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實踐特征

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實踐的基礎。目前,發達國家均對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達成共識,并采取相關措施實施整體推進。總體來看,雖然實施范圍不一,既有同一國家不同省份之間的合作,也有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但均呈現出一些共同特征。

一 合作政策統領化

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是政府政策支持。為推進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各國政府職業教育政策的涉及面逐步擴大,開始由“地方”轉向“區域”,表現出明顯的合作意向。歐盟針對各成員國職業教育發展遇到的問題,通過簽訂一系列協議和宣言、公報等,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政策體系。通過建立相關組織,根據各國各時期情況及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評估、補充和完善,為歐洲職業教育一體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各成員國通過建立開放性協調機制,使教育政策與其他國家實現了有機銜接。法國“大巴黎計劃”實施后,法國政府立即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區域教育資源整合。美國學區制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學區委員會”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學區教育政策,統籌推進區域職業教育合作。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不僅具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聯邦政府還成立了專門機構,統籌區域職業教育合作項目。

我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也得益于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首先,國家層面制定了一系列區域合作政策,從宏觀層面營造了職業教育跨行政區域合作的環境。在具體區域指向方面,國務院先后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有效促進了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其次,在地方政府層面,通過簽訂府際協議使相關政策制定顧及整個經濟區域。“泛珠三角”地區政治、文化差異較大,但廣東省先后頒布了相關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政策,為粵臺職業教育聯盟建設提供了支持。

二 合作區域特色化

區域職業教育特色化是職業教育合作的基礎。歐盟各成員國政治、文化多樣,職業教育發展各具優勢,但各成員國均認識到只有加強區域合作才能使本國職業教育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劣勢得以彌補,職業教育形成了極強的吸收、包容和接納能力。大巴黎區域教育整合的特色在于教育公平和資源整合,目的在于幫助邊緣郊區緩解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美國學區制教學內容及課程活動均根據當地學生、居民、企業的實際設置,既充分考慮當地學生、居民、企業的需求,又注重隨經濟領域的擴張而拓展,具有濃厚的區域特色。跨區域校企合作立足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基礎,促進了人力資源的流動,保障了企業發展需求。同時,由于員工來自四面八方,也為企業產品銷售拓展了渠道,促進了企業發展。區域高等教育聯盟被稱為“多目的”聯盟,地緣鄰近的特質決定了合作內容的廣度與寬度。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打破了行政區域的局限性,將不同地區職業院校、企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在一起,在區域職業教育原有優勢的基礎上再造了新優勢。

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職業教育合作也基于相關省市職業教育特色實施。浙江省在機械制造、模具生產以及服裝加工等專業具有一定優勢,上海市則在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具有優勢,而江蘇省職業院校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獨具特色。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將這些特色凝聚在一起,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泛珠三角”地區玩具和珠寶企業眾多,廣東省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率先設置了珠寶玩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技術與管理專業,所培養人才能夠直接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畢業生就業率極高。順德市是“泛珠三角”地區重要的新興工業區,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設置了家具設計制造專業,培養具有鮮明特色的技術技能人才。粵臺職業教育合作注重知識、技術的開發應用與生產實踐性,也體現了區域合作特色。

三 合作行為自主化

自主自愿原則是實現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重要保障。歐盟職業教育一體化雖跨越國家、憲政和經濟邊界,但仍堅持自愿方式進行合作。在辦學標準上,充分尊重各成員國職業教育傳統和辦學風格,調動了各成員國合作的積極性。“大巴黎計劃”是巴黎城區為緩解人口、教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壓力實施的區域發展規劃,處于主導地位的巴黎城區主動調整區域教育布局,調動了邊遠地區合作的積極性。美國各學區在自愿的基礎上主動尋找合作伙伴,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區域高等教育聯盟充分利用地緣臨近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解決教育資源短缺問題;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在實施區域校際合作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以及跨區域合作。職業教育集團也建立在成員自主自愿基礎之上,各職業教育機構能夠充分利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主動尋找合作伙伴。多目的(Multi-purpose)職業教育聯盟的成立,也使職業教育合作內容、合作領域達到空前廣度與深度。

