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路徑研究
- 張競 馬哲明 徐雪嬌
- 7502字
- 2021-09-28 15:57:29
第三節 文獻評述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略有不同,但都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在概念的提出上,國外學者首先提出區域品牌的概念,但國外學者對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價值評估研究并不深入,相關文獻也較匱乏,相較而言,國內學者對價值評估的研究更加完善。而國外學者對區域產品保護制度的研究時間較早,因而理論體系也較完善。相較而言,國內學者的研究重心往往在對品牌的維護和保護策略上,并未過多關注產品的保護制度。同時,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雖然都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轉型,但是,在理論成果上大多屬于定性研究,采用定量方法開展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見,同時,缺乏一定的實證研究。尤其是,國內學者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大多數國內學者的研究重心在于區域品牌的結構、定位、戰略及相關概念上,針對農產品的研究相對于國家、旅游及地區管理的研究而言明顯匱乏,因此,基于中國情境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思路和路徑尚待進一步研究。此外,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區域經濟的關系上,國內學者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也有一些學者在研究中融入了中國特色,為我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但是,從對國內外文獻梳理中不難發現,國內外學者普遍忽視了除政府之外的其他建設主體的作用,這也是未來研究需要考慮的重要方向?;诖?,本書在深入分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相關文獻和理論的基礎上,立足中國情境詳盡分析了我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現狀、影響因素、典型模式、存在的問題等,試圖探索符合中國情境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路徑。
[1] Adrian Room:History of Branding,Brands,1992.
[2] [日]速水佑次郎、[美]拉坦:《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郭熙保、張進銘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3] [美]格雷戈里·詹姆斯:《四步打造卓越品牌:品牌管理的革命》,胡江波譯,哈爾濱出版社2005年版。
[4] 八卷俊雄:《日本的一村一品》,暨南大學,2007年。
[5] [美]朱利安·西沃卡:《美國廣告200年經典范例》,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
[6] [美]理查德、赫伯特:《線上競爭力——微利時代品牌創富》,王宏建譯,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年版。
[7] Ashworth W.,Voogd H.,Selling the City: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London:Belhaven,1990.
[8] Keller K. L.,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Prentice Hall Inc.,1998,pp.19-20.
[9] Stimson R. J.,Jenkins O. H.,Roberts B. H.,“The Impact of Daikyo as a Foreign Investor on the Cairns-Far North Queensland Regional Economy”,Environment & Planning A,Vol.30,No.1,1998,pp.161-179.
[10] Shimp,Terence A.,“Periklanan & Promosi:Aspek Tambahan Komunikasi Pemasaran Terpadu Jilid Ⅱ”,Promosi,2000.
[11] Liew L. H.,Siriwardana M.,“Impact of Trade Liberalisation on a Multi-Region Economy within an Inter-Regional Game Theoretic Framework”,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Vol.35,No.1,2002,pp.1-18.
[12] Rainisto S. K.,“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o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4,2003,pp.206-207.
[13] Kavaratzis M.,“Place Branding:A Review of Trends and Conceptual Models”,Marketing Review,2005.
[14] Allen G.,“Place Branding: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7,pp.60-68.
[15] Asheim B.,Coenen L.,Moodysson J.,“Constructing Knowledge-based Regional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7,No.2-5,2007,pp.140-155.
[16] Morgan N.J.A.,Pritchard,Piggott R.,“Symposium on Circulatory Failure and Its Treatment:Moffatt,C. F.:3. Circulatory Failure in Acute and Chronic Cardiac Diseases:Myocarditis,Valvular Disease and Auricular Fibrillation”,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No.4,2002,pp.335-354.
[17] Dooley G.,Bowie D.,“Place Brand Architecture: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 Brand Portfolio”,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Vol.1,No.4,2005,pp.402-419.
[18] Rose A.,Benavides J.,Chang S. E.,“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an Earthquake: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Electricity Lifeline Disruption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37,No.3,2002,pp.437-458.
[19] Rugman A. M.,Verbeke A.,“Towards a Theory of Regional Multinationals: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pproach”,Working Papers,Vol.45,No.1,2005,pp.5-17.
[20] Mera K.,“Reg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Social Overhead Capital:An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Case”,Regional & Urban Economics,Vol.3,No.2,2005,pp.157-185.
