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內蒙古經濟發展70年研究
- 何雄浪等
- 980字
- 2021-09-17 21:10:45
第2章 內蒙古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發展分析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重點,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是經濟良性發展的內在體現。西方早期研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威廉?配第認為,產業結構的不同是導致不同國家國民收入不同的根本原因,經濟學家克拉克的進一步研究證明,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就業人口會逐步由第一產業通過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這一結論稱為“配第—克拉克定律”。之后,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根據不同產業產值和就業的不同對部門份額總趨勢進行了跨國性的比較,他開創性地發現并在《各國經濟增長》一書中提出了“世界性進程”的現代經濟增長特征,他認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資源的配置從而影響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反過來,經濟增長會通過人們的收入和需求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羅斯托認為,解釋現代的經濟增長只能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出發。錢納里在《發展型式:1950—1970》一書中論述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關系,把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進程理解為經濟結構全面轉變的一個組成部分。
產業結構必須與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打破原有的均衡,導致產業結構發生相應的改變。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它將促使經濟向更高的水平發展;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將影響甚至阻礙經濟的增長。成功的經濟發展都是在一次次產業結構的合理變動后所取得的。產業結構的合理及時變動,可以促進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
世界各國對產業的劃分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均劃分為三大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第二產業主要指加工制造產業,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包含工業、建筑業等。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信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實現了經濟上的跨越式發展,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2018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728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3.8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807.3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8728.1億元,增長6.0%;三產業比例為10.1:39.4:50.5。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7%、37.2%和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