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周期和債務周期
- 朱一平
- 617字
- 2021-09-10 18:41:59
1 導論
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大多誕生于1929年大危機之前。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將經濟周期區分為以下幾類:基于庫存變動的基欽周期、基于設備投資的朱格拉周期、基于地產投資的庫茲涅茨周期,以及由技術進步帶動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每一輪經濟周期或者商業周期,經濟都經歷復蘇、繁榮、衰退和蕭條四個階段。而當以上四類周期在時間上重疊時,就會出現周期共振現象,此時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更為顯著。
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的來臨迫使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們思考,如何通過逆周期的經濟貨幣政策促使經濟走出衰退和蕭條的泥潭。各國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采納凱恩斯主義政策建議,戰后經濟金融秩序重建和國際貨幣體系框架設計中,凱恩斯作為總設計師更是奠定了凱恩斯主義作為現代宏觀經濟和政策研究基石的地位,成為探索消滅經濟周期的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工具。凱恩斯主義所創造的繁榮隨著滯脹的到來而帶來反思,哈耶克主義所崇尚的自由市場理論重新獲得推崇。然而20世紀80年代奉行“哈耶克主義”的里根供給學派經濟學的減稅政策,最終走向寬財政、緊貨幣的政策組合,則被經濟學家們認為是事實上的凱恩斯主義。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主要國家無一例外地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即便如此,世界經濟仍然陷于長期增長停滯,如何創造合理的投資機會以吸收過剩的儲蓄,成為全球經濟共同面對的難題,寬松貨幣政策下,全球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先后開啟超級債務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