[21] Dissart J. C.,“Regional Economic Divers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ability:Research Results and Agenda”,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Vol.26,No.4,2003,pp.423-446.
[22] Dooley G.,Bowie D.,“Place Brand Architecture: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 Brand Portfolio”,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Vol.1,No.4,2005,pp.402-419.
[23] Siegfried J. J.,“The Economics of Regional Economics Associations”,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42,No.1,2002,pp.1-17.
[24] Gnoth J.,“Leveraging Export Brands Through a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No.4,2002,pp.262-280.
[25] Wittwer G.,Mckirdy S.,Wilson R.,“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a Plant Disease Incursion Us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Resource Economics,Vol.49,No.1,2005,pp.75-89.
[26] Koike N.,Yamamoto Y.,Demura K.,“Measuring Japanese Consumer’s Evaluation on Regional Brand Power of Agriculral Products:An Approach Using Internet Research Methodology”,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of Hokkaido University,Vol.62,No.1,2006,pp.129-139.
[27] Aaker D. A.,“Justifying Brand Building”,Advertising Age,Vol.62,No.39,1991,pp.1-20.
[28] Aaker D. A.,Keller K. L.,“Interpreting Cross-Cultural Replications off Brand Extens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Vol.10,No.1,1993,pp.55-59.
[29] Keller. K. L.,“Editorial:Brand Research Imperatives”,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2001,pp.4-6.
[30] Rainis R.,Shamsudin K.,Jaafar M. N.,Development of the Klang Valley Regional Planning Support System:Planning Support Systems in Practice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3.
[31] Rohm A. J.,Gao T.,Sultan F.,“Brand in the Hand:A Cross-market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Marketing”,Business Horizons,Vol.55,No.5,2012,pp.485-493.
[32] Dugulean L.,Duguleana C.,“Brand Valuation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Economic Sciences,Vol.7,No.56,2014,pp.43-52.
[33] Keller K. L.,“Editorial:Brand Research Imperatives”,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9,No.1,2001,pp.4-6.
[34] Anholt S.,“Brand Europem,Where Next?”,Place Branding & Public Diplomacy,No.1,2007,pp.115-119.
[35] Margarisová K.,Voká?ová L.,“Regional Branding:Building Brand Value”,Acta Universitatis Agriculturae et Silviculturae Mendelianae Brunensis,Vol.64,No.6,2016,pp.2059-2066.
[36] Roy P.,“Agriculture Security:A Comment”,Social Change,Vol.38,No.3,2008,pp.494-495.
[37] Huffman,Wallace E.,Evenson et al.,“Science for Agriculture:A Long Term Perspective”,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Archive,Vol.115,No.1,2006,pp.6.
[38] Hadjimichalis C.,“Non-Economic Factors 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 ‘New Regionalism’:A Sympathetic Critiq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Vol.30,No.3,2006,pp.690-704.
[39] Bhardwaj V.,Kumar A.,Kim Y. K.,“Brand Analyses of U.S. Global and Local Brands in India:The Case of Levi’s”,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Vol.23,No.1,2010,pp.80-94.
[40] Maheshwari V.,Vandewalle I.,Bamber D.,“Place Branding’s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Vol.4,No.2,2011,pp.198-213.
[41] Knapp K. C.,Schwabe K.,Baerenklau K. A.,Reg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losed Drainage Basins,California. Springer Netherlands:Salinity and Drainage in San Joaquin Valley,2014.
[42] Watson P.,Cooke S.,Kay D.,“A Method for Improving Economic Contribution Studies for Reg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Regional Analysis & Policy,Vol.45,No.1,2015,pp.1-15.
[43] Dentoni,Domenico,Tonsor et al.,“Brand Information Mitigating Negative Shocks on Animal Welfare:Is It More Effective to ‘Distract’ Consumers or Make Them Aware?”,International Food &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Vol.13,No.4,2010,pp.17-56.
[44] Bruwer J.,Johnson R.,“Place-based Marketing and Regional Branding Strategy Perspectives in the California Wine Industry”,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Vol.27,No.1,2010,pp.5-16.
[45] Derden-Little E.,Feenstra G.,“Region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A Review of Programs in California”,Little,No.4,2006,pp.55-62.
