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分維度評價

上一節評價了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總體水平,本節將進一步從城鄉空間融合、城鄉經濟融合、城鄉社會融合、城鄉文化融合、城鄉生態環境融合5個維度分別研究城鄉融合水平的排名、類型判定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此深入分析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的更多方面。

1.3.1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評價

首先,根據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得分,對各省份進行排名;其次,根據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城鄉空間融合的類型判定;最后,根據各基礎指標的權重來分析影響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因素。

(1)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排名

從表1-8、圖1-14中可以看出,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得分范圍在-5.34~0.90,位列前3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0.896)、北京(0.583)、重慶(0.396),位列后3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1.152)、內蒙古(-2.135)、青海(-5.339)。

表1-8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圖1-14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根據各省份的得分分布情況可得:位列前10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北京、重慶、山東、天津、河南、廣東、江蘇、湖北、浙江,指數得分范圍在0.896~0.149,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分別是海南、安徽、河北、遼寧、江西、湖南、福建、陜西、山西、四川,指數得分范圍在0.107~-0.268,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小;位列后10名的省份分別是吉林、廣西、貴州、云南、黑龍江、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青海,指數得分范圍在-0.294~-5.339,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大。

從各省份的區域分布來看,位列前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上海(1)、北京(2)、山東(4)、天津(5)、廣東(7)、江蘇(8)、浙江(10)共7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河南(6)、湖北(9)共2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1個——重慶(3)。

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海南(11)、河北(13)、福建(17)共3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安徽(12)、江西(15)、湖南(16)、山西(19)共4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2個——陜西(18)、四川(20);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1個——遼寧(14)。

位列后10名的省份中,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廣西(22)、貴州(23)、云南(24)、甘肅(26)、寧夏(27)、新疆(28)、內蒙古(29)、青海(30)共8個;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吉林(21)、黑龍江(25)共2個。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從東部至西部呈現出逐漸遞減的態勢(見圖1-15)。具體來看,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整體較高,主要分布在前10名與中間10名之中;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空間融合整體水平居中,主要分布在中間10名之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整體較低,主要分布在后10名之中;東北地區3個省份的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相對較低,主要分布在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這與中國城鄉空間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是一致的。以城市化水平為例,截至2017年年底,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均超過55%,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達到87.7%,最低的是河北省為55.07%,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差異最大;東北三省的城市化水平次之,遼寧、黑龍江、吉林的城市化水平分別為67.49%、59.4%、56.65%;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居中且差異較小,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范圍在50.16%(湖北)~59.3%(河南);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最低且差異較大,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范圍在46.02%(貴州)~64.08%(重慶),這體現出了中國城鄉空間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

圖1-15 四大區域2017年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在前10名、中間10名、后10名的分布

(2)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類型判定

在對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得分進行排名、分析其結果和區域分布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根據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的類型判定,將2017年中國30個省份的城鄉空間融合水平大致劃分為三大陣營(見表1-9)。

表1-9 2017年全國30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按指數分組

第一陣營為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大于0.21的省份,共有6個,分別是上海、北京、重慶、山東、天津和河南。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6個省份中有4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上海(0.896)和得分最低的河南(0.346)之間差距相對較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這主要得益于該陣營的各省份的公路運營里程和鐵路運營里程比較高,例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9月28日印發《上海市綜合交通“十三五”規劃》,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市公路運營里程和鐵路運營里程分別為13321.99千米、465.095千米;北京市公路運營里程和鐵路運營里程分別為22225.97千米、1264.253千米;河南省公路運營里程和鐵路運營里程分別為267805.4千米、5414.671千米。

