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1 城鄉融合的含義與主要內容

城鄉融合是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保持城鄉發展特色和功能分工的前提下,打破城鄉分割舊格局,建立城鄉互動發展新機制,實現城鄉空間、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在時間上同步增長,在內容上互相滲透,在動力上彼此互動,在過程中融為一體的過程。城鄉融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關鍵是在城鄉共同發展的前提下,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城鄉空間、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都高度融合。我們對城鄉融合的認識和黨中央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1)是高度一致的。我們團隊的研究也表明,中國城鄉間存在空間、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六重二元結構(2)。但在城鄉融合水平評價中,城鄉政治融合存在指標設計與數據可得性的雙重困難,很難有效地進行評價。所以本書將從空間、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5個維度來構建城鄉融合的評價維度。

(1)城鄉空間融合

空間不僅是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場所,也承載著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流動。隨著城鄉關系的發展,城市與農村在空間布局、結構形態上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經驗表明,當城市化率低于30%時,城市文明普及率與城市化率是同步的,此時占主導地位的聚集效應使得大量生產要素從農村流向城市;當城市化率達到30%時,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并向農村滲透和傳播,仍占主導地位的聚集效應使得生產要素從農村流向城市;當城市化率達到50%時,城鄉文明普及率呈現出加速增長的趨勢,涓流效應開始顯現,生產要素開始雙向流動;城市化率達到70%時,占據主導地位的涓流效應使得生產要素加速回流到農村,城鄉差別明顯縮小,城鄉融合步伐加快;當城市化率在70%以上時,城鄉基本實現融合(3)

城鄉空間融合是指城市與農村在人口分布、交通往來、信息交互等方面的一種狀態,是實現城鄉融合的空間基礎。城鄉空間融合要求對城鄉的空間結構進行科學規劃與布局,使城鄉之間由點到點的線狀結構轉化為面到面的網狀結構。因此,要推進城鄉空間融合,就要將城市和鄉村兩種典型的空間組織形式有效結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鎮化戰略與小城鎮建設,使人口在城鄉之間合理布局;要在城鄉之間建立通達、快捷的交通通信網絡,使城鄉往來更加便捷、信息傳遞更加迅速;要增加城鄉商業網點數量和優化商業網點布局,健全城鄉商貿流通體系,使城鄉產品流通更加高效、快捷。

(2)城鄉經濟融合

城鄉經濟融合是在城鄉融合學術研究中最被關注的內容。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經濟學家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城鄉經濟融合理論,如以拉尼斯—費景漢二元經濟理論和羅森斯坦—羅丹“大推進”理論為代表的城鄉協調發展理論、以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為代表的城鄉融合發展理論等。

城鄉空間融合承載著生產要素的流動,城鄉經濟融合則直接代表著生產要素的流動。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與分配,其實質是城鄉市場經濟融合,而中國的城鄉經濟差距實際上是源于城鎮與農村市場化進程的差異。市場經濟是要素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農村較低的市場化程度和較分散的生產要素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與社會進步不足,導致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因此,要推進城鄉經濟融合進程,就要在城鄉尤其是農村大力發展現代市場經濟,促進現代農業和富農產業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社會進步。

城鄉經濟融合是指城市和農村在平等的經濟政策下,通過資源與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在互補性基礎上實現資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實現城鄉經濟持續協調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城鄉經濟融合是城鄉融合的物質基礎。在加快城市化與非農化進程中,應重點促進城鄉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的發展,提高農副產品及農村其他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國家應加大力度促進農村自身的發展,利用其比較優勢來縮小城鄉差距;職能部門應通過自由合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使城市要素、產業與職能向農村有序擴散,在不同產業間有序流動和優化組合,促進產業在城鄉間布局不斷優化,以達到資源配置的高效率,促使城鄉經濟協同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形成區域整體的市場競爭優勢,實現城鄉居民的共同富裕。

