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實踐現狀

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對經濟一體化的推動與支撐作用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相關實踐不限于國內各區域,也延伸到國際合作。其中,歐盟職業教育一體化堪稱國際合作的典范,美國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也取得明顯成效。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也開始起步,并逐步向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拓展。

一 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一體化

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一體化是指歐盟各成員國為了提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地位,跨越現有國家、憲政和經濟邊界,以自愿的方式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合作的過程。在充分尊重各國職業教育傳統和辦學風格的同時,采用統一標準,使用各成員國均認可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文憑、證書等。2002年11月,歐盟委員會發表了《哥本哈根宣言》,標志著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一體化的開始。該宣言實施了歐洲鑒定和認證非正規、非正式學習的共同原則,歐洲通行證,歐洲職業資格框架,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體系,歐洲質量保證參考框架等5個統一的“歐洲工具”,提出了加強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合作過程中的優先領域,加強職業教育機構與培訓機構之間、職業教育機構與社會合作者之間以及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以此提升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國際形象,促進各國之間職業能力和資格的互認。[67]此后,歐盟每兩年召開一次職業教育與培訓合作會議,針對各成員國職業教育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商討,并以公報形式發表,作為各成員國職業教育合作的府際協議。2004年12月歐盟通過了《馬斯特里赫特公報》,進一步闡述和拓展了《哥本哈根宣言》中所涉及的優先發展領域;2006年12月通過了《赫爾辛基公報》,將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的重點轉移到提高教育質量和吸引力方面;2008年11月通過了《波爾多公報》,提出了2008—2020年職業教育發展優先領域,強調實施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轉換體系,加強初始和繼續職業教育培訓以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相互銜接工作;[68]2010年12月正式通過了關于增強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合作的《布魯日公報》,制定了2011—2020年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目標[69],確保了各項政策措施的連貫性。

二 大巴黎區域教育資源的整合

法國大巴黎地區由傳統意義上的巴黎市區、近郊三省及遠郊四省組成。長期以來,巴黎作為核心城市與周邊郊區處于分隔狀態,導致城區與郊區教育公共服務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大巴黎計劃”的實施,區域教育資源得到整合。首先,以法律的形式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招生片,每片涵蓋居民5000—6000人,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至少10個招生片為一個聯片(District)。將城區、近郊及遠郊作為區域整體,根據招生需求調整并新建學校,根據學校位置及當地經濟發展特色形成聯片,使區域教育布局更趨合理。其次,在郊區和鄉村設立若干個教育優先區,由政府給予資源方面的支持,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教育管理自主權,有效地改善了邊緣郊區學校教學環境和配套硬件設施,縮小大巴黎區域教育發展差距。在改善教學質量方面,大巴黎區域通過加強教職人員培訓、提高薄弱地區教師待遇等措施推動了教師流動,保證了教育質量實現均衡發展。[70]

三 美國區域教育合作

(一)基礎教育學區制度

美國基礎教育學區制度由學區教育委員會、督學、學區教育局和基層學校4個部分組成,打破了行政界限,具有區域性、自主性、多樣性等特點。學區管理以空間地域范圍為界,以地域內所有教育機構和教育資源為管理單元,強調學區體系內部的縱橫聯系和結構優化,整合了人、財、物等教育資源。根據當地學生和居民需求設置和調整教學內容及課程活動,體現了跨行政區域學區教育特色。為實施統一教育質量標準,學區建立了區域性教育網絡,為教師、學生及社區居民提供教育信息與服務。利用數據庫搭建了學區教育數據應用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中心,實現了教育管理和教學資源的整合。[71]

(二)區域高等教育聯盟

美國區域高等教育聯盟是以州為基本單位的高校合作實體,具有地緣鄰近性與成員學校構成異質化、較高程度內部合作性與組織融合性、聯盟與區域之間密切互動性等特征。區域高等教育聯盟分為自愿聯盟與法定聯盟兩個類別,以自愿聯盟為主,成員學校多為5—10個。聯盟實行理事會管理制度,下設執行主任與項目委員會,具體負責日常運行工作。聯盟收入來源除成員繳費外,還接受外部伙伴——政府、公共事業部門、地方基金會、企業等提供的經費支持。[72]聯盟通過建立區域資源共享機制,加強了各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

(三)職業教育區域合作

美國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源于合作教育,具有100多年的發展史,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區域職業技術中心、集團化辦學等模式,實現了企業與職業教育跨區域的成功對接。[73]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實施跨區域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共同實施職業教育與培訓。區域職業技術中心由各學區在國家法律規定內簽訂協議,集合區域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共同建立,已達2000多所。集團化辦學是在政府統籌指導下,各區域職業學校、社區學院、高等院校以及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私立教育機構等共同簽訂協議,整合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形成的集團化辦學模式。

為保障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取得理想效果,美國聯邦政府還專門成立了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指導機構,統籌協調全國職業教育區域合作事宜。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以及企業等也設有專門的負責部門,配備專業人員具體負責區域合作事項協調工作。可見,美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成功是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等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的結果。