第二陣營為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0.21并且大于0.004的省份,共有9個,分別是廣東、江蘇、湖北、浙江、海南、安徽、河北、遼寧和江西。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9個省份中有5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3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廣東(0.21)和得分最低的江西(0.004)之間的差距最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非常平穩。這與該陣營的各省份均相繼出臺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政策密切相關,例如,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3月31日印發《廣東省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施方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3月20日印發《關于浙江省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工作方案的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9月6日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第三陣營為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0.004的省份,共有15個,分別是湖南、福建、陜西、山西、四川、吉林、廣西、貴州、云南、黑龍江、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和青海。從區域分布來看,1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2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10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2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指數得分最高的湖南(-0.054)和指數得分最低的青海(-5.339)之間的差距最大,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不平穩。雖然該陣營的各省份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是政策實施時間、側重點等不同導致城鄉空間融合差異仍然較大。例如,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3月20日發布《關于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12月19日發布《關于深入推進青海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2月11日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截至2017年年底,湖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7.59%,比上年提高了1.60個百分點;福建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8%,比上年年末提高了1.2個百分點;青海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07%,比上年年末提高了1.44個百分點,由此可知該陣營各省份的城鄉空間融合差異較大。

根據指數得分類型的結果可知,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指數的分布呈現“金字塔”形,城鄉空間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最少,城鄉空間融合水平居中的省份次多,而城鄉空間融合水平較低的省份相對較多。具體來看,城鄉空間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有6個,所占的比例為20.0%;城鄉空間融合水平居中的省份有9個,所占的比例為30.0%;城鄉空間融合水平較低的省份有15個,所占的比例為50.0%。

(3)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空間融合水平影響因素

從城鄉空間融合的基礎指標權重來看,“城市化水平”“交通網密度”“城鄉人均道路面積比”“旅客周轉量”“城鄉每百戶移動計算機擁有量比”這5個基礎指標對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影響均是正向的。其中,“交通網密度”“城鄉人均道路面積比”對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影響較大,其權重分別為0.235、0.144;“城鄉每百戶移動計算機擁有量比”“城市化水平”對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其權重分別為0.082、0.061;“旅客周轉量”對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影響最小,其權重為0.025。“城鄉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比”“城鄉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比”和“人均長途光纜線路長度”這3個基礎指標對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影響均是負向的。其中,“城鄉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比”“城鄉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比”對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其權重分別為-0.058、-0.032;“人均長途光纜線路長度”對城鄉空間融合水平的影響最大,其權重為-0.774(見圖1-16)。

圖1-16 城鄉空間融合水平8個基礎指標的權重

1.3.2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評價

首先,根據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得分,對各省份進行排名;其次,根據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城鄉經濟融合的類型判定;最后,根據各基礎指標的權重來分析影響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的因素。

(1)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排名

從表1-10、圖1-17中可以看出,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得分范圍在0.463~12.803,位列前3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12.803)、北京(10.716)、天津(5.604),位列后3名的省份分別是甘肅(0.490)、廣西(0.489)、貴州(0.463)。

表1-10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續表

圖1-17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根據各省份的得分分布情況可知:位列前10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福建、重慶、山東和山西,指數得分范圍在12.803~1.011,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大;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分別是海南、江西、遼寧、安徽、河北、寧夏、湖北、青海、黑龍江和內蒙古,指數得分范圍在0.981~0.751,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位列后10名的省份分別是陜西、吉林、河南、四川、湖南、新疆、云南、甘肅、廣西、貴州,指數得分范圍在0.745~0.463,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小。

如圖1-18所示,從各省份的區域分布來看,位列前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上海(1)、北京(2)、天津(3)、浙江(4)、江蘇(5)、廣東(6)、福建(7)、山東(9)共8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1個——山西(10);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1個——重慶(8)。

圖1-18 四大區域2017年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在前10名、中間10名、后10名的分布

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海南(11)、河北(15)共2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江西(12)、安徽(14)、湖北(17)共3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寧夏(16)、青海(18)、內蒙古(20)共3個;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遼寧(13)、黑龍江(19)共2個。