實際上,我國“長三角”“泛珠三角”地區初期的職業教育合作均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形成的自發行為,而后過渡到自覺行為。“長三角”地區初期的職業教育合作完全依靠民間力量,經歷了自發到自覺、自愿到自主的過程。“泛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合作的自主性表現得更為突出,主要依靠九省二市共同協商、自主參與,合作動力源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各類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粵臺職業教育合作更無任何政治強制性,由兩地職業學校和應用大學自主參與,部分臺商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四 合作目的市場化

國內外實踐表明,職業教育合作多基于區域經濟合作,合作主體多為利益相關者,合作行為多遵循市場規則,合作目標多定位于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人力資本是重要的經濟資本,必然會依據市場規則流動。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一體化之基在于歐洲形成了產品和生產要素統一市場,大巴黎教育資源整合也來自于經濟快速發展對中心城市的壓力。美國學區劃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區域的劃分,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使畢業生擺脫了行政地域限制,更好地適應了區域經濟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區域高等教育聯盟促進了各成員之間教育資源的高度共享,降低了辦學成本。職業教育集團多元主體參與,使區域人力、物力、財力等職業教育資源實現了有效整合和綜合利用,達到了市場化運營狀態。

我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也具有明顯的市場化取向。“長三角”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短缺成為制約企業經營的關鍵因素,激發了各地職業教育合作的積極性,使職業教育合作帶有明顯的市場需求痕跡。“泛珠三角”職業教育合作也基于經濟發展對中、高級技能人才的需要,人力資源市場在推動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粵臺職業教育合作主要依賴于臺資企業的發展,職業教育合作的價值取向定位于為兩地經濟貿易服務。在“利益引導”下,各利益相關者主動尋求合作,推動職業教育優勢資源共享,實現多方共贏。

五 合作協議法制化

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過程中,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通過“有形的手”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引導、規范、調整市場主體行為。府際協議是實現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必要前提,目標在于實現互利共贏。府際協議就像是一部法律制度,規范著各方的合作行為。同時,府際協議的達成也是一個不斷協商的過程,具有階段性、目標性等明顯特點。美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逐步完善了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的相關法律制度及激勵政策,充分調動了學校、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積極性。

我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也具有明顯的法制化趨勢。教育部等六部門制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各級政府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統籌區域職業教育發展”。鼓勵各地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引導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機構、相關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開展跨區域合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體目標。我們相信,我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府際協議必將得到全面執行,相關法律制度體系建設也將逐步完善。


[1] 全毅:《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及中國的對策》,《經濟學家》2015年第1期,第94—104頁。

[2] Boyce,D.,“A short history of the field of regional science”,Regional Science,Vol.83,2004,pp.31-57.

[3] Isard,W.,Methods of regional an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0,p.265.

[4] Taaffe,E.J.,“The City Hierarchy;The Demarcation of An A P Flows”,Economic Geography,No.2,1962,pp.1-14.

[5] Hager-strand,T.,“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Uboaoers i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No.2,1970,pp.7-21.

[6] Beckman,M.,“Remarks”,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Vol.57,1985,pp.3-5.

[7] Isserman,A.M.,“The history,status,and future of regional science;A American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No.3,1995,pp.249-296.

[8] Tinbergen,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msterdam,Elsevier,1954,p.26.

[9] Balassa,B.,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Homewood Irwin,1961,p.12.

[10] Peter H.Lindert,“Unequal English Wealth since 1670”,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6,1986,pp.1127-1129.

[11] [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羅華平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頁。

[12] Krugman,P.R.,Venables A 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0,No.4,1995,pp.857-880.

[13] Zimmerman,Francs,J.,Interstate Relation:The Neglected Dimension of Federalism,Westport CT Praeger,1996,p.120.

[14] Jones,Candace,William S.,Hesterly,et al.,“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2,No.4,1997,pp.911—945.

[15] Thurmaier,K.,Wood C.,“Interlocal agreements as overlapping social networks;picket-fence regionalism in metropolitan kansas cit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62,No.5,2002,pp.585—598.