(3)城鄉社會融合

城鄉社會融合是指城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城鄉居民在住房、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差別,使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達到城鄉共享。城鄉社會融合是城鄉融合的表現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趕超戰略下實施的以戶籍制度等為代表的城市偏向制度造成了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以及城鄉居民在國民待遇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享有不均等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城鄉社會不均衡發展,拉大了城鄉差距,成為阻礙城鄉融合進程的最重要因素。李雪萍(2008)(4)以社會保障為例,選取社會保障中的財政支出、社會保險、低保、救濟服務等指標,考察了城鄉之間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現狀與問題,研究表明,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城鄉差距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突出的問題是機會不均等。遲福林(2009)(5)的研究表明,若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因素考慮在內,城鄉實際收入之比為5∶1~6∶l,公共服務在城鄉實際收入差距中的影響高達30%~40%。可以認為,城鄉社會融合的關鍵在于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因此,要實現城鄉社會融合,縮小城鄉之間在社會體系、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就需要對過去趕超戰略下形成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住房制度等一系列城市偏向制度進行改革,在制度層面上保障城鄉社會發展的融合,形成城鄉平等的社會體系和社會環境。

(4)城鄉文化融合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表現為精神信仰與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等。在當今時代,城鄉文化一方面在精神內涵和呈現方式上存在差異——城市文化是工業化、現代化社會的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農村文化則是一種“自在自為”的小傳統文化,農村的風俗節日、家族文化及人際交往等習俗文化明顯不同于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上也存在不均——城市集聚了絕大多數的文藝人才、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蔡武(2013)認為,城鎮化一方面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和第一產業人口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城鄉結構變化;另一方面表現為城市文明的擴展和城鄉文化的融合(6)。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深刻闡述了加快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融合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城鄉文化融合是在承認城鄉文化異質性和互補性的基礎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城鄉文化統一起來,增強文化的包容性和厚重性,實現城鄉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是通過公共文化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公共文化差距的過程。城鄉文化融合是城鄉融合的文化基礎。要推進城鄉文化融合,就要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市場管理,以城市文化輻射帶動農村文化,將農民文化藝術引入城市,促進城鄉文化交流與融合;就要因地制宜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推動農村民俗文化產業、農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就要統籌城鄉文化政策支撐和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城鄉之間的合理配置。

(5)城鄉生態環境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生態環境遭受重創,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依賴的“資源紅利”發生退減,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日益尖銳。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7)。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就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就是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城鄉融合,必然要求城鄉生態環境融合。但考察現實,中國城鄉生態環境卻呈現出復雜的二元結構特征:大部分城市空氣污染嚴重、自然環境劣于農村,但是環境治理水平高于農村;大部分農村自然環境都明顯好于城市,但是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尚處于起步階段,環境治理水平弱于城市。學術研究也表明中國城鄉生態環境存在二元性特征,沈清基(2012)從城鄉生態效益指標體系、城鄉生態效益總體狀態及類型評價、城鄉生態效益關聯性、城鄉生態效益協調性、城鄉生態效益的共生性等方面闡述了城鄉生態效益的內容與分析框架,結果顯示中國城鄉生態環境存在明顯的二元化傾向,即城鄉在生態環境的結構、功能、質量等方面存在差異(8)

針對城鄉二元生態環境的特征及表現,我們認為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是指通過將城市與農村生態環境統一納入系統中,進行協同、全面治理,改變城鄉生態環境現狀,努力形成城鄉生態環境高度融合互補、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城鄉生態格局,讓城市與農村、人類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

城鄉生態環境融合是城鄉融合的重要保障。城鄉融合不僅要求城鄉在空間對比上差距逐漸縮小,而且要求合理調整其輸入、輸出關系,完善物質、能量循環途徑,嚴格控制污染源,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使城市生態鄉村化、鄉村環境城市化。在實現城鄉生態環境融合過程中,既要建立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打造綠色產業;又要杜絕以犧牲農村的生態環境來建設城市的生態環境(如大樹進城運動(9)),從而最終實現城鄉生態環境融合,為城鄉融合的整體實現提供生態環境保障。

