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內蒙古經濟發展70年研究
- 何雄浪等
- 2527字
- 2021-09-17 21:10:45
1.4 促進內蒙古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
內蒙古地處中國北疆,平均海拔約1000多米,是連接中、蒙、俄的節點省區和黃金地段;絲綢之路源于中國,是一條連接亞洲、非洲、歐洲商業貿易路線;“一帶一路”是一條貫穿中亞、東南亞、西亞和歐洲部分地區經濟帶,東臨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具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產業轉型等作用,而內蒙古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省區。內蒙古要實現全面小康,不僅要靠國家支持,更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其中,增強發展的驅動力,不斷改善民生。
第一,發展綠色農業,促進第一產業轉型升級。內蒙古自治區要發展綠色畜牧業、農業;調整種植業結構,培育優良品種,提供高質量農畜產品;著重促進農業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通過金融投資和相關政策制定來提升第一產業的水平。發揮龍頭企業的農業、畜牧業、乳業的品牌作用,帶動相關產業鏈上游服務業發展和下游裝備制造業發展;以基地建設來加強農產品的加工制造輸出,從草原文化角度加強企業品牌宣傳力度,將綠色農業打造成第一優勢產業。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畜產品改變補貼方式和環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增加農業科技攻關經費。除了對農牧民實施普惠政策外,以建立產業化基金的方式整合補貼資金,采用股權投資的方式,鼓勵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在土地流轉后,農牧民既有租金收益,同時轉變為產業工人,享受相關的待遇,保障農牧民合法利益,通過第二產業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二,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區域內“銹帶復興”。根據內蒙古現階段工業產業的特征,一方面,要建立煤、電、用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整合傳統的能源、冶金、化工、化學等優勢產業,提高能源的轉化率和使用率,降低工業成本,提高產業效益。區域內能源產業占比大,產能過剩嚴重,要加快推進對四條特高壓輸電工程的建設,早日實現產能和效益的最大化;要加快大規模風能、太陽能接入電網的規劃研究和優先發展清潔能源;本地區率先積極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落實新能源基地消納市場和配套電網工程,確保新能源的使用效率達到最大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來擴大傳統特色產業的優勢,支持赤峰農機制造園區、霍林郭勒汽車零部件園區、阿拉善巴彥浩特飛艇制造園、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陽能電池組件園、烏蘭察布電子信息設備制造園區的發展,使之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產業的聚集區和吸引外商投資的主平臺。積極探索建立大型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合作機制,擴大產業的產值、規模,逐步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特色園區。制定相關管理措施來提高質量和增加效率;在企業的生產流程中廣泛應用高新信息技術,在產品的設計開發以及生產環節中應用高新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性和創造性優勢以提高設計研發能力和降低生產成本來加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營造公平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財稅優惠政策激勵企業持續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技術升級,研發出綠色、節能、高效的高科技產品,提升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切實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完善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堅決淘汰掉一些低效落后產能,基于地方的資源特色和工業基礎,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借助當前“互聯網+”等技術革新和中央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電子、生物醫藥、金融、旅游等高科技產業和新型服務業,逐步轉變以往產業單一的狀況,開創出多元化產業發展布局,從而提升經濟活力。最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內蒙古有了更為便利的對外開放條件。一方面,內蒙古要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同時,這也是提升我國產業鏈地位的大好時機。以前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占很大比重,由于經濟發展差距,我們一直處在產業鏈的低端位置,而“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將使我們與沿線國家開展更為密切的經濟貿易互動,這為內蒙古提升產業鏈位次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內蒙古要與沿線國家深入開展產業合作,推動各國產業發展規劃相互兼容、相互促進,抓好大項目建設,為內蒙古自治區去產能、調結構,實現“銹帶復興”提供天然的良機。
第三,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內蒙古自治區生產性服務業處于較為明顯的劣勢地位,生活性服務業整體發展較為穩定,總的來說,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貢獻率有限。要通過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質量競爭能力。完善相關配套性產業,提升整體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創新能力,重視基礎投入。在金融服務業方面,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建設,逐步鞏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的金融融資,開發期貨交易,規避市場風險,保證外部環境的穩定。第三產業需要滿足人民群眾不同的服務需求。旅游業是區域內的特色服務產業,要提高外資投資力度,融合當地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積極深入挖掘開發旅游資源,開展跨境旅游。通過具有區域民族特色旅游資源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培育一批滿足人民群眾不同需求的生活性服務業。
第四,積極構建動態優勢,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一是要以創新為指導構建產業關聯,及時了解國際經濟和產業變化,正確把握產業的發展趨勢,基于傳統比較優勢,構建新舊產業關聯,讓新理念和新技術帶動傳統優勢形成新的增長點,并且形成新的產業鏈競爭優勢。二是要協作發展現代化第三產業體系,在構建產業關聯優勢中發揮現代第三產業的協調功能。通過協調效應,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質量不斷改善,最終逐步提升出口能力。加工貿易的優勢構建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要以綠色發展為指導,將粗放加工貿易轉化為高效節能的貿易方式;另一方面,要堅持特色的思維,在特色優勢產業鏈的基礎上,將低端的貿易加工延伸至中高端,提高其附加值。在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加工貿易產業引入新技術以及新的生產工藝,提升傳統優勢能源產業,對第一產業進行精細加工,從而提升對外貿易的整體競爭能力。
(1)本書中的數據如不作說明,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內蒙古統計年鑒》《新中國六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或據該年鑒統計整理而得,因此,書中其他地方不再注明數據出處。
- 貴州營商環境百企調查(2019)
- 加強區域合作,打造西部核心增長極:第七屆成都經濟區建設與發展研討會獲獎論文集
- 新常態下廣州經濟增長動力趨勢分析
- 以信息技術推進西部民族地區農牧區發展研究
- 珠三角區域發展報告(2012)
- 北京農墾大事記(1949-2015)
- 知識溢出、城市集聚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 中國西部大開發發展報告(2014)
- 中國的國民收入分配與擴大內需:基于財稅政策視角的探究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素市場一體化研究
- 區域資源環境演變與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以河南省為例
- 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
- 中國脫貧攻堅調研報告.定西篇
- 雄安新區發展研究報告.第三卷
- 經濟增長、環境污染與能源礦產開發的實證研究(谷臻小簡·AI導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