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是相對于國際信貸投資、國際證券投資等形式而言的一種國際資本流動形式?!岸稹币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和跨國公司的快速興起,對外直接投資得以迅猛發展,逐漸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和國際貿易一起成為世界經濟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不同的組織和研究機構根據其關注的側重點和目的的差異,對其定義也有所不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997年的劃分標準,“FDI是在投資者以外的國家或經濟區域所經營的企業中擁有持續利益的一種投資,投資的目的在于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擁有有效的發言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與被投資國的相關企業建立長期關系,具有長期利益,并對其進行控制的投資形式”。我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指“我國企業、團體等(以下簡稱境內投資者)在國外及港澳臺地區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投資,并以控制國(境)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一經濟體通過投資于另一經濟體而實現其持久利益的目標”。

從不同主體對對外直接投資的界定可以歸納出其具備的幾個要點。①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特點是目的在于控制被投資企業,無論是IMF定義中的擁有有效的發言權還是OECD以及我國定義中的控制其經營管理,都深刻體現了這一屬性,同時也是其區別于國際間接投資的根本所在。②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實現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無論是以現金、實物還是無形資產等形式進行投資活動,不同生產要素跨越國家的界限追求利潤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其本質特征。③對外直接投資相較于國內的投資活動而言風險更大,投資周期更長,由于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涉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面臨著語言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匯率的持續波動以及東道國政局的變動等問題,所以會使其投資風險隨之增加。此外,為了控制和獲取被投資企業的長期收益,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周期相對更長。④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以跨國公司為載體,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與日益興盛是和跨國公司的興起密切相關的。正是因為跨國公司的逐步壯大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開拓市場、尋求資源、追求利潤、獲取先進技術和戰略性資產等,從而在這些不同動機的引導下,才使得對外直接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1.2 逆向技術溢出

技術溢出概念是和外部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種典型的非自愿技術擴散方式。根據學者們的研究,一般認為技術溢出的渠道主要可以通過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對外直接投資以及人口遷移和信息交流等形式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形式的技術溢出是指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促進了東道國的技術進步,但子公司以及跨國公司本身卻無法獲得技術進步的全部收益。可以表現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通過與東道國本土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使得各種物化或非物化的技術從跨國公司子公司溢出到本土企業,抑或是本土企業主動模仿和吸收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新發明、新技術,從而提升自身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的行為。之所以存在技術溢出,主要是因為技術和知識的外部性特征,因為技術發明一旦被提供出來,生產者就很難阻止其他人對其進行模仿和復制,并且模仿和復制的成本極低,所以導致發明者成本無法得到全部補償,從而出現市場失靈和各種“搭便車”行為。

技術溢出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其為東道國企業及時了解并獲取世界先進的技術和知識提供了一條捷徑,對縮小后發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這種技術溢出一般發生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行為中,而逆向技術溢出則伴隨著近年來大量發展中國家企業向發達國家進行投資的行為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發展中國家企業通過綠地投資或跨國并購等形式積極嵌入發達國家的高端產業鏈,通過在地理上更為靠近發達國家的信息、智力要素以及各種先進的研發資源,實現技術從東道國向母國的溢出和擴散,被稱為逆向技術溢出(見圖2.1)。

圖2.1 逆向技術溢出流向

逆向技術溢出是一種主動的技術獲取方式,可以有效規避通過進出口貿易以及引進外資等渠道獲取到被發達國家篩選過的成熟甚至是已經衰退的技術,在技術從東道國傳導到母國之后,通過母公司與其國內同產業以及相關產業企業之間的擴散和外溢,從而更加有利于提升投資母國的技術水平和整體創新能力。