[46] Kiminami L. Y.,Kiminami A.,“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Urban Quality of Life in Japan:Economic Efficiency,Sociali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Vol.36,No.2,2006,pp.305-321.
[47] Fujita M.,Kuchiki A.,“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rom Viewpoint of Spatial Economics”,Joint Research Programme,No.3,2006,pp.45-71.
[48] Johnson R.,Bruwer J.,“Regional Brand Image and Perceived Wine Quality:The Consumer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ne Business Research,Vol.19,No.4,2007,pp.276-297.
[49] Liepins R.,“Reading Agricultural Power”,New Zealand Geographer,Vol.52,No.2,2008,pp.3-10.
[50] Bruwer J.,Johnson R.,“Place-based Marketing and Regional Branding Strategy Perspectives in the California Wine Industry”,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Vol.27,No.1,2010,pp.5-16.
[51] Woo S. L.,Ruocco M.,Vinale F.,“Trichoderma-based Products and Their Widespread Use in Agriculture”,The Open Mycology Journal,Vol.8,No.1,2014,pp.71-126.
[52] Derden-Little E.,Feenstra G.,“Region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A Review of Programs in California”,Little,No.4,2006,pp.55-62.
[53] Iversen N. M.,Hem L. E.,“Provenance Associations As Core Values of Place Umbrella Brands:A Framework of Characteristic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42,No.5-6,2008,pp.603-626.
[54] Ahmad A. R.,Sapry H. R. M.,“Brand Competitiveness:A Study of Cement Brand in Malaysia”,Management & Marketing,No.4,2008,pp.1-6.
[55] 賈愛萍:《中小企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初探》,《北方經貿》2004年第3期。
[56] 馮鑫明、夏曾玉:《區域品牌建設的實證分析》,《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57] 洪文生:《區域品牌建設的途徑》,《發展研究》2005年第3期。
[58] 尹晶、許惠淵:《以區域品牌為導向發展地方產業集群——以嵊州領帶產業集群為例》,《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59] 徐鵬、趙軍:《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資產增值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07年第8期。
[60] 吳傳清、李群峰等:《區域產業集群品牌的權屬和效應探討》,《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5期。
[61] 孫麗輝、王艷芳等:《區域品牌形象效應的實驗檢驗——基于原產國理論》,《稅務與經濟》2015年第3期。
[62] 肖志明:《品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研究——以晉江區域經濟為例》,《中國集體經濟》2009年第18期。
[63] 吳水龍、胡左浩等:《區域品牌的創建:模式與路徑》,《中國軟科學》2010年第2期。
[64] 何富春:《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建設戰略研究》,《中國商貿》2010年第4期。
[65] 李鈞、宋偉等:《贛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思考》,《中國衛生資源》2011年第6期。
[66] 俞燕:《新疆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形成機理、效應及提升對策研究——以“吐魯番葡萄”品牌為例》,博士學位論文,華中農業大學,2015年。
[67] 孫麗輝、王艷芳等:《區域品牌形象效應的實驗檢驗——基于原產國理論》,《稅務與經濟》2015年第3期。
[68] 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胡曉云等:《2010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農產品市場周刊》2010年第2期。
[69] 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胡曉云等:《2011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中國茶葉》2011年第5期。
[70] 王雪穎、張紫玄等:《中國農產品品牌評價研究的內容解析》,《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2017年第7期。
[71] 胡曉云、程定軍等:《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價值評估研究》,《中國廣告》2010年第3期。
[72] 胡正明、王亞卓:《農產品區域品牌形成與成長路徑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73] 沈鵬熠:《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形成過程及其運行機制》,《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年第5期。
[74] 朱麗娟、劉艷彬:《寒地黑土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研究》,《學術交流》2012年第9期。
[75] 王守坤:《關于農產品品牌內涵與品牌架構的思考》,《現代農業》2012年第9期。
[76] 張鳳英:《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路徑研究》,《科技廣場》2013年第9期。
[77] 遲紅剛:《基于顧客價值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研究》,《商業經濟研究》2013年第20期。
[78] 楊建梅、黃喜忠等:《區域品牌的生成機理與路徑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年第12期。
[79] 鄭秋錦、許安心等:《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內涵及建設意義》,《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年第2期。
