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周期和債務周期
- 朱一平
- 4205字
- 2021-09-10 18:41:59
1.2 逆周期經濟政策
以上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都誕生于1929年大危機之前,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的來臨,迫使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們思考如何通過經濟貨幣政策,刺激經濟走出衰退和蕭條。危機期間各國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采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建議,而在戰后經濟金融秩序重建和國際貨幣體系框架設計的過程中,凱恩斯作為總設計師所做出的貢獻,更是奠定了凱恩斯主義作為現代宏觀經濟和政策研究基石的地位,凱恩斯主義也成為人類社會探索消滅經濟周期的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工具。但是凱恩斯主義所創造的繁榮,隨著滯脹的到來面臨反思,哈耶克主義所崇尚的自由市場理論重新獲得推崇。然而即便是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寬財政、緊貨幣的政策組合,也被認為是事實上的凱恩斯主義,更不用提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所有國家無一例外地對主要企業進行救助,并且通過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戰后以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出的問題似乎并沒有得到解決:商業周期是否能被人為控制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觀察經濟周期表現時,逆周期經濟政策的影響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
1924年是凱恩斯反對自由市場運作的論點被廣泛認可的關鍵一年。凱恩斯提出,在經濟周期的底部,需求長期短缺會導致經濟活動放緩,從而帶來不必要的失業,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增加公共項目投資的方式提供需求。
凱恩斯1930年在《貨幣論》中提出,需要清楚區分儲蓄和投資,二者經常出現不平衡,一旦投資額大于儲蓄額,就會因價格上行的通貨膨脹而產生繁榮;反之,如果儲蓄多于投資,就會出現蕭條,并伴隨失業和通貨緊縮。經濟體的總收入來自消費和資本貨物的規模之和,如果沒有儲蓄,總收入都用于消費,則商品價格會急劇上漲,相反如果所有收入都儲蓄起來,消費品的價格就會下降,企業則會破產。因此,對于管理商業周期而言,價格上漲可以通過增加儲蓄來控制,蕭條也可以通過投資來治愈。商業周期中,繁榮和蕭條交替出現的原因在于銀行的活動,銀行創造信貸時,并不考慮社會的儲蓄愿望或能力,銀行并不根據儲蓄的水平來制定借貸決策,而是根據其現金儲備與資產負債的比例來決定信貸的總額。因此,如果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自己的授信額度的方式間接影響銀行的投資決策,儲蓄和投資平衡是可以實現的。
1932年出版的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其核心要素在于總需求管理。凱恩斯認為,宏觀經濟政策不能只看財政的收入和支出是否持平,而是要看國家總收入水平,也即總需求??偸杖氲扔谒芯蜆I者的收入總和??傮w產出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投資的增加而增加,直至經濟增長提高到經濟體內充分就業的程度。公共支出存在“乘數效應”,也即通常所說的投資乘數和公共支出乘數。由于乘數效應的存在,公共支出很快可以達到自我清償的目的。公共投資有助于提升企業家信心,政府直接創造工作崗位彌補私人企業所創造的崗位不足問題,失業工人得到工資而不是失業救濟,有效購買力提升,最終可以通過刺激貿易的方式推動經濟增長。政府也可以通過減稅來刺激經濟增長。面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妨礙商業活動的通貨緊縮,各國需要采取統一行動,提高全球需求,提供價格,刺激企業家投資和私人消費。
所謂“自然利率”,是指個人儲蓄等于投資時的利率水平。自然利率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理論框架的核心,由奧地利學派代表維塞爾(Friedeich von Wieser)提出。奧地利學派認為,自然利率水平,也即貨幣的價格,是由銀行體系來決定的,商業周期則來源于市場利率和自然利率的差異。
新古典主義對逆周期貨幣政策批判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 von August Hayek)。哈耶克研究了大危機之后美聯儲貨幣政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發表題為“The Monetary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Recovery from the 1920 Crisis”的論文,文中指出,大危機后美聯儲試圖消滅經濟周期波動的努力都是徒勞,問題的癥結在于中央銀行降低利率,干預了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市場,包括貨幣市場,都會達到一種均衡狀態,商品供給和需求相互匹配,價格機制走向均衡,而任何人為地改變價格的嘗試,都會帶來可怕的后果。中央銀行設定利率的行為,擾亂了市場利率形成機制,人為地將市場利率設定在一個不恰當的水平,則導致商業周期的繁榮和蕭條。只有在真正的自然利率水平上,經濟體中的貨幣才將是中性的,而商業周期的波動將來自其他的因素,如產品和技術創新。廠商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獲得資金,生產出資本貨物,一旦借給廠商的資金開始縮水,對設備的投資就會出現損失,而這種向低資本生產法的過渡,必然會以經濟危機的形式出現。無根據的借貸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資本物品生產過程的混亂,反過來使得商業周期徹底崩潰。
1929年股災后的大蕭條,為凱恩斯主義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33年羅斯福入主白宮推行新政,通過挽救銀行危機、放棄金本位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抗經濟危機。新政規定,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銀行資產發行貨幣,授權復興金融公司用購買銀行優先股票的辦法,為銀行業提供流動資金。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放棄金本位制,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元貶值。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加強對銀行、證券及貨幣市場改革和管理。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制定《社會保險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羅斯福新政被認為是對凱恩斯主義最大規模的嘗試。