2.1.3 自主創新

創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1912)提出的,其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對“創新”一詞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概括。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是指建立一種全新的生產函數,意即將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組合,并將這種新的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他從以下五個方面介紹了該新組合的內容。①采用一種新產品或其新特征;②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③開辟一個新的市場;④獲取或控制生產新產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應來源;⑤實現一種新的工業組織形式。從熊彼特對創新的界定以及對其內容的解析,可以看出創新和技術發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創新是指將現有的已經存在的技術革新引入經濟組織中去,并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內容形成一種新的生產或經濟能力,因此創新應該歸屬于經濟范疇而不能認為其僅僅屬于技術范疇。自熊彼特提出創新概念以來,后來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創新理論進行了不斷的發展和補充。我國較早對此進行界定的學者傅家驥(1998)認為,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對現有的生產條件和擁有的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通過建立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產體系和經營方法,從而形成新產品的出現、新生產方法的改進、新市場的開辟或者獲得新的原材料、半成品的來源以及建立新的企業組織??梢钥闯龆邔撔赂拍畹慕缍ㄔ诒举|上是一致的,都認為創新是一種融合技術、商業以及組織的綜合活動過程。

自主創新是由中國學者陳勁(1994)首次提出的,陳勁對其進行了系統論述,認為在從技術吸收到技術改進以至自主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存在“干中學”“用中學”以及“研究開發中學”等不同學習模式,一個國家或企業應該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模式有效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并需要明確的是自主創新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創新,曾經很長一段時期內,部分學者認為自主創新僅指通過加強自身的研發投入實現的技術創新,而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或者在對外模仿學習基礎上實現的再創新則不能稱為自主創新。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企業跨越國界的活動日益頻繁,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僅可以憑借加強國內的研發投入實現,更重要的是可以憑借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對外直接投資等形式獲取全世界的技術和研發資源的溢出,從而提升本國的技術水平,Keller(2004)的研究也證明了OECD國家的技術進步的根源不僅包括國內的研發投入,還包括來自國外的研發溢出。因此,可以把通過加強自身研發投入實現的技術創新和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模仿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再創新都稱為自主創新。《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自主創新同時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種形式,并且考慮我國目前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當前階段我國應該在積極推進原始創新的基礎上樹立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的發展思路。

綜合以上不同學者和研究機構對創新與自主創新內涵和外延的界定,本書認為自主創新是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培養自己的可持續創新能力,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并同時兼顧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政府等不同形式的協同創新網絡,具體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種形式。

2.1.4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由Cohen和Levinthal(1986)在分析企業研發的雙重作用時被首次提出的,他們認為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不僅可以解決問題與創造新知識,還可以提升企業對外部溢出技術的學習與模仿能力,從而增強企業對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消化,并進一步地將吸收能力概念歸納為企業認識到外部知識與信息的價值并將其最終應用于商業終端的能力,根據日韓等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經驗,可將技術吸收能力分為獲取、吸納、轉化和利用四個階段。在此基礎上,后續經濟學家將研究重點轉向了FDI對東道國的技術溢出效應,認為東道國企業要想通過FDI技術溢出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關鍵在于自身對外部知識的學習和吸收能力的高低。Kim(1995)將吸收能力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能力的提高;二是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Mowery、Oxley和Silverman(1996)在探討企業戰略聯盟的知識轉移問題的基礎上,認為吸收能力應是一系列隱形技能的組合,吸收能力的提升能夠促進技術轉移以及對引進技術的學習能力。國內學者徐旸慜(2015)將吸收能力概括為管理知識的能力,在區分潛在吸收能力和實際吸收能力的基礎上將其細分為獲取、轉化、消化和開發四個階段。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觀點并結合研究目的,本書將吸收能力的概念歸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擁有的各種要素的協同作用,將由不同路徑獲取的國際技術溢出轉化為自身優勢,從而提升其模仿、學習以及創新能力。吸收能力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①吸收能力可以在個體和組織兩個層面發揮作用。②吸收能力的有效發揮需要以往技術和知識的積累,因此呈現一定的路徑依賴和區域依賴性。③吸收能力是在對通過不同外部渠道獲取的技術進行有效整合的基礎上提升了自身的模仿和創新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新乡市| 宿迁市| 青川县| 金山区| 西宁市| 沙坪坝区| 德清县| 木兰县| 永仁县| 伊春市| 姚安县| 闵行区| 盐津县| 原平市| 卢氏县| 特克斯县| 封丘县| 瑞安市| 阳江市| 纳雍县| 洛南县| 扶绥县| 嵊州市| 孙吴县| 卓资县| 大邑县| 水城县| 玛纳斯县| 永登县| 泸州市| 砀山县| 通道| 汝州市| 定南县| 泗洪县| 图片| 拉萨市| 兴安县| 集贤县|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