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總體評價

1.2.1 數據來源、指標處理方法和權重的生成

(1)數據來源

本書所用的基礎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等。部分省份缺失數據,在保證與全國性統計年鑒統計口徑一致的情況下,還查詢了各省份的統計年鑒、統計快報,以及CNKI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

(2)指標處理方法

在城鄉融合指數構成中,由于基礎指標之間具有不可公度性(10),我們無法對其直接進行計算。因此,需要對基礎指標數據進行一定的變換與處理。根據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技術處理方法,我們首先對逆向指標通過取倒數的方法實現其正向化,然后用均值方法來實現無量綱化。

(3)基礎指標與分維度指數權重的確定

對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的基礎指標進行預處理后,將所得數據以協方差矩陣的形式作為主成分分析的輸入,采用兩步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與權重計算方法,得到城鄉融合指數及五個維度指數的統計特征與權重(具體見表1-2、表1-3)。表1-4是2017年中國各省域城鄉融合總指數值。

表1-2 各級指標的統計特征

表1-3 各維度指標的系數向量與相應權重

表1-4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測度結果匯總

續表

在第一步主成分分析中,城鄉空間維度,提取了2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達79.809%;城鄉經濟維度,提取了1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5.230%;城鄉社會維度,提取了2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達94.362%;城鄉文化維度,提取了1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6.222%;城鄉生態環境維度,提取了2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達76.169%。在第二步主成分分析中,城鄉融合指數提取了1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6.238%。由此可見,兩步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的提取科學、合理,能夠反映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

經過兩步主成分分析,可以計算出5個維度指標的權重,城鄉空間、城鄉經濟、城鄉社會、城鄉文化、城鄉生態環境形成的權重分別為0.137、0.987、-0.053、0.030、-0.064。

第一步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城鄉融合5個分維度指數,第二步主成分分析可以計算出5個分維度的基礎指標權重并最終計算出2017年中國30個省域的城鄉融合指數。城鄉融合5個分維度指數和總指數的最終結果如表1-4所示。

1.2.2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排名

由表1-5、圖1-1可以看出,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排名前3位的分別為3個直轄市:上海、北京和天津,得分分別為12.745、10.606和5.546;排名后3位的分別為貴州、廣西和青海,得分分別是0.310、-0.017和-0.037。需要說明的是,城鄉融合指數得分是一個相對值——數值僅代表相對大小,并不代表其城鄉融合絕對水平。下面對結果進行具體分析。

表1-5 2017年中國省域融合水平得分及排名

續表

圖1-1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得分及全國排名

從得分結果來看,城鄉融合指數得分范圍為12.745~-0.037,排名前10位的省份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福建、重慶、山東、山西,指數得分范圍是12.745~0.931;排名中間10位的省份是江西、安徽、河北、遼寧、湖北、寧夏、河南、陜西、海南、吉林,指數得分范圍是0.863~0.647;排名后10位的省份是四川、湖南、新疆、內蒙古、黑龍江、云南、甘肅、貴州、廣西、青海,指數得分范圍是0.623~-0.037。從得分結果來看,排名前10位的省份城鄉融合指數差別較大,經歷了快速的下降,但是排名后20位的省份城鄉融合指數差別不大,省與省之間得分都很接近。

從區域分布來看,城鄉融合指數得分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東部省份有8個,分別是上海(1)、北京(2)、天津(3)、浙江(4)、江蘇(5)、廣東(6)、福建(7)、山東(9);來自中部的省份有1個,即山西(10);來自西部的省份有1個,即重慶(8)。這表明中國城鄉融合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東部省份城鄉融合水平高,中部和西部省份城鄉融合水平低。

城鄉融合指數得分排名中間10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的省份有2個,即河北(13)、海南(19);來自中部的省份有4個,即江西(11)、安徽(12)、河南(17)、湖北(15);來自西部的省份有2個,分別是寧夏(16)、陜西(18);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2個,即遼寧(14)、吉林(20)。這表明中部地區的城鄉融合水平居中。