位列后10名的省份中,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河南(23)、湖南(25)共2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陜西(21)、四川(24)、新疆(26)、云南(27)、甘肅(28)、廣西(29)、貴州(30)共7個;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1個——吉林(22)。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從東部至西部呈現出逐漸降低的態勢。具體來看,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整體較高,主要分布在前10名之中;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經濟融合水平差異較大,整體水平居中,貫穿前10名、中間10名與后10名,主要分布在中間10名和后10名之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經濟融合水平差異較大,整體水平較低,貫穿前10名、中間10名與后10名,主要分布在后10名之中;東北三省的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相對較低,主要分布在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這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是一致的。以地區生產總值為例,截至2017年年底,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整體最高且差異最大,其中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是廣東省,達到89705.23億元,最低的是海南省,為4462.54億元;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整體水平次之且差異較小,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水平范圍在15528.42億(山西)~44552.83億元(河南);東北三省的地區生產總值水平相對較低,三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差異最小,遼寧、黑龍江、吉林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3409.24億元、15902.68億元、14944.53億元;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整體水平最低且差異較大,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水平范圍在2624.83億(青海)~36980.22億元(四川),這體現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態勢。

(2)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類型判定

在對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得分進行排名、分析其結果和區域分布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根據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的類型判定,將2017年中國30個省份的城鄉經濟融合水平大致劃分為三大陣營(見表1-11)。

表1-11 2017年全國30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按指數分組

第一陣營為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大于1.331的省份,共有7個,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7個省份均來自東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上海(12.803)和得分最低的福建(1.331)之間的差距最大,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不平穩。該陣營的各省份關于城鄉經濟發展的做法各不相同,例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12月7日印發《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十三五”規劃》;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6月16日印發《北京市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2016年5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福建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市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110.78億元、9732.54億元、21191.54億元;福建省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2215.13億元、17232.36億元、14612.67億元,可以看出該陣營的各省份城鄉經濟發展差異較大。

第二陣營為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1.331并且大于0.617的省份,共有18個,分別是重慶、山東、山西、海南、江西、遼寧、安徽、河北、寧夏、湖北、青海、黑龍江、內蒙古、陜西、吉林、河南、四川、湖南。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18個省份中有3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6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6個來自西部地區,3個來自東北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重慶(1.094)和得分最低的湖南(0.684)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這與該陣營的各省份相繼出臺農民農業相關政策密切相關。例如,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5月12日發布《關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實施意見》;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7月5日發布《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59號文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6月20日發布《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第三陣營為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0.617的省份,共有5個,分別是新疆、云南、甘肅、廣西、貴州。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5個省份均來自西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新疆(0.617)和指數得分最低的貴州(0.463)之間的差距最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該陣營各省份的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最低內部差異也最小,各省份相繼出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政策,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2月16日發布《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通知》,提出要依托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推動農業內部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與旅游等產業融合,鼓勵發展股份合作;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5月10日發布《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基于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發展規模種養業等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2月21日發布《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按照現代產業組織方式鼓勵返鄉人員開展創業創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由指數得分類型的結果可知,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指數的分布呈“紡錘”形,城鄉經濟融合水平較高和較低的省份相對較少,而大多數省份的城鄉經濟融合水平都處于中間位置。具體來看,城鄉經濟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有7個,所占的比例為23.3%;城鄉經濟融合水平處于中間位置的省份有18個,所占的比例為60.0%;城鄉經濟融合水平較低的省份有5個,所占的比例為16.7%。

(3)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經濟融合水平影響因素

從城鄉經濟融合的基礎指標權重來看,“城鄉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比”“農業機械化水平”“二元對比系數”“城鄉家庭人均消費比”“城鄉恩格爾系數比”這5個基礎指標對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的影響均是負向的,其權重分別為-0.017、-0.007、-0.047、-0.003、-0.031,且對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其余8個基礎指標對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的影響均是正向的,其中“非農產業與農業產值比”“非農從業人員與農業從業人員比”“二元反差系數”對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的影響最大,其權重分別為0.719、0.557、0.385;“人均GDP”“人均財政支農比”對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的影響較大,其權重分別為0.126、0.06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城鄉技術人員比重比”對城鄉經濟融合水平的影響較小,其權重分別為0.015、0.012(見圖1-19)。