新政有力支撐了大蕭條之后的經濟復蘇。1937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工資增速都恢復到大蕭條前的水平,顯示經濟增長重回正軌。羅斯福及其經濟顧問認為,經濟刺激政策已經發揮效力。之后,羅斯福重新“回歸正統”,開始削減開支、緊縮信貸、增加稅收。然而好景不長,不久美國重新進入新一輪衰退。此輪“羅斯福衰退”在1938年持續了一整年,其間工業生產萎縮1/3,價格下跌3.5%,經濟進入通縮,失業率大幅攀升至19%。
1938年羅斯福重返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提出經濟的主要問題在于消費需求不振,讓經濟好轉的關鍵則在于政府。他宣布將提供3億美元用于清理貧民窟,1億美元用于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另外推出改善公共設施的計劃,通過為失業者提供幫助的方式保護美國,不至于出現類似德國的極端主義。推出這些民生計劃的同時,羅斯福于1940年開始一輪龐大的重整軍備計劃,當年美國國防開支為22億美元,次年即激增6倍至137億美元。但是,即便實施這一輪經濟刺激政策,也沒有幫助美國經濟重新回到1937年的增長水平。
1945年杜魯門總統接替總統職位,推出“補償性融資”立法,通過赤字刺激經濟,并在勞動力出現短缺狀況時減少支出。簽署《就業法》,將充分就業視為基本人權。設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配合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工作。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結束后,美國經歷所謂的第一輪“艾森豪威爾衰退”,作為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的伯恩斯,建議通過大幅減稅的方式刺激經濟,聯邦政府預算出現赤字。1956年艾森豪威爾推出“國防高速公路”項目,開始龐大的跨州公路網絡的修建工程,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凱恩斯主義基建項目的完美案例?!袄鋺稹睍r期國防開支也是突飛猛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署和五角大樓的預算總額,甚至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軍費。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帶來的民生體驗則是,冰箱、洗衣機、汽車成為美國家庭必需品。在任期即將結束的1960年,艾森豪威爾開始考慮削減公共開支,以免將一筆龐大的預算赤字作為政治遺產留給繼任者,新一輪經濟衰退開始。
20世紀60年代肯尼迪政府時期,畢業于哈佛的肯尼迪不僅在商業周期觸底時采取凱恩斯主義經濟刺激政策,甚至將之作為提供全要素勞動生產力的政策工具加以使用??夏岬险畧陶陂g軍事和航天經費開支占據政府支出的3/4,空間戰略方面的投資增長尤其明顯。大量的軍備和空間戰略支出,并未能減少失業,因此在增加支出之外,肯尼迪聽取薩繆爾森的建議,敦促國會削減所得稅,因為凱恩斯主義認為減稅可以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和公共開支增長一樣可以推動增長。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下,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經濟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時代,普通家庭全面實現小康,彩電、飛機和第二輛私家車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標志。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宮,先是宣稱打算逆轉凱恩斯主義浪潮,然而在數月后的一輪經濟衰退中,卻徹底放棄緊縮政策。首先取消美元對黃金的掛鉤并宣布美元貶值,然后通過刺激性更強的減稅和增加開支兩手同時上的財政政策,并向主要飛機軍工制造商洛克希德提供低息聯邦貸款,通過法律禁止物價和工資上漲,并征收10%的進口稅。1973年石油危機來臨,滯脹時代開啟。凱恩斯主義者相信的通脹和失業不會同時上升的菲利普斯曲線失靈,滯脹宣告凱恩斯主義時代結束。
1974年哈耶克由于在“貨幣和經濟波動理論上做出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其最著名的成名作即為《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哈耶克和瑞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默達爾(Gunnar Myrdal)共享,這次諾獎頒發給哈耶克是標志著凱恩斯主義全面撤退,哈耶克主義正逐步影響世界對經濟增長和經濟政策的思維方式。1979年撒切爾夫人當選英國首相,撒切爾信奉貨幣主義,著手縮減公共部門規模,減少貨幣供應量,削減稅收,變賣國有資產,償還國家債務,實行私有化。
1980年里根總統競選時采取一個哈耶克式的口號,“我們可以不受政府干預”,并許諾實施減稅,縮小聯邦政府規模,鞏固國防。里根經濟政策推行“供給學派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通過減少行業管制和企業稅收,促使廠商供給更多更廉價的商品,來實現經濟繁榮,而不是依靠凱恩斯主義增加公共開支,刺激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里根減稅政策,1981—1988年,將累進稅制下的最高稅率從70%削減到28%,企業所得稅從28%降到20%。在此期間,美國經濟增速從零增長的邊緣提高到4.8%,失業率降到5.3%。然而很難將里根經濟學定義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實證范例,因為正是在里根政府期間,高赤字的財政政策將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轉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因此,MIT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稱“1982—1990年持續的經濟繁榮,是靠里根政府以增加支出、降低稅收這一明顯的凱恩斯主義的方式設計出來的,是典型的財政預算赤字擴張性增長案例”(韋普肖特,2015)。
里根政府時期的貨幣政策深受哈耶克主義的影響。弗里德曼受邀加入總統經濟政策咨詢委員會,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堅信奧地利學派的資本理論,相信調節貨幣供給量是貨幣政策的關鍵,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治理高通脹。20世紀80年代美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經歷了從盯住M1增速到盯住M2增速的轉變,其間在緊縮和寬松之間來回切換,并且最終于1994年正式放棄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改用實際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