城鄉融合指數得分排名后10位的省份中,來自西部的省份有8個,即四川(21)、新疆(23)、內蒙古(24)、云南(26)、甘肅(27)、貴州(28)、廣西(29)、青海(30);來自中部的省份有1個,即湖南(22);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1個,即黑龍江(25)。

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呈現出由東部到西部逐漸遞減的趨勢。具體來看,東部地區城鄉融合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東北地區處于中低水平。

1.2.3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類型判定

在對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指數得分進行排名并分析其區域分布特點的基礎上,需進一步判斷中國各省域城鄉融合的類型,并作具體分析。根據城鄉融合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將2017年中國30個省份的城鄉融合水平分為三大陣營(見表1-6):

表1-6 2017年中國30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類型判定

續表

第一陣營的城鄉融合指數大于等于5.000,位于該陣營的省份有3個,分別是上海(12.745)、北京(10.606)、天津(5.546)。該陣營城鄉融合水平高,得分遠高于其他省份,指數得分差距較大。從區域分布來看,這3個省份均來自東部地區。

第二陣營的城鄉融合指數得分在0.700~2.000,位于該陣營的省份有12個,分別是浙江(1.862)、江蘇(1.741)、廣東(1.413)、福建(1.254)、重慶(1.149)、山東(1.009)、山西(0.931)、江西(0.863)、安徽(0.809)、河北(0.750)、遼寧(0.747)、湖北(0.716)。該陣營城鄉融合居中等水平,指數得分差距也居中。從這12個省份的區域分布來看,有6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4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

第三陣營的城鄉融合指數小于0.700,位于該陣營的省份有15個,分別是寧夏(0.671)、河南(0.666)、陜西(0.657)、海南(0.654)、吉林(0.647)、四川(0.623)、湖南(0.578)、新疆(0.470)、內蒙古(0.451)、黑龍江(0.357)、云南(0.348)、甘肅(0.333)、貴州(0.310)、廣西(-0.017)、青海(-0.037)。該陣營城鄉融合水平低,指數得分差距也較小。從這15個省份的區域分布來看,2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10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2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1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

從指數得分的分類結果來看,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呈金字塔形分布,水平高的省份相對較少,水平低的省份則相對較多。具體來說,3個省份位于城鄉融合水平高的第一陣營,占比達10%;12個省份位于城鄉融合水平居中的第二陣營,占比達40%;15個省份位于城鄉融合水平低的第三陣營,占比達50%。

1.2.4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的影響因素

(1)分維度指標權重

通過分析城鄉融合5個維度指標的權重正負和大小,可以發現其對城鄉融合的影響方向和影響力。從指標權重的符號來看,2017年城鄉空間、城鄉經濟和城鄉文化的權重為正,表明其對省域城鄉融合的影響是促進性的;而城鄉社會和城鄉生態環境的權重為負,表明其數值變化方向與其他三個維度的變化方向相反,阻礙了城鄉融合。

從指標權重的大小來看,城鄉經濟的權重是0.987,其對城鄉融合的影響最大;城鄉空間的權重是0.137,其對城鄉融合的影響較大;城鄉文化的權重是0.030,其對城鄉融合的影響居中;城鄉社會的權重是-0.053,城鄉生態環境的權重是-0.064,兩者對城鄉融合的影響為負(見圖1-2)。

圖1-2 5個維度指數的相應權重

(2)基礎指標權重

對基礎指標的權重進行分析時,本書首先通過計算“各分維度指標的權重×相應分維度中具體指標權重”,可以得出38個基礎指標在城鄉融合指數中的相應權重;然后重點對權重絕對值大于等于0.03的11個基礎指標進行分析(見表1-7)。對城鄉融合影響較大的基礎指標包括交通網密度(0.032)、人均長途光纜線路長度(-0.106)、人均GDP(0.124)、人均財政支農比(0.066)、非農產業與農業產值比(0.710)、二元對比系數(-0.046)、二元反差系數(0.380)、非農從業人員與農業從業人員比(0.550)、城鄉恩格爾系數比(-0.031)、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比重比(-0.039)和城鄉人均生活消費煤合計比(-0.042)。