圖1-19 城鄉經濟融合水平13個基礎指標權重

1.3.3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評價

首先,根據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對各省份進行排名;其次,根據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城鄉社會融合的類型判定;最后,根據各基礎指標的權重來分析影響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的因素。

(1)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排名

從表1-12、圖1-20中可以看出,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范圍在0.234~4.572,位列前3名的省份分別是廣西(4.572)、福建(2.325)、廣東(1.705),位列后3名的省份分別是黑龍江(0.282)、吉林(0.256)、上海(0.234)。

表1-12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續表

圖1-20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根據各省份的得分分布情況可知:位列前10名的省份分別是廣西、福建、廣東、山東、江蘇、貴州、浙江、河北、青海、湖北,指數得分范圍在4.572~0.991,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大;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分別是天津、陜西、安徽、海南、河南、內蒙古、云南、甘肅、寧夏、遼寧,指數得分范圍在0.983~0.581,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位列后10名的省份分別是湖南、重慶、北京、山西、四川、江西、新疆、黑龍江、吉林、上海,指數得分范圍在0.535~0.234,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小。

如圖1-21所示,從各省份的區域分布來看,位列前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福建(2)、廣東(3)、山東(4)、江蘇(5)、浙江(7)、河北(8)共6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廣西(1)、貴州(6)、青海(9)共3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1個——湖北(10)。

圖1-21 四大區域2017年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在前10名、中間10名、后10名的分布

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天津(11)、海南(14)共2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安徽(13)、河南(15)共2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陜西(12)、內蒙古(16)、云南(17)、甘肅(18)、寧夏(19)共5個;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1個——遼寧(20)。

位列后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北京(23)、上海(30)共2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湖南(21)、山西(24)、江西(26)共3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重慶(22)、四川(25)、新疆(27)共3個;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黑龍江(28)、吉林(29)共2個。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從東部至西部再到中部呈現出逐漸降低的態勢。具體來看,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差異較大,整體水平較高,穿插在前10名、中間10與后10名之中,主要分布在前10名之中;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差異較大,整體水平較低,穿插在前10名、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主要分布在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差異最大,整體水平居中,穿插在前10名、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主要分布在中間10名之中;東北三省的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整體較低,主要分布在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這與中國城鄉社會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是一致的。以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例,截至2017年年底,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整體較多且差異最大,各省份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范圍在419.5萬(海南)~10365.1萬人(廣東);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最多且差異較小,各省份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范圍在2108.1萬(安徽)~10410.7萬人(河南);東北三省的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差異最小,分別為黑龍江2892.6萬人、遼寧2277.5萬人、吉林1380.9萬人;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整體較少且差異較大,各省份城鎮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范圍在549萬(青海)~7714.8萬人(四川),這體現了中國城鄉社會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

(2)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類型判定

在對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進行排名、分析其結果和區域分布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根據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的類型判定,將2017年中國30個省份的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大致劃分為三大陣營(見表1-13)。

表1-13 2017年全國30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按指數分組

第一陣營為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大于1.298的省份,共有5個,分別是廣西、福建、廣東、山東、江蘇。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5個省份中有4個省份來自東部,1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浙江(4.572)和得分最低的江蘇(1.357)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大,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不平穩。該陣營的各省市相繼出臺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相關政策,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6年10月28日發布《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12月30日印發《省政府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截至2017年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共有19.1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3.9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4萬人享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民政部門資助188.4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直接救助26.5萬人次。

