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內蒙古經濟發展70年研究
- 何雄浪等
- 1740字
- 2021-09-17 21:10:44
1.2 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
內蒙古自治區處在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的北疆戰略重地,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成為向北對外貿易的橋頭堡。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主要包括:
1.2.1 資源稟賦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優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的推動。
長期以來,內蒙古地區主要以農牧業拉動經濟增長。農牧業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內蒙古自治區耕地面積1.17億畝,達到全國平均數的3倍以上;草場面積13億畝,約占全國1/4;林地面積6.6億畝,森林面積3.73億畝,均居全國第一位。不僅如此,內蒙古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余種,其中10種發現于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云鄂博礦。包頭白云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稀土的已查明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全區煤炭保有資源儲量為4110.65億噸,占全國總量的26.24%,居全國第一位;全區金礦保有資源儲量金688.86噸,銀48817噸;銅、鉛、鋅3種有色金屬保有資源儲量5041.18萬噸。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內蒙古地區的跨國、跨地區貿易得以發展。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華北地區,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陜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良好的地理位置為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此外,4000多千米的邊境線和18個口岸使內蒙古成為“一帶一路”發展中的重要一環,2017年內蒙古地區重要口岸進出口貨物運輸量達到22.7億噸,進出口總額達942.4億元。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內蒙古不論在東西發展還是南北延伸上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2.2 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內蒙古作為成立時間最早的自治區,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發展起本地區具有實力的支柱性產業。長久以來,畜牧業都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基礎產業。在“林牧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指導下,農牧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培育了有自身特色的農牧業以及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肉、絨、奶等大批輕工業產業。農牧業的發展帶動了“皮、毛、乳、糖”等農牧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事農畜產品加工業的許多企業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品牌,許多產品市場的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2005年呼和浩特市正式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國家乳制品協會聯合授予“中國乳都”的稱號。乳業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飼養業、飼料種植業、包裝業、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也在不斷探索適合本地區農畜資源優勢的定位,使畜牧業朝著綠色農業的方向發展。
以能源、礦產資源為依托的重工業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又一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的主導地位不斷突出,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的核心。豐富的資源和配置開發條件使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成為可能。目前,自治區已經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冶金產業集群、機械制造產業集群、能源化工業主導產業群和農畜產品加工業主導產業群五大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化有利于加快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就業等多方面的優勢,帶動了內蒙古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快稀土、煤炭、天然氣、稀有金屬等優勢資源的開發,形成優勢產品帶動優勢企業,優勢企業帶動全區工業發展是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又一優勢。
1.2.3 國家政策支持
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對內蒙古地區各方面的支持政策。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京蒙兩地確立對口幫扶關系。截至2017年12月,北京市實現所轄16個區對內蒙古自治區31個國家級貧困旗縣的結對幫扶全覆蓋。北京與內蒙古之間加強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橫向聯系,北京市從人力、財力、物力和智力等各方面給予內蒙古幫助和支持。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將持續加大對內蒙古自治區的幫扶力度,京、蒙扶貧協作資金從原計劃的9.92億元增加到29.75億元,增加近20億元。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橫跨“三北”的內蒙古被列入“西部省區”行列。緊接著,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內蒙古東部也進入戰略實施區域,使內蒙古自治區實現了生產總值第一的八連冠。此外,內蒙古地區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外商投資優惠政策等都成為內蒙古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新機遇中引資引才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