[80] 楊楠楠:《我國紡織服裝區域品牌類型劃分及建設路徑——基于產業集群的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81] 馬清學:《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模式研究》,《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82] 梁天寶:《基于消費認知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戰略研究——以廣東地理標志砂糖橘為例》,《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年第6期。
[83] 沈鵬熠:《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形成過程及其運行機制》,《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年第5期。
[84] 張傳統、陸娟:《農產品區域品牌購買意愿影響因素研究》,《軟科學》2014年第10期。
[85] 劉婷:《影響農產品貿易區域品牌發展的因素分析》,《價格月刊》2014年第3期。
[86] 王軍、李鑫:《區域特有農產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為研究——以長白山人參品牌為例》,《農業經濟問題》2014年第5期。
[87] 張春明:《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力的模糊灰色綜合評價》,《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88] 姚曉紅:《山東省農產品品牌競爭力評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財經大學,2012年。
[89] 姚春玲、張立中等:《農產品區域品牌競爭力的經濟學分析》,《改革與戰略》2014年第5期。
[90] 陸國慶:《區位品牌:農產品品牌經營的新思路》,《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第5期。
[91] 鄭秋錦、許安心等:《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內涵及建設意義》,《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年第2期。
[92] 李亞林:《農產品區域品牌:內涵、特征和作用》,《企業導報》2010年第2期。
[93] 胡正明、蔣婷:《區域品牌的本質屬性探析》,《農村經濟》2010年第5期。
[94] 羅群來、陳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年第6期。
[95] 張傳統:《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農業大學,2015年。
[96] 莫金玲:《農產品品牌建設——山東平度農產品品牌戰略的啟示》,《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S1期。
[97] 馬清學:《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模式研究》,《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98] 劉麗、周靜:《基于產業集群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幾點思考》,《農業經濟》2006年第11期。
[99] 郭紅生:《區域農產品品牌的文化營銷》,《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33期。
[100] 周新、郭紅生等:《論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選擇》,《商場現代化》2008年第10期。
[101] 王艷:《論農產品區域品牌》,《江蘇商論》2008年第10期。
[102] 黃蕾:《區域產業集群品牌: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新視角》,《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103] 常國山:《地方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策略探索》,《梧州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104] 周緒元、王梁等:《沂蒙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構建模式與提升策略探討》,《江西農業學報》2016年第9期。
[105] 孫藝榛、鄭軍:《山東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探討》,《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106] 高晗吉、林曦:《融合地域文化的農產品公共品牌形象設計策略研究——以瑞安農產為例》,《建筑化》2018年第2期。
[107] 鄭秋錦、許安心等:《農產品區域品牌戰略研究》,《科技和產業》2007年第11期。
[108] 李銀蘭、沈翠珍:《政府與地方特色農產品產地品牌塑造》,《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109] 王慶:《福建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19期。
[110] 黃俐曄:《農產品區域品牌研究——基于主體、機制的角度》,《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11] 張可成:《略論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的政府行為》,《理論導刊》2009年第9期。
[112] 閔閩:《地方政府與農產品區域品牌運營的理論與實踐》,碩士學位論文,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
[113] 胡明武:《壽光蔬菜品牌建設及營銷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
[114] 陳亞:《論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統計與管理》2013年第5期。
[115] 王麗杰:《日本農產品區域品牌保護制度分析》,《世界農業》2014年第11期。
[116] 王明昊、徐俊昌:《論地方政府在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中的作用》,《科技經濟市場》2017年第7期。
[117] 楊群義:《淺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以鹽城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為例》,《農場經濟管理》2018年第9期。
[118] 陳磊、姜海等:《農業品牌化的建設路徑與政策選擇——基于黑林鎮特色水果產業品牌實證研究》,《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年第2期。
[119] 甘瑁琴、趙婷婷:《湖南構建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策略探討》,《調研世界》2009年第10期。
[120] 劉婷:《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模式研究》,《北方經貿》2014年第8期。
[121] 李靜:《內蒙古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年第1期。
[122] 周緒元、王梁等:《沂蒙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構建模式與提升策略探討》,《江西農業學報》2016年第9期。
[123] 周新、郭紅生等:《論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選擇》,《商場現代化》2008年第10期。
[124] 吳菊安:《產業集群與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農村經濟》2009年第5期。
