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農戶生計能力測度及扶貧政策研究
- 薛曜祖
- 1841字
- 2021-09-29 13:31:34
前言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責任。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span id="alwrbqw" class="super" id="ref2">[1]隨后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提出后,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與共鳴,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獨特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十九大報告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找到了一條生態文明理念和脫貧攻堅相得益彰的新道路,既為生態文明建設賦予新時代、新使命和新擔當,也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生態文明的新理念。
從“兩山論”的貴州、云南、青海等地的實踐來看,持續探索堅持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并重的經驗,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要通過實施生態補償、增加轉移支付等方式,不斷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最重要的是將保護生態環境落實在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脆弱性地區,國家劃定了國家自然保護區,2007年頒布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規劃綱要》將重點生態功能區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并上升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然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和約束性產業發展政策,是否會對生態功能區的農戶生計造成沖擊,使農戶選擇非可持續生計方式?這需要科學的農戶生計可持續性評估方法以評價其傳統生計方式是否受到限制或發生改變,甚至是失去原有生產、生活的物質條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戶采取可持續生計方式,避免其淪為新興的社會弱勢群體或政策性貧困人口。
本書以生態環境保護、農戶持續受益機制形成與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為大背景,結合我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定以來政策約束機制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嚴格要求,關注當地農戶可持續生計能力的變化狀況。通過對我國劃定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抽樣并進行實地調研、訪談座談、資料收集和數據分析等方式,定量分析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對農戶生計的影響,包括限制性政策和補償性政策的雙影響,以及外界環境和政策限制下農戶生計資本變化情況;從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和生態安全三個方面構建農戶可持續生計指標體系,并進行綜合指數計算,從而對選定區域內農戶生計可持續性進行測度,據此確定扶貧識別并有針對性地開展脫貧效果評估。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建立并運用更加科學、更有效率的方法進行扶貧瞄準,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扶貧效果評估和政策設計,進而提升減貧成效。同時,農戶生計能力與當地生態系統可持續能力提升密切相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本書是筆者長期關注農戶生計、貧困治理和精準扶貧問題所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從2013年起,筆者及所在團隊就開始有針對性地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跟蹤研究,調研行程遍及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四川、吉林等省份的深度貧困地區,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調研數據,形成了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和調研分析報告,并呈送《智庫專報》和《轉型決策參考》兩份,其中產業/行業減貧和文化減貧的部分成果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中國國際扶貧中心(Interna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Center in China)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a)聯合出版的著作Our Common Coal: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Poverty Reduction和《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報告(2018):貧困治理與民生改善》收錄。同時,本書是2016年立項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農戶生計能力測度及精準扶貧政策研究”(16YJCZH131)、2018年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戶參與農業利貧價值鏈的生計資產門檻研究”(71803106)、山西省軟科學重點項目“科技創新助推精準扶貧的模式及作用研究”(2018004-1)、山西省軟科學重點項目“山西脫貧攻堅典型案例和模式研究”(2019042002-4)、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資源型經濟轉型過程中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研究”(201801026)、山西省社科聯重點項目“山西精準扶貧績效評價及實證研究”(SSKLZDKT2017035)等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依托這一研究選題,共培養了李佩娟等4名研究生和4名本科生。
科學的減貧效果測度和相對貧困問題仍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掌握農戶脫貧的階段性、長期性過程并開展生計可持續性評估,及時解決返貧人口的問題并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將有利于總結和推廣成功經驗,探索科學的監測評價方法。中國的扶貧經驗和將貧困治理提升至治國理政新高度的政府主導扶貧開發模式,將為世界減貧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