表1-7 城鄉融合水平指數中權重較大的基礎指標

本書依據上述11個指標正向化及無量綱化后的標準值,繪制了雷達圖(見圖1-3~圖1-13)。雷達圖能夠更清晰地反映出這11個指標分別在全國不同省域的發展情況,從而了解各省份的優勢與不足,進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考察基礎指標X2“交通網密度”,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032。從雷達圖1-3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較大,數值分布在0.111~2.282。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山東、重慶、河南和江蘇;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甘肅、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和青海。

圖1-3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交通網密度

考察基礎指標X8“人均長途光纜線路長度”,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106,與總指數的大小方向相反。從雷達圖1-4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較大,數值分布在0.208~7.038。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青海、內蒙古、新疆、寧夏和黑龍江;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河南、重慶、天津、上海和北京。

圖1-4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人均長途光纜線路長度

考察基礎指標X9“人均GDP”,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124。從雷達圖1-5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居中,數值分布在0.463~2.095。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和浙江;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黑龍江、廣西、貴州、云南和甘肅。

圖1-5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人均GDP

考察基礎指標X11“人均財政支農比”,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066。從雷達圖1-6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居中,數值分布在0.556~1.881。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北京、上海、內蒙古、黑龍江、寧夏;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安徽、河南、重慶、云南和廣東。

圖1-6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人均財政支農比

考察基礎指標X14“非農產業與農業產值比”,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710。從雷達圖1-7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巨大,數值分布在0.142~8.984。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廣東;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云南、貴州、廣西和黑龍江。

圖1-7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非農產業與農業產值比

考察基礎指標X15“二元對比系數”,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046,其變化方向與城鄉融合總指數變化方向相反。從雷達圖1-8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較大,數值分布在0.494~2.198。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海南、黑龍江、福建、新疆和江西;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陜西、山西、寧夏、北京和上海。

圖1-8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二元對比系數

考察基礎指標X16“二元反差系數”,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380。從雷達圖1-9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較大,數值分布在0.348~5.254。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和江蘇;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陜西、寧夏、云南、貴州和甘肅。

圖1-9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二元反差系數

考察基礎指標X17“非農從業人員與農業從業人員比”,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550。從雷達圖1-10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巨大,數值分布在0.193~7.134。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蘇;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寧夏、廣西、云南、貴州和甘肅。

圖1-10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非農從業人員與農業從業人員比

考察基礎指標X21“城鄉恩格爾系數比”,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031,其數值變化與城鄉融合指數變化方向相反。從雷達圖1-11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居中,數值分布在0.483~1.757。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內蒙古、青海、湖南、天津和浙江;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江西、廣東、上海、北京和山西。

圖1-11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城鄉恩格爾系數比

考察基礎指標X27“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比重比”,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039,其變化方向與城鄉融合總指數變化方向相反。從雷達圖1-12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較大,數值分布在0.214~6.102。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廣西、福建、廣東、山東和江蘇;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江西、新疆、黑龍江、吉林和上海。

圖1-12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比重比

考察基礎指標X33“城鄉人均生活消費煤合計比”,其在總指數中的權重是-0.042,其數值變化與城鄉融合指數變化方向相反。從雷達圖1-13中可以看出,這一指標各省份之間的差距較大,數值分布在0.024~6.081。該指標的標準值排名在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黑龍江、海南、廣西、遼寧和河南;排名在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寧夏、重慶、江蘇、四川和天津。

圖1-13 2017年全國30個省份城鄉人均生活消費煤合計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汾西县| 仁化县| 大足县| 龙游县| 东光县| 利川市| 长春市| 镇巴县| 宝坻区| 靖西县| 灯塔市| 会昌县| 萨嘎县| 大化| 泰州市| 定远县| 哈密市| 福建省| 乌拉特前旗| 商南县| 桐庐县| 榆树市| 固安县| 临城县| 桑日县| 区。| 垣曲县| 双江| 新竹县| 左云县| 宁陕县| 彭州市| 连云港市| 舒城县| 印江| 桃园市| 海丰县| 襄樊市| 金山区|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