通過政府、行業組織以及生產企業等主體的運營來支持其發展。[91]李亞林(2010)在研究中指出,地理資源和種植(或加工)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資源和特定的加工文化,農產品區域共用品牌才能夠經過不斷發展而得到市場的認可,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92]胡正明和蔣婷(2010)在研究中提到,如果缺乏特有的自然資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難以形成。[93]羅群來和陳亞(2013)在研究中提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基于自然環境形成,并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影響和農場主的經營下逐漸得到發展。[94]張傳統(2015)在研究中指出,特定的農產品加工歷史傳承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能夠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前提。[95]第二,基于市場競爭力視角。既有的研究認為,要真正發揮農產品的競爭力,需要對農產品賦予一定的名稱,以便幫助消費者快速識別該農產品是否具有品牌(莫金玲,2006)。[96]也有學者認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特定區域內農產品生產主體之間合作的結果,是不同農產品主體在品牌定位和整合營銷方面認識的統一集合(馬清學,2010)。[97]劉麗和周靜(2006)認為,區域公用品牌的建立需要以農產品為載體,同時,將農業產業集群作為基礎,將特定區域作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農產品企業和農戶的競爭力,促進農產品企業和農戶增收,進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98]還有學者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一種品牌標志(郭紅生,2006)。[99]但是,這種標志是由該區域農產品生產者與經營者共同使用。也就是說,生產者和經營者共同聚集而成一個區域農產品集合體,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供產業支撐。第三,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產業集聚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周新等,2008),在特定區域內,必須具備一個穩定且持續的產業集群。[100]王艷(2008)在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最大特征就是產業內資源的共享性和市場的排他性,因而,農產品產業聯盟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01]黃蕾(2009)認為,這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以特定區域為中心向周邊擴散的產業鏈,該產業鏈的核心是農產品,同時,該產業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并需要在無形中恪守對公眾的承諾。[102]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常國山,2009),是該區域內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所共同使用的公共品牌,因而它象征著區域內所有產品經營者對于產品品質的承諾。[103]周緒元等(2016)在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立可以幫助特定區域提升形象,促進農業現代化轉型,因而其形成過程也是農產品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104]孫藝榛和鄭軍(2017)在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通常是由行業協會注冊的,能夠代表特定區域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的區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由企業、行業協會和農戶共同擁有),包括具體的商標和標識,也包括特定的區域名稱。[105]高晗吉和林曦(2018)也在研究中強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僅具有地區性和分散性特征,更具有整體性特征。[106]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形成需要完整的農行品生產和經營產業體系的支撐,因而,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背后,往往存在一個完整的產業集群。由此可見,學者主要從區域內獨特資源、市場競爭力及產業集群三個視角開展研究,研究視角呈現多元化特征。

(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構建主體研究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需要依靠多個主體進行。鄭秋錦等(2007)在研究中指出,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專業的品牌運營公司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政府政策、行業協會自律以及農業企業參與的價值也不容忽視。[107]李銀蘭和沈翠珍(2008)在研究中指出,政府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108]王慶(2008)在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因此,地方政府應積極構建和完善區域品牌管理體系。[109]黃俐曄(2008)在研究中同樣提到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并指出品牌建設的不同階段,地方政府需要發揮的作用也存在差異。[110]張可成(2009)也在研究中探討了政府的角色,認為政府應在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上起到積極作用,并應對已經建成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進行監督和保護。[111]閔閩(2012)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并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要以地方政府為核心。[112]胡明武(2012)以壽光蔬菜品牌建設為例,強調設計基地、公司和農戶三個主體的作用。[113]陳亞(2013)在研究中指出,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眾多主體中,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不僅能夠突出產品的特色,還能夠凸顯出品牌的區域特征,因而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最理想主體。[114]王麗杰(2014)也在研究中指出,行業協會應積極對區域內的農產品企業進行監督和協調,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但是,許多行業協會都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115]王明昊和徐俊昌(2017)指出,地方政府應當積極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進行管理和維護。同時也指出,作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主體,地方政府應積極建立品牌標準,并維護品牌建設秩序,注重品牌利益分享機制平衡。[116]可見,當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的作用上,對其他建設主體的關注并不多。楊群義(2018)從經營主體視角出發,探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作用,他在研究中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積極整合當地資源,共同構建區域品牌,以提升當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117]陳磊等(2018)探討了行業協會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它是農產品生產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連接的紐帶和橋梁,應制定產品許可規范及標準,并積極開展品牌授權、維護以及品牌監督。[118]