[16] Lynn,Phil,“Mutual aid;multijurisdictional partnerships for meeting regional threats”,US Department of Justice,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Bureau of Justice Assistance,2005.

[17] Feiock,Richard C.,“Rational choice and regional governance”,Journal of Urban Affairs,Vol.29,No.1,2007,pp.47-63.

[18] Lefevre,Christian,“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A Critical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22,No.1,1998,pp.9-25.

[19] Scholz,John,Feiock C R,“Self-organizing federalism;voluntary coordin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shop on Networks and Coordination of Fragmented Authority:The Challenge of Institutional Collective Ac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Devoe Moore Center,Florida State University,Tallahassee,F L,2007.

[20] Allison,Gorringe,Lacey,“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Partnerships,social capital and VET performance”(http//www.ncver.edu.au).

[21] Kearns,P.,Bowman,K.,Garlick,S.,“The double helix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http//www.ncver.edu.au).

[22] 顧煒現:《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及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分析》,《理論探討》2013年第5期,第95—98頁。

[23] 吳小舜:《近域港口城市整合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24] 王慧、史同廣:《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在區域開發規劃中的作用》,《地域研究與開發》1996年第2期,第10—13頁。

[25] Dell,S.W.,“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 Relation”,Classic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o.5,l996,pp.578-594.

[26] Rhodes,R.A.,“Theory and methods in Brit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view from political science”,Political Studies,Vol.39,1991,pp.33-54.

[27] Goetz,K.H.,“National Governance and European Integreation;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Germany”,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33,No.1,pp.91-116.

[28] 劉小強:《關系思維與高等教育研究——紀念“教育外部關系規律、教育內部關系規律”提出三十周年》,《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1年第12期,第385—399頁。

[29] 肖條軍:《博弈論及其運用》,上海三聯書店2004版,第122頁。

[30] 林克松,朱德全:《從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城鄉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理念變革》,《教育與職業》2012年第5期,第5—7頁。

[31] 廉仲:《進一步探討區域內的城市發展與合作——在京津冀城市發展協調會上的講話》,《城市》1991年第4期,第11—12頁。

[32] 張貴:《“京津冀協同發展”部分觀點概述》,《天津經濟》2007年第2期,第62—63頁。

[33] 賀成全:《略論京津冀旅游一體化的思路》,《理論與現代化》1995年第2期,第41—42頁。

[34] 曹陽、王亮:《區域合作模式與類型的分析框架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07年第5期,第48—52頁。

[35] 王再文、李剛:《區域合作的協調機制:多層治理理論與歐盟經驗》,《當代經濟管理》2009年第9期,第48—53頁。

[36] 楊龍、戴揚:《地方政府合作在區域合作中的作用》,《西北師大學報》2009年第5期,第57—63頁。

[37] 李燕:《京津冀區域合作機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創新視角》,《城市》2010年第1期,第21—25頁。

[38] 邴興國:《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政府協調機制研究》,《環渤海經濟瞭望》2011年第7期,第21—25頁。

[39] 吳玫:《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第7—12頁。

[40] 張雪、李爽、張靖軒:《京津冀區域人才開發合作機制》,《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28—32頁。

[41] 薛立強:《府際合作機制創新及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應用》,《西北師大學報》2015年第4期,第100—106頁。

[42] 賀璇、王冰:《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模式演進:構建一種可持續合作機制》,《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第56—62頁。

[43] 孔永生、王滿新、王艷玲:《加強區域教育合作,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和效益》,《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5期,第13—16頁。

[44] 劉利民:《區域聯動打造教育發展共同體》,《北京教育》2009年第9期,第4—5頁。

[45] 馬樹強:《區域教育合作探析;模式、動力機制、過程模型》,《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7期,第3—7頁。

[46] 易金生:《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探究》,《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年第4期,第27—19頁。

[47] 張雪、靜麗賢、孫暉等:《基于大學聯盟視角的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合作》,《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第88—91頁。

[48] 田漢族、王超:《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困境的制度分析》,《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第122—130頁。