[125] 易亞蘭、項朝陽:《試析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原則》,《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126] 林德榮、滕淑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長路徑及影響因素研究——以“煙臺蘋果”為例》,《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127] 焦萬慧:《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中的博弈困境及應對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江西農業大學,2012年。
[128] 劉翠翠、陸新文等:《亳州市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129] 盧珊、但堂玉等:《恩施農產品品牌建設探析》,《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年第7期。
[130] 程術希、孔利水:《杭州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對策建議》,《中國農學通報》2013年第26期。
[131] 姚春玲:《內蒙古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及存在問題分析》,《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132] 邱珊蓮、劉榮章:《當前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年第10期。
[133] 林承園:《安陸市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134] 陳告、梅銳:《關于懷化市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思考》,《湖南農業科學》2015年第11期。
[135] 劉曉珂、羅演等:《廣東省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山東農業科學》2015年第2期。
[136] 王似保:《岳西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提升策略研究》,《財經理論研究》2016年第6期。
[137] 劉遠利、林正雨等:《四川深度貧困縣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策略研究——以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為例》,《四川農業科技》2018年第3期。
[138] 于永娟、李彬:《我國農產品品牌供給不足的內因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18年第4期。
[139] 田文勇、趙圣文等:《合作社農產品品牌建設行為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貴州、四川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開發研究》2014年第5期。
[140] 胡滿場:《河南特色農產品品牌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141] 趙士德、占輝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研究——以安徽省茶葉地理標志為例》,《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142] 馬向陽、白麗群等:《區域品牌的文化認同及內群體偏好的口碑傳播效應研究》,《軟科學》2016年第1期。
[143] 閻壽根:《標準化:品牌農業和名牌戰略的基礎》,《中國農村經濟》2000年第9期。
[144] 劉金花、劉潔等:《基于原產地效應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年第2期。
[145] 郭紅生:《區域農產品品牌的文化營銷》,《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33期。
[146] 范金旺:《農產品品牌建設探析》,《江西農業學報》2007年第11期。
[147] 張光輝、張蓓:《基于價值鏈理論的農產品品牌科技支撐體系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148] 薛桂芝:《論我國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創建》,《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年第6期。
[149] 孫莉娜:《農產品品牌建設問題研究》,《北方經濟》2012年第14期。
[150] 邢新宇、胡建等:《環首都貧困縣農產品品牌實施策略研究》,《天津農業科學》2014年第5期。
[151] 趙曉華、巖甾:《綠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探析——以普洱市為例》,《生態經濟》2014年第11期。
[152] 李建芳、張艷新等:《基于品牌價值理論的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對接京津戰略分析》,《農業展望》2014年第11期。
[153] 李建軍:《基于農業產業鏈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模式研究》,《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154] 宋麗華:《基于營銷角度的淮安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思考》,《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155] 成黨偉:《基于政府視角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研究——以陜西“紫陽富硒茶”為例》,《陜西農業科學》2015年第3期。
[156] 杜義英、李巖等:《加強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建設應抓住的幾個關鍵環節》,《農業科技通訊》2015年第5期。
[157] 陳莉:《農產品品牌傳播關鍵節點研究——基于青島市農產品品牌觸點管理的調研》,《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158] 張傳統:《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農業大學,2015年。
[159] 李靜:《內蒙古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年第1期。
[160] 傅建祥:《以地域文化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影響力研究——以青島市為例》,《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161] 陳利朱、朱國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建議》,《現代農業》2018年第1期。
[162] 唐紅帥、錢愛麗:《云南省品牌農業發展路徑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年第3期。
[163] 賀欣欣:《新媒體環境下東北地區特色農產品營銷模式發展策略》,《全國流通經濟》2018年第4期。
[164] 王志堅:《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推進農業品牌建設》,《中國農民合作社》2018年第3期。
[165] 明輝、漆雁斌等:《農業技術支持、生產行為規范性與農產品質量提升》,《財經論叢》2019年第8期。
[166] 劉世欣:《保護和開發農產品的區域品牌和產地品牌》,《吉林農業》2011年第9期。
[167] 陳昊博:《農產品地理品牌保護的法律經濟分析》,《農家顧問》2014年第13期。
[168] 范公廣:《農產品品牌保護策略探析》,《江蘇商論》2012年第11期。
[169] 馬增林、劉玉華:《論地理標志農產品之保護》,《學術交流》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