第二陣營為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1.298并且大于0.655的省份,共有10個,分別是貴州、浙江、河北、青海、湖北、天津、陜西、安徽、海南、河南。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10個省份中有4個省份來自東部,3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3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貴州(1.298)和得分最低的河南(0.768)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該陣營的各省份針對城鄉社會保障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例如,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12月12日發布《關于轉發省民政廳等單位貴州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施方案的通知》。截至2017年年底,貴州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48.55萬人,比上年年末增加45.47萬人,年末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1.44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6732元,比上年提高612元。年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60.93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3580元,比上年提高396元。

第三陣營為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0.665的省份,共有15個,分別是內蒙古、云南、甘肅、寧夏、遼寧、湖南、重慶、北京、山西、四川、江西、新疆、黑龍江、吉林、上海。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15個省份中有2個省份來自東部,3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7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3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內蒙古(0.665)和指數得分最低的上海(0.234)之間的差距最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該陣營的各省份針對城鄉社會保障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例如,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6年11月28日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融合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遼寧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6月29日印發《遼寧省“十三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但是仍有15個省份的城鄉社會融合水平較低,這說明我國城鄉社會融合整體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

根據指數得分類型的結果可知,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指數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城鄉社會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最少,城鄉社會融合水平處于居中位置的省份次多,而大多數省份的城鄉社會融合水平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來看,城鄉社會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有5個,所占的比例是16.7%;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居中的省份有10個,所占的比例為33.3%;城鄉社會融合水平較低的省份有15個,所占的比例為50.0%。

(3)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社會融合水平影響因素

從城鄉社會融合的基礎指標權重來看,除“城鄉小學生師比重比”和“城鄉低保支出水平比”外的其余4個基礎指標對城鄉社會融合水平的影響均是正向的。其中,“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比重比”對城鄉社會融合水平的影響最大,其權重為0.732;“城鄉醫療保險覆蓋率比”對城鄉社會融合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大,其權重為0.199;“財政中用于教育支出比重”“城鄉醫療保健支出比重比”對城鄉社會融合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其權重分別為0.052、0.046;“城鄉小學生師比重比”“城鄉低保支出水平比”對城鄉社會融合水平的影響是負向的,且影響程度相對較小,其權重分別為-0.051、-0.018(見圖1-22)。

圖1-22 城鄉社會融合水平6個基礎指標權重

1.3.4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評價

首先,根據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得分,對各省份進行排名;其次,根據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城鄉文化融合的類型判定;最后,根據各基礎指標的權重來分析影響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的因素。

(1)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排名

由表1-14、圖1-23中可以看出,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得分范圍在0.227~6.201,位列前三名的省份分別是福建(6.201)、浙江(2.872)、重慶(2.584),位列后三名的省份分別是黑龍江(0.374)、廣西(0.228)、云南(0.227)。

表1-14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續表

圖1-23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根據各省份的得分分布情況可知:位列前10名的省份分別是福建、浙江、重慶、廣東、寧夏、山東、內蒙古、山西、安徽、新疆,指數得分范圍在6.201~1.545,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大;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陜西、天津、北京、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江蘇、河北,指數得分范圍在1.520~1.131,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小;位列后10名的省份分別是海南、甘肅、青海、四川、貴州、吉林、遼寧、黑龍江、廣西、云南,指數得分范圍在0.956~0.227,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

如圖1-24所示,從各省份的區域分布來看,位列前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福建(1)、浙江(2)、廣東(4)、山東(6)共4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山西(8)、安徽(9)共2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重慶(3)、寧夏(5)、內蒙古(7)、新疆(10)共4個。

圖1-24 四大區域2017年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在前10名、中間10名、后10名的分布

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上海(11)、天津(13)、北京(14)、江蘇(19)、河北(20)共5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湖南(15)、湖北(16)、江西(17)、河南(18)共4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1個——陜西(12)。