1.1.2 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由于城鄉融合包含著屬性各異的眾多因素,為構建一套科學且能全面兼顧各類因素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客觀、準確地刻畫城鄉融合的程度,我們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全面原則。城鄉融合涵蓋城鄉空間、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5個維度,每個維度又涉及多個層次,指標體系也應從上述維度選擇反映城鄉融合的指標,以滿足評價的全面性。

第二,科學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能夠明確地反映目標與指標間的支配關系,指標體系的設置應有一定的科學性,避免指標體系過大、指標層次過多、指標過細。

第三,可比原則。評價指標體系中選用的指標要有穩定的數據來源,同時所選指標的口徑(年份、單位、含義等)對每個區域的城鄉必須一致。在進行城鄉比較時,盡量選取城鄉之間具有可比性的指標。

第四,區域均等原則。城鄉融合是一個區域性、整體性概念,是建立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的。在對其進行評價時,不僅應包括對比性指標,而且應包括一些宏觀指標,如城鎮化水平、人均GDP水平等指標,以體現該區域總體發展狀況。

第五,典型代表原則。評價學是一門大概率統計事件,只能反映評價對象的主要特征,因此,選取的指標必須能夠反映評價對象的主要特征與主要方面,應該具有典型代表性。

第六,可操作性原則。所選指標的含義必須明確、易于理解,選用的指標要有可靠的數據來源,確保數據的質量,對于無穩定數據來源或無法計算的指標,暫不列入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便于實際部門實施及具體操作。

(2)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法

對基礎指標的選取主要采用三種方法:第一種——理論分析法,是指通過明確界定城鄉融合的內涵與外延,來選擇那些能夠反映城鄉融合內涵的指標,確定城鄉融合的分維度選項時,應遵循“基礎性、廣泛性、可行性”三個標準來界定城鄉融合的內容。基礎性是指那些對城鄉融合有根本影響的指標;廣泛性是指應將那些對每一個省份都有影響的城鄉融合指標納入指標體系;可行性是指選取的指標的相關數據應能夠獲取,而且這些數據應是社會和學術界都能夠認可的數據。第二種——頻度分析法,是指通過對已有研究中涉及的有關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進行頻度統計,從中選擇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第三種——專家咨詢法,是指首先初步提出評價指標,然后通過征詢專家意見,從而對指標進行調整完善。

本書綜合使用理論分析法、頻度統計法、專家咨詢法來構建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首先,在二級指標構建中,采用理論分析法對城鄉融合的理論內涵與外延進行明確界定,確定城鄉融合水平評價的5個維度:城鄉空間融合、城鄉經濟融合、城鄉社會融合、城鄉文化融合、城鄉生態環境融合。其次,通過對學術界已有相關文獻的梳理,繼續使用理論分析法來確定能反映城鄉融合每一具體維度主要特征的分項指標內容。如根據理論分析法,確定城鄉空間融合應從城鄉空間聚集、城鄉往來和城鄉信息交互3個方面來考察。再次,在基礎指標(三級指標)的選擇中,主要依據頻度統計法重點選取已有研究中使用頻度較高的指標;如能夠反映城鄉往來的“城鄉交通網密度”“城鄉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比”,能夠綜合反映城鄉信息往來的“城鄉每百戶計算機擁有量比”“城鄉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比”等。最后,結合各個指標數據的獲得性,通過咨詢專家意見進行合理的調整與完善,最終形成如表1-1所示的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表1-1 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續表

續表

在明確城鄉融合的含義與主要內容、構建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本書仍然運用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來作為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的評價方法。具體模型、評價步驟以及技術處理都同《中國城鄉發展報告2017——水平評價與精準扶貧》中一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托克逊县| 竹溪县| 合山市| 汾阳市| 微博| 唐山市| 连南| 韩城市| 广州市| 星子县| 甘德县| 遂溪县| 平江县| 化州市| 永寿县| 苏尼特左旗| 手机| 于都县| 康马县| 新竹县| 塔河县| 新乐市| 利津县| 平乐县| 象州县| 云梦县| 柳州市| 光山县| 日喀则市| 泽普县| 玛纳斯县| 滦平县| 宝应县| 界首市| 西丰县| 敦化市| 新丰县| 大荔县| 固原市|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