(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模式的研究

由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實踐界呈現出不同的建設模式,國內學者紛紛開展了關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模式的研究。甘瑁琴和趙婷婷(2009)在研究中探討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模式,她們認為,依據特定區域的資源分布情況來建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較為有效的模式。[119]也有研究認為,依據資源稟賦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主導模式(劉婷,2014)。[120]因此,不同區域應探尋主打特色作物來作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模式(李靜,2016)。[121]例如,沂蒙特色農產品品牌便將特色農產品資源作為主要建設模式的依據(周緒元等,2016)。[122]

(四)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競爭力研究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競爭力也是國內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周新等(2008)在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競爭力的提升需要依靠農產品自身的特色優勢,而在我國許多地區,農產品自身的特色優勢并沒有完全轉化成區域優勢。[123]吳菊安(2009)基于湖北孝感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來分析其競爭力,他在研究中指出,產業集群與區域品牌的培育與管理是區域品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驅動因素,因此,他在深入分析湖北孝感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障礙基礎上,從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方向。[124]易亞蘭和項朝陽(2010)在研究中深入探討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內涵和特征,并基于不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模式提出了運行模型和原則,進而提出了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的有效策略。[125]林德榮和滕淑珍(2012)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過程和階段進行了解析,將其劃分為萌芽、開拓、深化和成熟四個階段,同時分析了不同階段的影響因素,并對不同階段市場競爭力的提升途徑進行了深入分析。[126]焦萬慧(2012)基于博弈論視角進行分析,探討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品牌枯竭和“公地悲劇”等現象,提出在建設中有效擺脫博弈困境的具體途徑和對策。[127]

(五)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存在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劉翠翠等(2013)以亳州市農產品品牌為例開展研究,研究發現其中問題主要包括品牌維護不到位、生產者的品牌觀念不夠、品牌科技含量低、深加工品牌匱乏、產業規模化不足等。[128]盧珊等(2013)在研究中指出,缺乏差異性建設策略、價格定位方式落后、交易方式創新性不足、基礎服務水平較低、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品牌宣傳滯后等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129]程術希等(2013)在研究中以杭州農產品品牌建設為例,從統一規劃匱乏、經營規模分散、生產標準參差不齊、品牌意識較低等方面對其中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130]姚春玲(2015)在研究中探討了內蒙古農產品品牌建設過程,將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品牌傳播效率較低、資產價值波動較大等多個方面。[131]邱珊蓮和劉榮章(2014)在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我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指出其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如品牌運營不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農產品文化含義不明以及農業標準化水平不高等多個方面的問題。[132]林承園(2015)以安陸農產品品牌為例進行深入分析,并在研究中指出,品牌宣傳不到位、意識不強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瓶頸”。[133]陳告等(2015)深入探討了懷化市農產品品牌建設情況,并基于實際分析了該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重點分析了產業規模、品牌意識、品牌管理以及品牌效應等問題。[134]劉曉珂等(2015)以廣東省農產品品牌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其建設中面臨著品牌經營管理能力不足、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品牌企業規模不夠、品牌區域分布不均衡等多個方面的問題。[135]王似保(2016)以岳西特色農產品品牌為調查對象,指出該區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面臨諸多問題,具體包括品牌營銷模式陳舊、倉儲物流管理水平落后、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營銷能力較低、品牌意識有待提升等多個方面的問題。[136]劉遠利等(2018)探討了四川貧困縣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過程,并對其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發現,農業產業優勢不突出、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品牌培育力度較低、公共服務能力不高等方面是其區域品牌建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137]于永娟和李彬(2018)在研究中深入剖析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農產品創新能力不高、產品潛力挖掘不夠和品牌培育不足等。[138]