位列后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1個——海南(21);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甘肅(22)、青海(23)、四川(24)、貴州(26)、廣西(29)、云南(30)共6個;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吉林(26)、遼寧(27)、黑龍江(28)共3個。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從東部向西部呈現出逐漸降低的態勢。具體來看,東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差異較大,整體水平較高,穿插在前10名、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主要分布在前10名與中間10名之中;中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居中,主要分布在前10名與中間10名之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差異相對較大,穿插在前10名、中間10名與后10名之中,主要分布在前10名和后10名之中;東北地區三個省份的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整體較低,全部分布在后10名之中,這與中國文化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是一致的。以人均文化事業費為例,截至2017年年底,東部地區各省份的人均文化事業費整體水平較高且差異最大,各省份的人均文化事業費范圍在62.11(福建)~181.48元(上海);西部地區各省份的人均文化事業費整體水平較高且差異較小,各省份的人均文化事業費范圍在39.91(廣西)~147.8元(青海);東北三省的人均文化事業費居中且差異最小,吉林、遼寧、黑龍江的人均文化事業費分別為65.51元、48.62元、47.71元;中部地區各省份的人均文化事業費整體水平最低且差異較小,各省份的人均文化事業費范圍在26.31(河南)~60.1元(山西),這體現了中國城鄉文化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

(2)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類型判定

在對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得分進行排名、分析其結果和區域分布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根據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的類型判定,將2017年中國30個省份的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大致劃分為三大陣營(見表1-15)。

表1-15 2017年全國30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按指數分組

第一陣營為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大于2.158的省份,共有5個,分別是福建、浙江、重慶、廣東、寧夏。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5個省份中有3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2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福建(6.201)和得分最低的寧夏(2.266)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大,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不平穩。該陣營的各省市均出臺了城鄉文化相關政策并取得一定的成績。例如,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8月12日印發《福建省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7年2月22日發布《關于印發寧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三五”建設規劃的通知》。截至2017年年底,福建省全省文化系統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70個,公共圖書館90個,文化館97個,博物館98個,非國有博物館23個;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公共圖書館26個,文化館26個,檔案館28個,博物館75個,可以看出該陣營的各省份城鄉文化發展差異比較大。

第二陣營為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2.158并且大于1.319的省份,共有9個,分別是山東、內蒙古、山西、安徽、新疆、上海、陜西、天津、北京。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9個省份中有4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2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3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山東(2.158)和得分最低的北京(1.344)之間的差距最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該陣營的各省市為促進城鄉文化發展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例如,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15年7月28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意見》;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聯合天津市財政局于2016年5月11日印發《關于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的通知》。截至2017年年底天津市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4個,文化館19個,博物館65個,公共圖書館32個,街鄉鎮綜合文化站239個;全年攝制電影故事片18部;全年出版圖書7476萬冊,期刊2997萬冊,報紙3.92億份。

第三陣營為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1.319的省份,共有16個,分別是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江蘇、河北、海南、甘肅、青海、四川、貴州、吉林、遼寧、黑龍江、廣西、云南。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16個省份中有3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4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6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3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湖南(1.319)和指數得分最低的云南(0.227)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該陣營的各省市針對城鄉文化發展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例如,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11月15日印發《湖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11月15日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工作的實施意見》。但是仍有16個省份的城鄉文化融合水平較低,這說明我國城鄉文化融合整體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

根據指數得分類型的結果可得,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指數的分布呈現出“金字塔”形,城鄉文化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最少,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居中的省份次多,大多數省份的城鄉文化融合水平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來看,城鄉文化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有5個,所占的比例為16.7%;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居中的省份有9個,所占的比例為30.0%;而城鄉文化融合水平較低的省份有16個,所占的比例為53.3%。

(3)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文化融合水平影響因素

從城鄉文化融合的基礎指標權重來看,除“城鄉文化機構人均支出比”外,其余4個基礎指標對城鄉文化融合水平的影響都是正向的。其中,“城鄉人均藝術演出場次比”“城鄉藝術演出觀眾比重比”對城鄉文化融合水平的影響最大,其權重分別為0.750、0.660;“人均文化事業費”對城鄉文化融合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其權重為0.043;“城鄉文化機構組織文藝活動人均次數比”對城鄉文化融合水平的影響最小,其權重為0.006;“城鄉文化機構人均支出比”對城鄉文化融合水平的影響是負向的,且影響程度較小,其權重為-0.002(見圖1-25)。