[49] 楊飛:《東西部職業教育合作模式的初步實踐》,《職教論壇》2004年第25期,第16—18頁。

[50] 陳歡、徐朔:《我國職業教育城鄉合作與跨區域服務政策分析》,《職教通訊》2007年第7期,第36—38頁。

[51] 胡秀錦:《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模式與實現機制研究》,《教育發展研究》2012年第19期,第45—49頁。

[52] 胡秀錦:《長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合作發展機制探析——基于歷史和現狀的考察》,《職教論壇》2013年第4期,第77—81頁。

[53] 鄭若玲:《閩南與臺灣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合作探析》,《集美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第43—48頁。

[54] 藍潔、唐錫海:《廣西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合作交流的現狀及前景》,《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30—33頁。

[55] 趙志群:《國際職業教育合作的質量與效益——以中德合作為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30期,第5—10頁。

[56] 賈敏、胡秀錦、郭燕妮:《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影響因素》,《職教論壇》2016年第28期,第10—13頁。

[57] 胡秀錦:《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政策的分析與思考——基于上海、珠三角兩大區域合作樣本的典型考察》,《教育發展研究》2016年第13—14期,第113—119頁。

[58] 李漢邦、李少華、黃侃:《論京津冀高等教育區域合作》,《北京教育(高教)》2012年第6期,第13—15頁。

[59] 馬濤、趙宏:《環渤海高等教育合作機制研究》,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Singapor.。

[60] 薛二勇、劉愛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政策的構建》,《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第33—38頁。

[61] 黃立志:《環渤海經濟圈背景下河北省高職教育戰略研究》,《職教通訊》2012年第19期,第52—55頁。

[62] 王世斌:《關于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5—6頁。

[63] 徐踐:《推進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北京觀察》2016年第9期,第28—29頁。

[64] 帥全鋒、高菲:《高等教育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對策分析》,《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38—40頁。

[65] 高兵:《京津冀區域教育空間布局構想》,《北京教育(高教)》2014年第6期,第14—17頁。

[66] 侯興蜀:《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政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36期,第17—24頁。

[67] The European Commission,“The Bordeaux Communiquéon Enhanced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raining”(http://www.eua.be/fileadmin/userupload/files/Newsletternew/Bordea uxCommuniqueEN.pdf).

[68] 吳雪萍、張科麗:《促進歐洲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波爾多公報〉述評》,《外國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第45—47頁。

[69] 邱平靜:《歐盟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啟示》,《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2期,第98—99頁。

[70] 胡淼、劉雙佳:《巴黎郊區化進程中教育資源配置策略探析》,《比較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第46—50頁。

[71] 王芳:《美國學區制度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東理工大學,2010年。

[72] Todd S.Rose,“The Associated Colleges of the South;A case study chronicling program development at the consortiu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ortium membership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presidents of member institutions”,Southern Mississippi: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2008.

[73] 田相林:《聚焦美國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3期,第106—107頁。

[74] 胡秀錦:《長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合作發展機制探析》,《職教論壇》2013年第4期,第77—81頁。

[75] 黃崴、孟衛青:《泛珠三角區域教育發展合作的背景、現狀與機制》,《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第67—72頁。

[76] 張耀榮:《加快推進粵臺高等教育合作步伐》,《高教探索》2014年第2期,第172—176頁。

[77] 施劍松:《京津冀成立職業教育教學協同發展聯盟》,《中國教育報》2016年10月29日,第2版。

[78] 侯興蜀:《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政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36期,第17—2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伦贝尔市| 祁东县| 枣庄市| 蛟河市| 钟山县| 泾源县| 邵阳市| 德安县| 丹东市| 三穗县| 邻水| 浦江县| 星座| 新建县| 札达县| 临泽县| 吴桥县| 乡宁县| 灌南县| 淮安市| 卢湾区| 固始县| 泾源县| 蒙自县| 五家渠市| 上蔡县| 沂南县| 天津市| 准格尔旗| 双桥区| 华亭县| 竹北市| 泉州市| 阜城县| 湾仔区| 云梦县| 当雄县| 翁牛特旗| 绵阳市| 太原市|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