(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因素研究

品牌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影響因素,許多學者對此開展了深入研究。田文勇等(2014)在研究中分析了貴州和四川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過程,研究發現農產品標準化程度、農業合作社成立時間等是整個農產品品牌建設過程的重要影響因素。[139]胡滿場(2012)在研究中指出,分析農產品品牌建設影響因素,應注重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中,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要素市場等是外在因素的代表,農產品產業鏈、特色農業基地、農業品牌規模、農產品自身特征等是內在因素的代表。[140]趙士德和占輝斌(2015)也在研究中探討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因素,他們指出,農業相關政策、區域產業空間集聚、農產品服務平臺、農產品的區域特色、消費者信任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141]此外,品牌文化認同和品牌形象也是必須要重視的環節(馬向陽和白麗群等,2016)。[142]

(七)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對策研究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支持,因而,許多學者開展了關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對策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農業生產標準化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重要基礎(閻壽根,2000),[143]因而,需要制定農產品領域的生產標準。劉金花等(2016)指出,梳理科學的品牌理念是品牌發展的前提,因而,要建設利益共享的品牌價值共同體。[144]郭紅生(2006)認為,在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發揮文化推廣的作用,提升品牌認同,進而提升競爭力。[145]范金旺(2007)在研究中提到,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以及農產品的品質都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146]張光輝和張蓓(2009)立足價值鏈角度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研究發現,品牌運營推廣、品牌服務平臺以及農產品生產加工都為農產品品牌價值增加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因而,需要注重在各個環節進行積極管理。[147]薛桂芝(2010)認為,必須充分考慮到農產品的區域性,同時也應當注重品牌經營管理的分散性。[148]這不僅是由于區域性和經營分散性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重要特征,更是由于經營管理和區域性管理能夠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帶來增值。從前文梳理中不難發現,當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諸如主體不明、維權不易、管理復雜、形象經營不足等方面的困境,因而,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切實可行的對策,基于此,許多學者開展了對于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實際對策的研究。孫莉娜(2012)指出,農業產業區的規范化和模式化能夠為區域品牌提供產業基礎和標準化流程支撐。[149]邢新宇等(2014)以環首都貧困縣為例,探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策略,他們指出,這些區域必須積極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對生產方式和營銷途徑進行優化,提升消費者對于該區域農產品品牌的認可度和信任度,從而建設成功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50]趙曉華等(2014)以普洱市農產品品牌為例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探討該優劣勢、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基于現狀和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策略,如培育農產品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品牌形象、提升農產品品牌意識等。[151]李建芳等(2014)基于京津戰略角度探討了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建設策略,認為應注重對負面因素的弱化和對自身優勢因素的強化,同時,也應積極對中性因素進行引導,使其對建設過程起到積極的作用。[152]李建軍(2015)也在研究中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指出,應積極創造品牌聯想,并完善農業產業鏈,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支撐力量。[153]宋麗華(2015)在研究中指出,在農產品品牌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營銷不到位、發展不穩定、培育力度不夠等問題,基于此,應積極從價格、宣傳、包裝以及渠道等方面開展品牌營銷活動,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并進行管理和監督。[154]成黨偉(2015)在研究中探討了陜西紫陽富硒茶品牌建設的過程,他們認為,從建設主體上來看,地方政府應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從建設具體對策上來看,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制度體系和農業產業政策,建立區域品牌保護機制,加大區域品牌推廣力度、完善區域品牌管理服務平臺,準確把握品牌定位等。[155]杜義英等(2015)在研究中指出,要注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規模化和生產標準的規范化,同時,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需要積極注入一定的科技因素,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而快速凸顯農產品區域品牌特色,擴大品牌市場規模,進而促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156]陳莉(2015)指出,建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需要將區域農產品看作一個整體,科學選擇農產品銷售渠道,并積極開展品牌營銷活動。[157]張傳統(2015)指出,農業產業化升級是促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除此之外,品牌建設主體也應注重提升農產品品牌競爭力,擴大農產品產業生產規模等。[158]李靜(2016)在研究中深入分析了農產品區域品牌形成機制,她指出,政府應當積極發揮自身的公共服務功能和品牌建設主體作用,同時,農產品龍頭企業也應積極發揮自身在品牌建設過程中的帶頭作用,此外,也應注重區域內農產品與市場的對接以及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環境的優化。[159]傅建祥(2017)提出,應積極建設農業品牌文化園,推動農產品品牌與區域融合。[160]陳利朱和朱國華(2018)指出,應積極完善生產環境,更新加工包裝,加強宣傳和銷售等,同時,注重完善農業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促進農產品生產流程的規范化,健全農產品原產地標識制度和農產品認證制度。[161]在此基礎上,積極促進銷售標識化和產品質量安全過程可追溯化。唐紅帥和錢愛麗(2018)基于互聯網視角探索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新思路,認為利用互聯網來建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其成本和投入能夠有效降低,因而,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應積極引入互聯網思維。[162]賀欣欣(2018)在研究中以東北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為例進行了分析,她認為,應積極引入新媒體技術建立新媒體營銷渠道和服務平臺,完善農業產業集群,并在區域內開展農產品生產規模集約化作業。同時,農產品生產企業也應積極開展與電商平臺開展合作。[163]王志堅(2018)在研究中探討了政府扶持的作用,認為政府可以成立專業小組來提供戰略支撐,也可以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此外,他也闡述了產業內農產品上下游企業的作用,提出農產品生產的上下游企業應積極開展合作以完善產業鏈,進而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產業支撐。[164]明輝等(2019)指出,科技投入對于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過程往往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因此,在建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過程中,應注重依托科技因素,同時注重市場的導向作用,在此基礎上,積極發揮區域內資源優勢,調動涉農企業及農戶的積極性,促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發展。[165]由此可見,建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僅要考慮到品牌管理、營銷人才、配套制度等方面,也應注意對互聯網思維的引入和對科技力量的投入。

