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內蒙古產業結構演變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初期,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主要以小農經濟、畜牧經濟為主,經過不斷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已形成了較為發達、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結構則由成立之初的“一二三”比例構成演變為現在的“三二一”的比例構成。

2.1.1 改革開放前產業結構演變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即1947年至1978年,主要分為經濟恢復時期、“一五”時期、“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這段時間,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總體呈增長趨勢但波動明顯。

——經濟恢復時期。經濟恢復時期即1947年至1951年,這一時期自治區已經建立,社會秩序得到良好維護,國民經濟恢復較快。在這4年時間內,糧食產量增長64.1%,牲畜總數量增長66.7%,工業產值較1947年增長了200%。在此期間,第三產業同樣得到了迅速恢復,但產業結構仍然為“一二三”的比例構成。

——“一五”時期。在此期間,內蒙古自治區重點發展農牧業生產,糧食產量年平均增長達49.3%,牲畜頭數年平均增長達23.2%。同時,響應國家政策因地制宜發展本地工業,建成了包鋼,內蒙古第一、第二機械制造廠,包頭第一、第二熱電廠等大型企業,工業產值較1952年增長290%,全區工人總數增至14萬人,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在此期間,交通運輸、郵電、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等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迅速,雖然該時期第二產業得到顯著的發展,但仍為前期的產業結構。

——“一五”時期以后,中國進入“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直到1965年才結束。在此期間,市場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結構比例嚴重失衡,1961—1962年針對經濟秩序紊亂現象進行了相應調整,這一時期內產業結構仍未發生改變,但是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已經接近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第二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接近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第三產業占比較小。

——“文化大革命”時期。在此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產業結構劇烈波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的位序變化明顯,自1972年起,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已經改變為“二三一”,第二產業已經成為主導產業,第二產業主要是以能源加工為主的重工業,產業布局層面形成了以自然資源密集型的重工業為主,以第一、第三產業為輔的經濟發展格局并形成路徑依賴,對后期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的轉型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1.2 改革開放后產業結構演變

改革開放后是指1978年以后,主要分為改革開放初期和“六五”“七五”時期、“八五”和“九五”時期、“十五”時期、“十一五”時期至今。這一時期,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GDP總量和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治區工作重心轉移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地區的經濟迎來重要轉折點,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地區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第一產業完成了由自然經濟向現代化經濟的過渡,以能源、原材料、紡織、畜產品加工、食品工業為主的工業的主體地位持續鞏固,機械加工、化學、森林工業的比重持續增長,包含旅游業、房地產業等新興行業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樣迅速。在此期間,“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得到加強。

——改革開放初期和“六五”“七五”時期。第一產業發展較快,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在1982年時達到35.7%,比1978年時第一產業的增加值上升3%。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國內外商業貿易等發展水平顯著提升,1989年第三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達35.8%,較1978年上升13.9%。

——“八五”和“九五”時期,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迅速發展,隨著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及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完善,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高于輕工業,呈現出重工業化的特征,產業結構為“二三一”的比例構成。

——“十五”時期,是自治區積極向小康社會邁進的時期。這一階段,自治區產業結構繼續呈現出“二三一”的比例構成,但各產業內部的比例已經發生改變,尤其是第二產業內部,與自然資源密切相關的重工業在第二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明顯上升。與2000年相比,2005年第一產業從22.79%下降到15.10%,下降了7.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上升,從37.85%上升到45.41%,增加了7.5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重略有上升。

——“十一五”至今。2006年至2018年,地區經濟經歷快速發展,人均收入快速增長。2006年全區GDP為4944.25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分別為12.84%、48.03%、39.12%,至2018年末全區生產總值17289.2億元,三次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10.1%、39.4%、50.5%,第三產業已經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結構變為“三二一”的比例構成。第三產業主要以傳統的服務業為主,第二產業仍然是以自然資源密集型的重工業為主,第一產業主要以傳統的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至今,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從成立之初的“一二三”逐步發展為以工業為主體的“二三一”的比例構成,最后演變為以服務業為支柱產業的“三二一”產業結構,在此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GDP由1952年的12.16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7289.2億元,增長近1420倍,人均收入增長近394倍。隨著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問題逐漸凸顯,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部分是來自于能源及原材料工業的快速增長,是以傳統的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發展經濟,三次產業結構尚不夠優化、居民生活水平存在提高的空間、地區產業互補性差,產業結構相同現象突出、傳統資源型產業占主導、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壯大等問題制約著內蒙古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合理的產業結構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釋放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

2.1.3 內蒙古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產業結構的演變

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體特定的產業結構由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形成,而經濟體特定的產業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該經濟體的增長路徑。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動,實質上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客觀過程。

從經濟發展歷史的角度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演變具有兩個維度,分別為產業結構合理化及產業結構高級化。

