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研究
- 閆志利 李欣旖 侯小雨
- 2570字
- 2021-09-29 13:45:58
第五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是其應有之義。從目前三地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看,由于主客觀條件及民眾承受能力的影響,普通教育資源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共享,高等教育通過政府部門調整招生計劃指標即可實現均等化發展。職業教育具有大眾化、普適化等特點,應作為京津冀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切入點。本書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將確定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基礎,探究世界發達國家以及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先進地區經驗對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借鑒意義。在此基礎上,明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歷史淵源,分析三地職業教育資源狀況的現實差異及其成因。綜合運用職業教育管理學、職業教育經濟學、職業教育社會學等理論,結合政府要求、市場需求及民眾訴求,明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目標定位、具體內容、內外動因、推進措施和保障體系等,確保職業教育能夠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重要人力資源支撐。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通過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圖書館以及中國知網、Springer link數據庫等,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研究文獻,歸納已有研究成果,確定其借鑒意義。同時,廣泛收集“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地部分高職學校、中職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跨行政區域合作的一手資料,為本書提供案例支持。
(二)比較研究法
一是比較京津冀三地職業教育機構合作與國外先進地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差異,確定國外先進地區可供借鑒的做法與經驗;二是比較京津冀三地職業教育資源的現實狀況,明確三地職業教育能力及職業培訓資源利用狀況的現實差異,比較各地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各類職業教育機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提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目標取向和主要內容。
(三)統計分析法
依據“十二五”期間出版的各種年鑒資料,選取職業教育機構數量、專職教師數量、現有設備設施價值以及年畢業生數量、參加技能鑒定考核人數、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人數等指標,分析京津冀(及全國)職業教育資源及其利用率差異,為三地職業教育層次一體化調整、職業院校一體化布局、職業教育專業一體化設置、職業教育資源一體化共享提供依據。
(四)訪談調查法
針對區域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區域職業教育發展以及區域產業發展等重點內容,走訪京津冀部分職業教育機構,獲取相關負責人對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要求、意見、看法等,了解其在推進跨行政區域合作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結合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存在的阻力因素,為提出相關動力機制、推進措施和保障體系奠定基礎。
(五)實證研究法
調查京津冀部分職業教育機構實施跨行政區域合作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合作動因、合作過程及合作效果等,論證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必然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明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阻力因素,構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同時,確立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目標任務及主要內容,為制定相應的推進措施及保障體系提供案例支持。
(六)綜合分析法
借鑒國內外先進地區經驗,綜合運用職業教育管理學、職業教育經濟學、職業教育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結合政府要求、市場需求及民眾訴求,明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目標定位、具體內容、內外動因、推進措施及保障體系等。在此基礎上,對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美好前景做出前瞻,煥發各類主體積極參與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熱情。
[1] 《張高麗主持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議并講話》,2014年12月26日(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12/26/content_2797424.htm)。
[2] 胡鞍鋼、楊竺松、鄢一龍:《就業發展“十三五”思路及目標——構建高質量的充分就業型社會》,《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1—6頁。
[3] 胡鞍鋼、楊竺松、鄢一龍:《就業發展“十三五”思路及目標——構建高質量的充分就業型社會》,《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1—6頁。
[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長期增長”課題組:《中國經濟的轉型和未來10年展望》,《經濟導刊》2015年第7期,第12頁。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241—242頁。
[6] [美]西奧多·舒爾茨:《論人力資源投資》,華夏出版社1990版,第12頁。
[7] 和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業教育政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6期,第23—29頁。
[8] Gray K.,“Vocationalism and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Past,Present,and Future?”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Vol.33,No.2,1996,pp.759-773.
[9] 付雪凌:《STC:21世紀美國職業技術教育走向》,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姜大源:《職業科學:一門新學科的創立及定位——德國職業教育學理論創新追蹤與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5年第3期,第14—19頁。
[11] 孟景舟:《職業教育基礎概念的歷史溯源》,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12年。
[12] 秦峰:《澳大利亞TAFE及其對當代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啟示》,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3] 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頁。
[14] 朱新生、楊海華:《論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并舉與融合》,《職教論壇》2011年第25期,第85—87頁。
[15]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罚ㄉ希?,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1頁。
[16]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550頁。
[17] 韋氏在線詞典,2018年4月5日,(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ooperate)。
[18] 曾珍香、張培、王欣菲:《基于復雜系統的區域協調發展——以京津冀為例》,科學出版社2010版,第4頁。
[19] 春紅:《協同學》,《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88年第3—4期,第79—80頁。
[20] 薛二勇、劉愛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政策的構建》,《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第33—38頁。
[21] 周治麟:《城鄉教育一體化理論與實踐探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北大學,2012年。
[22] 張金英:《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動力機制及戰略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10年。
[23] 王在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合作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24] [美]羅伯特·基歐漢:《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蘇長和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53頁。
[25] 孫久文,原倩:《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比較和演進重點》,《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年第5期,第1—11頁。
[26] 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111—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