(八)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保護研究

隨著我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發展,國內學術界開展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保護領域的相關研究。劉世欣(2011)在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目的在于品牌得到實踐證明,而非因區域傳統而聞名,因而,必須通過注冊商標等方式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進行保護,以維護其聲譽。[166]學者陳昊博(2014)提到,許多文獻中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范圍的界定相對狹窄,并沒有對需要特殊保護的知名品牌進行深入探究,因而對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保護的研究極為迫切。[167]范公廣(2012)在研究中提到,要保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應積極構建聯合保護網絡,同時,對農產品的偽造生產過程、批發過程及零售過程進行管制和監控,以保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免受侵害。[168]馬增林和劉玉華(2012)也在研究中指出,地方政府和其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主體都應增強品牌保護意識,要建立區域農產品生產和交易信息交流平臺,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過程進行嚴格監管。[169]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相關研究,在實踐中也為我國農產品區域品牌、“三農”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在具體的研究領域上,國內學者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視角也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策略、保護途徑以及品牌運營實踐中進行了研究。但是,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實際案例上來看,國內學者的關注相對較為匱乏。同時,國內學術界對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概念界定以及建設主體的確定并未達成一致意見。從總體上來看,國內學者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在具體的研究脈絡中,國內學者的研究同國外學術界類似,都是由最初的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轉變,研究的視角和層次也逐漸擴展,研究的學科也涉及管理、經濟以及地理等諸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對于具體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案例研究和實證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區域經濟、區域農業文化、區域品牌等領域均有研究涉及。從研究的具體方向上來看,國內學者普遍關注了農業產業集群的關鍵作用,并重點開展了相關研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農產品區域品牌已經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可能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特征,僅探討產業集群的作用并不能系統地分析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有效突進,因而還需要從更廣闊的視角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形成更加全面和系統的理論體系,以便深入分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機理。

從國內文獻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的研究為未來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第一,許多學者將研究視角聚焦在產業集群的形成和作用上,對于其他支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因素的研究較為匱乏;第二,既有研究對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整體研究較為豐富,但基于區域特色和特定農產品形成和發展機理的研究十分薄弱,且鮮有學者基于我國不同區域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策略;第三,許多學者從品牌建設和農產品市場視角進行分析,鮮有學者在研究中深入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質量興農戰略的國家戰略來探討具體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策略以及可行性。因此,未來此領域的研究應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彌補既有研究的不足,這也正是本書的初衷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沧州市| 沿河| 广昌县| 永春县| 江西省| 安远县| 呼玛县| 遂昌县| 达拉特旗| 罗田县| 天镇县| 秦安县| 长葛市| 隆化县| 达州市| 闻喜县| 商南县| 金湖县| 哈巴河县| 竹溪县| 正宁县| 楚雄市| 隆德县| 嵊州市| 尼玛县| 巴彦淖尔市| 深水埗区| 永修县| 大英县| 榆林市| 社会| 左云县| 贡觉县| 福泉市| 遂溪县| 海口市| 伊吾县| 永川市| 蒙山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