圖1-25 城鄉文化融合水平5個基礎指標權重

1.3.5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評價

首先,根據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對各省份進行排名;其次,根據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城鄉生態環境融合的類型判定;最后,根據各基礎指標的權重來分析影響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的因素。

(1)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排名

由表1-16、圖1-26可以看出,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范圍在0.122~4.931,位列前3名的省份分別是海南(4.931)、黑龍江(4.379)、廣西(3.467),位列后3名的省份分別是天津(0.352)、寧夏(0.245)、新疆(0.122)。

表1-16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圖1-26 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得分排名

根據各省份的得分分布情況可知:位列前10名的省份分別是海南、黑龍江、廣西、廣東、福建、遼寧、湖南、浙江、山東、河南,指數得分范圍是4.931~1.344,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大;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是江西、山西、湖北、江蘇、北京、河北、安徽、貴州、陜西、青海,指數得分范圍是1.315~0.728,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最小;位列后10名的省份是云南、上海、甘肅、吉林、四川、重慶、內蒙古、天津、寧夏、新疆,指數得分范圍是0.703~0.122,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

如圖1-27所示,從各省份的區域分布來看,位列前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海南(1)、廣東(4)、福建(5)、浙江(8)、山東(9)共5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湖南(7)、河南(10)共2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1個——廣西(3);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黑龍江(2)、遼寧(6)共2個。

圖1-27 四大區域省份2017年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在前10名、中間10名、后10名的分布

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江蘇(14)、北京(15)、河北(16)共3個;來自中部地區的省份有江西(11)、山西(12)、湖北(13)、安徽(17)共4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貴州(18)、陜西(19)、青海(20)共3個。

位列后10名的省份中,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有上海(22)、天津(28)共2個;來自西部地區的省份有云南(21)、甘肅(23)、四川(25)、重慶(26)、內蒙古(27)、寧夏(29)、新疆(30)共7個;來自東北地區的省份有1個——吉林(24)。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從東部向西部呈現出逐漸降低的態勢。具體來看,位列前10名的省份主要來自東部地區,位列中間10名的省份主要來自中部地區,位列后10名的省份主要來自西部地區,東北三省則分布在前10名與后10名之中,這與中國生態環境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是一致的。以森林覆蓋率為例,截至2017年年底,東部地區各省份的森林覆蓋率整體水平最高且差異最大,各省份的森林覆蓋率范圍在9.87%(天津)~65.95%(福建);中部地區各省份的森林覆蓋率整體水平較高且差異較小,各省份的森林覆蓋率范圍在18.03%(山西)~60.01%(江西);西部地區各省份的森林覆蓋率整體水平較低且差異較大,各省份的森林覆蓋率范圍在4.24%(新疆)~56.51%(廣西);東北三省的森林覆蓋率水平居中且差異最小,黑龍江、吉林、遼寧的森林覆蓋率分別為43.16%、40.38%、38.24%,這體現出了中國生態環境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態勢。

(2)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類型判定

在對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進行排名、分析其結果和區域分布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判定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的類型。根據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分布的特點,并結合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將2017年中國30個省份的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大致分為三大陣營(見表1-17)。

表1-17 2017年全國30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按指數分組

第一陣營為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大于1.380的省份,共有7個,分別是海南、黑龍江、廣西、廣東、福建、遼寧、湖南。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7個省份中有4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2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海南(4.931)和得分最低的湖南(1.583)之間的差距最大,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不平穩。該陣營的各省份均出臺了城鄉生態環境相關政策并取得不錯的成績。例如,海南省發改委于2017年3月22日發布關于印發《海南省生態保護和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11月28日發布《湖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截至2017年年底,海南省全年造林綠化面積15.3萬畝,比上年增長1.3%,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65%;年末全省有自然保護區49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70.23萬公頃,新建文明生態村664個,累計達到17934個;湖南省已批準建設自然保護區163個,面積135.6萬公頃,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9.68%。