(1)產業結構合理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指的是產業間的聚合質量,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可以反映產業之間的協調程度;第二,可以反映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即要素投入結構和產出結構耦合程度。在分析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有關文獻中,泰爾指數可以有效地衡量產業間的聚合質量,可以有效衡量產業結構合理性,并且考慮了產業的相對重要性避免了絕對值的計算,同時還保留了結構偏離度的理論基礎和經濟含義,因此,泰爾指數是一個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理想度量。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Y表示地區生產總值即GDP,L表示地區總就業人數,i表示第i產業(i可取一、二、三),n表示總的產業數量,按照前面的定義,產業總數為3個。根據古典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經濟體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最終將處于均衡狀態,穩態時各產業部門生產效率相同。在上述公式中,表示生產效率,表示產出結構,表示就業結構,當經濟體處于穩定狀態時,各產業部門的生產效率和經濟體總的生產效率相同,即=。若經濟體處于穩定狀態,則有TL=0;若泰爾指數不為0,表明產業結構偏離了穩定狀態,產業結構不合理。

(2)產業結構高級化

作為經濟體轉型升級的標志之一,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一種度量,一般情況下,產業結構高級化采用第二、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度量。該度量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反映產業結構的升級變化,但是這種度量方式不能反映信息技術革命以后各主要工業化國家“經濟服務化”的總體趨勢。信息化推動下的地區經濟結構服務化是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的重要標志,經濟服務化的重要特征是第三產業產值的增長率要快于第二產業產值的增長率,因此,本章采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記為TS)作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指標。該指標可以清晰地反映產業結構中的服務化趨勢。如果TS值持續上升,就意味著經濟體處于“經濟服務化”狀態中,產業結構正在升級。TS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Y3表示第三產業產值,Y2表示第二產業產值。

(3)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視角下產業結構演變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1952年至2016年的統計數據,分別做出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演變圖、GDP變化圖、生產效率圖,如圖2-1至圖2-3所示:

圖2-1 1952—2016內蒙古產業結構演變

內蒙古自治區GDP變化趨勢如圖2-2所示:

圖2-2 1952—2016年內蒙古GDP增長趨勢

內蒙古自治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生產效率趨勢如圖2-3所示:

圖2-3 1952—2016年內蒙古生產效率變化趨勢

其中,表示總體生產率,表示第一產業生產效率,表示第二產業生產效率,表示第三產業生產效率。

如圖2-1所示,TL值總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52年至1980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為改革開放前時期,這一時期TL值不斷上升由1951年的0.10上升至1980年的0.34,表明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性不足,耦合性較差。由圖2-3可知在此期間總的生產效率和各產業的生產效率較為低下,總生產效率僅增加0.10,生產效率低下導致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同時,TS值呈下降趨勢,說明產業結構未出現高級化。在此期間,第二產業發展較快,產值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與這一時期內蒙古地區發展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的情況相吻合,由圖2-2可知,1952年至1980年GDP變化不明顯,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GDP為68.40億元,較1952年僅增加56.24億元。

1981年至1990年為第二階段,在此期間,TL值不斷降低,由1981年的0.21降低至1990年的0.08,表明各產業之間的協調性逐步增強,產業結構朝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反映在GDP方面為,1981年至1990年10年間GDP增長241.4億元,而內蒙古自治區自成立到1980年近30年的時間里GDP僅增長約70億元,GDP的快速增長得益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1952年至1980年總生產效率變化為0.10,而1981年至1990年總生產效率變化為0.34,說明這一時期的資料利用效率高于前期,這一時期TS值不斷上升,由1981年的0.58上升至1990年的1.02,說明這一時期內蒙古地區產業結構呈現出高級化的趨勢。內蒙古地區的經濟在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雙重作用下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1991年至201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時期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呈現指數型增長現象,2011年GDP為14359.88億元較1991年的359.66億元增加13999.34億元,增長38.92倍,并在2010年突破萬億大關。在這一時期內,TL呈現出緩慢增加的趨勢,由1991年的0.11增長到2011年的0.48,說明此期間各產業間的聚合質量正在下降且下降速度較為緩慢。在此期間總生產效率及各產業的生產效率都明顯提高,但第二產業的生產效率呈指數形式的增長,其產值所占比重在2011年達到55.97%,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內蒙古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一時期,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TS值呈下降的趨勢,意味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沒有及時跟上,不能有效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經濟潤滑劑的作用效果不明顯,造成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聚合質量降低,導致TL值的不斷上升,產業間的協調性減弱,制約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乏力。

2012年至2016年為第四階段。該階段TL值呈下降趨勢,表明經過前期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間的聚合質量正在逐步提升。TS值處于上升區間,第三產業相對于第二產業發展較為迅速,表明產業結構處于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經濟朝著產業高級化的方向發展,但依然未改變第一、第三產業生產效率低于第二產業生產效率的狀況,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各產業的生產效率,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德庆县| 安西县| 略阳县| 灌云县| 密云县| 高台县| 花垣县| 化德县| 晋宁县| 正镶白旗| 施甸县| 衡阳县| 车致| 景德镇市| 崇明县| 图木舒克市| 邹城市| 敦煌市| 祁阳县| 麻江县| 隆林| 海盐县| 北碚区| 兴海县| 津南区| 乌兰浩特市| 广丰县| 明光市| 郯城县| 亳州市| 乐清市| 木兰县| 五常市| 横峰县| 平谷区| 黔西| 靖州| 宁河县| 建宁县|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