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新常態下如何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培育新的動力,在當前新舊動能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逐步消失,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傳統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動力已顯疲弱,數量型擴張模式已難以支撐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亟須找到能夠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新的動力源泉。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技術和知識等高端生產要素對促進一國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夠提供重要的驅動力已被世界經濟的發展實踐所證實,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也體現在一國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上。為順應國際科技競爭的大趨勢,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中共十八大從戰略高度出發,明確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打破原來靠引進國外成熟和標準化的“二手技術”,而被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低端的困境,關鍵在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Helpman(1995)、Keller(2001)等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一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來自國內研發投入的增加,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引進外資以及國際貿易等國際技術溢出渠道獲取的國外研發資本同樣能夠顯著提升一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能起到縮短研發周期、節約研發投入的作用,因此創新驅動理應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比較國際技術外溢的主要傳遞渠道后可以發現,中國在較長一段時期內的技術進步,除來自國內的研發投入外,主要依靠進口貿易和引進外資,且大量學者的研究也集中于此。但中國的發展實踐已經表明,無論是通過進口貿易的形式實現對先進技術的復制和模仿,還是希望以“市場換技術”為目的引進外資,都無法獲取發達國家的核心技術,反而會陷入一種“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中,導致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而對外直接投資(OFDI)作為國際技術外溢的重要渠道之一,可以通過主動嵌入發達國家研發和技術密集的高端產業鏈條,獲取技術的逆向外溢效應,從而有效提升母國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特別是在2000年“走出去”國家戰略的正式提出以及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政策紅利的引導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階段的緩慢發展步入穩定發展的快車道。截至2015年底,已有2.0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88個國家(地區)共設立了3.08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資產總額達到4.37萬億美元。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1456.7億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54倍,實現連續13年的增長,超過同期引進外資(FDI)100.7億美元,首次實現直接投資項下資本凈輸出,并超越日本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國家(地區)的第2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資本輸出大國。那么,中國快速發展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否能夠顯著提升母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不同區域的影響是否一致?其對自主創新的作用機制是什么?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有效發揮是否受到各地區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約?通過何種途徑實現對外直接投資來提升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以上一系列問題的深入思考對于為當下中國發展尋找新的動能,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這些問題也成為值得研究和進一步探索的重要問題。

1.1.2 研究意義

1.1.2.1 理論意義

隨著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其在投資動機、投資區位以及投資模式等方面表現出的獨特性對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提出了諸多挑戰。以Hymer(1960)提出的壟斷優勢理論為代表的西方主流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相較于國內投資而言會產生額外的附加成本,為了克服這些附加成本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跨國公司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必須在技術、管理或內部組織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壟斷優勢,從而抵消額外成本所帶來的競爭劣勢。隨后在Hymer壟斷優勢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內部化理論、區位理論以及折中理論也都是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為研究對象,這些理論對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流向以及進入模式等問題做出了較為完美的理論解釋。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日益加速的后發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諸如:為什么不具有壟斷優勢的企業也會大規模地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其動機何在?其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對母國會產生哪些影響?傳統理論無法對這些問題給出合理的解釋和回答。因此,深入探究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投資的動因、機制與影響,對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另外,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引進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國際技術外溢的兩種渠道,在提升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開放初期受制于國內建設資金的匱乏以及外匯儲備的短缺,“引進來”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唯一焦點;學者們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引進外資對國內的經濟增長、就業、產業結構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產生的影響,而對于近年來逐漸躍居主導地位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給母國帶來的各種效應,尤其是對國內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研究則略顯不足。僅有的部分研究大都是從實證的角度選取部分變量進行檢驗,存在缺乏理論基礎、數據來源不一致以及實證結論不夠統一等問題。因此,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發展的實踐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對其做出合理解釋。本書在對相關核心概念進行準確界定的前提下,綜合運用技術溢出理論、國際投資理論以及自主創新相關理論進行理論鋪墊,在對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和評述的基礎上,以逆向技術溢出為分析視角,探究對外直接投資驅動我國自主創新的機制并進行實證檢驗,力求對該領域的理論研究起到拾遺補闕的作用。

1.1.2.2 實踐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只有具備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擺脫對技術領先國的依賴,從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另外,在當前新舊動能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對于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實現從全球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攀升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當前階段中國亟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而為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動力。然而,我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雖然綜合經濟實力得以顯著增強,但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依然較大,自主創新能力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v觀整個“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僅從50.9%增加到55.1%(數據來自科技部),我國研發經費的投入強度僅從1.9%增加到2.1%(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這和國家設定的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新形勢下有效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增加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問題。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技術進步和創新水平的提升在引領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以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政策文件,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規劃了總體方向和一系列的具體目標。《規劃綱要》指出,自主創新應同時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以及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因此可以看出,在當前開放經濟條件下,有效發揮對外直接投資渠道的國際技術溢出效應進而提升母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于作為世界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的中國而言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作為高端生產要素,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的內生增長發揮重要驅動作用的當今時代,本書以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為研究切入點,研究的主要問題為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采取理論闡述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探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驅動自主創新的機制和實際效應,這對于有效利用國際研發資本溢出,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而帶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升級以及指導企業科學地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休宁县| 西宁市| 米林县| 沐川县| 宜丰县| 图们市| 宣化县| 蒙山县| 呼和浩特市| 南皮县| 岑溪市| 洛隆县| 天气| 石阡县| 多伦县| 内黄县| 康定县| 克拉玛依市| 东安县| 比如县| 富宁县| 赞皇县| 麟游县| 涿州市| 和硕县| 时尚| 托里县| 华池县| 淳化县| 乐都县| 鹤壁市| 固安县| 文山县| 金门县| 农安县| 津南区| 从江县| 白城市| 会东县|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