第二陣營為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1.380并且大于0.803的省份,共有8個,分別是浙江、山東、河南、江西、山西、湖北、江蘇、北京。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8個省份中有4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4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浙江(1.380)和得分最低的北京(0.930)之間的差距最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該陣營的各省份針對城鄉生態環境發展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11月14日印發《關于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12月28日印發關于《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規劃》。截至2017年年底,浙江省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積19.1千公頃,比上年減少27.7%;森林撫育面積105.4千公頃,完成義務植樹6104萬株,新植珍貴樹木2445萬株,重點建設珍貴彩色森林20.4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為61%(含灌木林),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00.5平方千米。

第三陣營為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小于(等于)0.803的省份,共有15個,分別是河北、安徽、貴州、陜西、青海、云南、上海、甘肅、吉林、四川、重慶、內蒙古、天津、寧夏、新疆。從區域分布來看,該陣營內的15個省份有3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10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1個省份來自東北地區。從得分情況來看,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的河北(0.803)和指數得分最低的新疆(0.122)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說明該陣營整體水平較為平穩。該陣營的各省份針對城鄉生態環境發展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例如,2017年4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發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1月29日發布《關于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但是仍有15個省份的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較低,這說明我國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整體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

根據指數得分類型的結果可知,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指數的分布呈現出弱“金字塔”形,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最少,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居中的省份次多,大多數省份的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來看,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較高的省份有7個,所占的比例為23.3%;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居中的省份有8個,所占的比例為26.7%;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較低的省份有15個,所占的比例為50.0%。

(3)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影響因素

從城鄉生態環境融合的基礎指標權重來看,只有“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占GDP比重”對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的影響是負向的,其余5個基礎指標對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的影響都是正向的。其中,“城鄉人均生活消費煤合計比”對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的影響最大,其權重為0.654;“城鄉燃氣普及率比”“森林覆蓋率”對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的影響較大,其權重分別為0.358、0.218;“城鄉衛生廁所普及率比”“城鄉人均綠化覆蓋面積比”對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的影響較小,其權重分別為0.039、0.099;“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占GDP比重”對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的影響為負向的,且影響程度較小,其權重為-0.126(見圖1-28)。

圖1-28 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水平6個基礎指標權重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會議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15.

(2) 白永秀,等.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評價報告(2013)[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13-15.

(3) 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0:201-202.

(4) 李雪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區域對比與城鄉比較——以社會保障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18-25.

(5) 遲福林.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因素[J].東南學術,2009(6):4-9.

(6) 蔡武.城鎮化不能只有物質經濟的現代化[N].中國文化報,2013-03-11.

(7)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會議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40.

(8) 沈清基.城鄉生態環境融合規劃框架探討——基于生態效益的思考[J].城市規劃,2012(12):33-40.

(9) 張兆曙.“大樹進城”中的城鄉關系[J].人文雜志,2010(4):148-154.

(10) 可公度性也可稱為可通度性或可通約性,可公度性是指如果兩個量是可合并計算,那么它們可以被用同一個單位來衡量,不可公度性恰恰相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洛隆县| 庆阳市| 鲜城| 托克托县| 屯昌县| 安图县| 衡山县| 南华县| 龙江县| 红原县| 肃宁县| 武隆县| 通化市| 沅陵县| 嘉禾县| 全州县| 耿马| 苍南县| 玛沁县| 巴塘县| 紫云| 福海县| 青州市| 循化| 松江区| 南安市| 灵石县| 哈巴河县| 利津县| 米泉市| 涿州市| 孙吴县| 永兴县| 舟曲县| 河南省| 武宣县| 乡宁县| 东城区| 高阳县|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