四 我國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

21世紀初,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加強區域合作”的戰略部署,各省市掀起合作發展熱潮。2007年,黨的十七大再次提出“開展區域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等戰略,推動不同行政區域乃至國際合作更加深入。此后,國務院先后批復了《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與規劃》等,將我國區域職業教育合作推向新階段。

(一)長江三角洲職業教育一體化

長江三角洲職業教育合作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74]一是人脈推動的市場孕育階段。為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長三角”職業學校之間、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開始通過人脈關系實施合作發展,為企業培養適用人才。二是政府主導的多元參與階段。2009年,蘇浙滬三地教育行政部門舉辦首屆“長三角”教育聯動發展研討會,簽訂了《關于建立“長三角”地區教育協作發展會商機制的協議書》,確定了首批教育聯動項目,“長三角”教育合作由民間主導、自由開展逐步朝行政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2010年,“長三角”各省市成立了教育聯動協調領導小組,簽訂了《長江三角洲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共享框架協議》。2011年,蘇浙滬達成了長江三角洲高等教育專家資源共享、高等學校儀器設施共享、建立高校圖書聯盟、高校學分互認等7項協議。2012年,蘇浙滬簽訂《長江三角洲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專業負責人交流掛職框架協議》,使職業教育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三是觀念認同的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階段。隨著區域職業教育合作的逐步深化,蘇浙滬逐步形成了“大職業教育”觀,將教育規劃、學生培養等視野拓展到更大區域,產生了巨大的疊加效應。

(二)“泛珠三角”教育合作

“泛珠三角”不同行政區域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各類教育資源存在較大差異。2004年,“9+2”省區政府簽訂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區域省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政府秘書長協調制度、部門銜接制度等。同年,教育部與香港教育統籌局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粵港澳簽訂了《關于粵港澳三地學校締結姐妹學校事宜的框架協議》,加強了教研和教學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2005年,相關省區簽訂了《關于加強“泛珠三角”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的框架協議》等6項合作協議,教育合作制度逐步規范。2006年,相關省區聯合制定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推動“泛珠三角”教育合作形成熱潮[75]

(三)粵臺職業教育合作

粵臺兩地經濟緊密聯系,職業教育發展存在一定差異但互補性強。臺灣省職業教育資源優質,但學生數量較少;廣東省人力資源豐富,需要借助臺灣職業教育發展經驗。以經濟發展需求為主導,粵臺職業教育合作取得豐碩成果。2010年廣東省制定了《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積極創新粵臺教育交流合作機制,拓展交流渠道,廣泛開展粵臺人才培養合作和學術交流”。2005—2013年,廣東省與臺灣省聯合舉辦了八屆海峽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論壇,成立了由職業院校和應用大學共同參與的粵臺職業教育聯盟,設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學術社團負責人以及職業院校、大學校長組成的粵臺職業教育聯盟領導小組,負責制定職業教育合作政策;下設聯合辦公室,具體負責合作項目的規劃與運作。[76]此外,粵臺還各自推薦一位總召集人,負責合作協調及意見反饋工作。通過建立粵臺職業教育園區,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

(四)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京津冀職業教育合作日趨活躍,涉及組建集團或聯盟、校長掛職、師資研修、學生聯合培養、專業共建、實訓基地共享、科研教研等若干領域。僅2015年,河北省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共與京津兩地簽訂協同發展協議133項,建立教育教學、科研信息、教師交流等各種交流平臺831個,聯合辦學招生人數達9586人。

1.政策體系逐步健全

2014年6月以來,除《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分工方案》等文件外,京津冀三地還分別制定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構成了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政策的主體框架,相關內容如表2—1所述。

表2—1 京津冀促進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相關政策

2.合作行動初見成效

通過成立京津冀職業教育教學協同發展聯盟,進一步加強了三地職業教育合作與交流,全面提升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建設水平。[77]京津冀省級和部分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共同或分別簽署了職業教育戰略合作協議,河北省石家莊、唐山、張家口、邯鄲等市級(設區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職業院校校長和教師赴京津兩市擔任“影子校長”或參加研修班。同時,交通、衛生、藝術、外事服務、城市建設與管理等行業相繼組建了京津冀職業教育集團或聯盟。2015年始至2016年6月,超過20所北京市職業院校與津冀兩地職業院校實現了緊密合作,內容涉及聯合辦學、專業共建、技能比賽、管理人員和師資培訓交流等多個領域。北京市職業院校物流專業共享實訓基地面向津冀地區職業院校免費開放。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研究中心、教師教育協同發展研究中心先后成立,聚集三地科研力量,協同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京津冀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思路。[7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阿克陶县| 通化县| 宜章县| 株洲县| 卢龙县| 富顺县| 黑龙江省| 安平县| 河源市| 齐齐哈尔市| 甘泉县| 上饶市| 长宁区| 正镶白旗| 吉首市| 定边县| 墨玉县| 沂水县| 稻城县| 正宁县| 乌鲁木齐县| 沿河| 武威市| 油尖旺区| 酒泉市| 德庆县| 武山县| 太仆寺旗| 雷州市| 嘉善县| 建平县| 太原市| 潞西市| 波密县| 沐川县| 临邑县| 贡觉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大城县|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