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就業特點與趨勢研究
- 王見敏 鐘鑫
- 2920字
- 2021-09-29 13:47:25
第二節 國內經濟與就業形勢分析
一 國內經濟形勢分析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時明確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有著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發展不會改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奇跡般速度增長,當前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階段,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逐年下降,經濟增長質量重于經濟增長速度。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運用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減緩經濟下行的速度,但是其邊際效應呈現逐漸遞減,所發揮的作用和效果將越來越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徐斌教授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呈現出較大的下行態勢,GDP的短期增長依靠需求側來拉動,而GDP的長期增長依靠供給側來驅動。從供給側來看,GDP增長水平主要由勞動力要素、資本數量、全要素生產率來共同決定。首先,從勞動力要素來看,自2010年以后,中國工作年齡人口與非工作年齡人口的比率呈下降趨勢,人口紅利開始減退;其次,從資本要素來看,自2010年以后,中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也呈下降趨勢,投資驅動力減弱;最后,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近年來也有較大幅度的下滑。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成為趨勢。要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最終還是需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資源要素產權制度,依靠人口紅利和資本增長的數量型增長模式較難適應國內經濟的轉型發展,未來經濟增長必須轉變為依靠效率驅動的新模式。要實現效率驅動的轉型發展,需要更多的技術研發創新和完善的政策制度,然而,技術的研發創新主要體現在高層次人才的科研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方面。這也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可持續增長動力發展,而這可持續增長動力主要來源于容納就業渠道更加寬廣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運用新技術、推動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
二 國內就業政策與特點
就業政策反映了國家面對復雜外部形勢的就業策略選擇與決策,就業問題本質上是經濟發展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機遇與挑戰并存,從全球來看,經濟全球化似乎被“逆全球化”沖擊,多邊主義遇到阻攔,國際金融市場震蕩,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給市場生產經營帶來不利因素增多。從國內來看,面對經濟轉型的嚴峻挑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同步推進,存在“穩中有變、變中有優”的新形勢。面對新形勢,我國就業政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是將就業工作從社會事業提升到政府宏觀政策層面,把就業政策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放在同等位置來考量;二是把就業工作放在“六穩”之首,明確了就業工作在保穩定中的優先順序。
國內就業形勢總體平穩,是國家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的結果。隨著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定向調控措施的進一步實施,經濟形勢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勢頭,這是保持就業局勢穩定的重要基礎。但世界經濟依然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減,這些都會傳導、影響就業領域,再加上就業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就業形勢不可盲目樂觀。這為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提出了強烈的要求。
三 地方就業經驗與創新
就業關系民生工程,我國各省市均積極出臺和探索切合實際的就業舉措。在積極推動政府部門“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福建省泉州市出臺了《關于靈活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社會保險補貼發放服務工作的通知》,極大地減少了就業工作審核的程序,因地制宜地為就業困難群眾發放就業補貼和就業服務工作,提升了就業人員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江蘇省在就業工作中創新打造了“就近辦、一窗辦、網上辦、馬上辦”的服務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就業人員的滿意度。為解決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云南省武定縣創新提出“1341”工作法,“1”是管好1本臺賬,即建立健全鄉村兩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名制登記臺賬;“3”是實施3項政策,指“開發鄉村公共服務崗位、實施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補貼與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三項政策;“4”是優化4項服務,即優化“職業技能培訓、企業用工招聘平臺搭建、轉移就業對接、就業后續跟蹤”四個方面的就業服務工作;最后一個“1”指建好1個車間,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將閑置資源用活,自主提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有效解決移居就業人員的生活安置問題,為脫貧攻堅中“就業解決一批”提出了新的舉措。[1]重慶市合川區積極探索“政府+市場”就業扶貧新模式[2],從推進就業扶貧增收入、技能扶貧強素質、社保扶貧保生活、人事人才扶貧促發展“四個方面”下功夫,推進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有效地動員了社會力量的參與,擴大了就業工作的覆蓋面和銜接度。四川省南充市積極探索“實訓基地+中職學校+工業企業”閉環運行模式,開創了政府搭臺、社會參與、校企協作、機構承接的職業技能培訓新路子,為全國的就業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四川省巴中市通過“送培訓下鄉+跨區縣專班”“專場招聘會+公益性安置”“育扶貧基地+建村級示范” “建域外平臺 +東西部協作” “扶自主創業+促吸納就業”五個加法,全方位帶動貧困家庭就業創業。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積極探索出了“三三三”就業工作法,通過“堅持思路、底數、責任三清晰”“突出政策、措施、服務三精準”“完善組織、考核、幫扶三到位”,有效地解決了就業問題。湖北省緊緊依托“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建設、中部崛起戰略和湖北自貿區建設等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和健全人力資源服務業,就業工作服務質量邁上新臺階,有效地解決了就業人員在工作對接、個性化需求、服務保障等方面的問題。[3]安徽省合肥市以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信用等級評定為工作抓手,制訂專項評定方案,量化評分標準,從基本條件、基礎指標、加分項三大考評指標著力打造就業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效能,做好就業保障工作。陜西省從政策層面構建了切實可行的舉措:一方面制定出臺了實施就業扶貧“六大工程”,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促進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及時完善職業介紹補貼政策,明確將人力資源機構納入職業介紹補貼申領范圍,標準由每人200元提高至500元,并專門針對貧困勞動力設立季節性職介補貼,介紹貧困勞動力到季節性崗位就業,期限不少于3個月的,按每人200元給予補貼,每人每年可享受兩次。另一方面制定出臺了《陜西省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及時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廣泛開展助力脫貧攻堅作為全省人力資源服務業開展“四個行動”的發展計劃之一,并作為評選活動的一項重要依據。[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社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研究制定了《新疆職業培訓信息化實名制管理辦法》,依托自治區職業培訓信息管理系統,對職業技能培訓管理和補貼資金審核實行全過程信息化實名制管理,實現了職業培訓管理機構和職業培訓機構全覆蓋,下好就業規劃和安排的先手棋,取得了較好成效。[5]
近年來,貴州省緊緊圍繞“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積極探索并出臺了多項就業政策。在就業扶持方面,貴州省開創了“七個精準”就業扶貧模式,依托就業人員的從業意向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需求,通過“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就業活動,實施“雁歸興貴”行動計劃和全民創業行動計劃,解決當地的就業困難問題。
以上這些地方就業工作的積極探索,為全國就業工作開展提供了思路,對今后就業工作質量提升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