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2 新中國70年生產力實踐的演進

縱觀歷史維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呈現出的是中國近百年的國家形態,思想的勃興以及經濟的復蘇剛剛起步,社會經濟一切物質資料正處于百廢待興的境遇。這雖然是政治格局之下的必然,但是我國卻站在了當時發展的前沿,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根本政治走向,似乎以更為透徹的視角與艱難的現狀博弈。而70年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中國縱深一躍成為“世界奇跡”。回望70年的復興之路,中國走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中國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造就了如今經濟社會的興盛與繁榮。而經濟新時代下,中國生產力的實踐條件、階段性特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這一背景下,新中國70年生產力實踐的邏輯與規律也隨著經濟社會的演進而推陳出新。

5.2.1 新中國70年生產力實踐條件的變化

新中國70年生產力實踐條件的改變,主要分為三條線:其一是生產力社會新階段特征的變化;其二是生產力要素稟賦的變化;其三是生產力技術條件的變化。

(1)生產力社會新階段特征的變化

生產力的演進,首先依賴于社會發展階段的一般秩序。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循序漸進的,不能一蹴而就。而生產力的發展是建立于國內經濟的長期調整與修復,研究生產力實踐規律,就需要通過新中國70年發展的長期表現,并結合經濟社會階段性的特征。其一是發展戰略的變化。新中國70年生產力實踐的長期表現,也是在探索和改革之間不斷調整的,從最初的對于農業制度的政策變化,到后來促進工業化的迅速擴張,以及現階段加強服務業高級化以及新興產業的建設,中國前瞻性的戰略功不可沒。在經濟新時代,黨中央領導人則提出推進中國經濟朝向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生產力實踐方向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已由數量積累朝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演進。其二是供需結構的特征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成功地提高了資本投資水平,以資本拉動型帶動經濟增長的效果顯著,而新階段以來,產能過剩嚴重,低質量、低層次的產品已無人問津,由需求側向供給側轉型的生產力結構性特征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其三是環境特征的改變。中國現如今正面臨日益增長的環境約束,工業發展階段,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排放,而未經嚴格處理的有害廢物已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在新階段,生產力的發展要避免環境污染成為普遍共識。

(2)生產力要素稟賦的變化

而生產力的發展,既具有發展的常規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常規性在于總是朝著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方向發展,特殊性在于需要充分適應階段性要素稟賦特征,才能發揮生產力的最大潛能。在中國,數量經濟的積累,離不開勞動和資本的數量投入。而經濟新時代,生產要素稟賦已發生改變。其一是勞動力要素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勞動力投入增速快于人口增速,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充分配置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并逐漸呈現出繁榮景象。而勞動力質量的發展卻相當緩慢,經歷了較為艱難的過程,正如馬克思闡釋的:“比社會的平均勞動較高級、較復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8)而新中國70年以來的實踐證實,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對中國生產潛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新階段,勞動力數量優勢已日趨飽和,提高勞動力質量成為提高生產力的應有之義。其二是自然資源的稟賦變化。中國在數量發展階段,生產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使得生產資源存在大量浪費,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已壓迫了自然資源自身的修復力,使得現階段資源約束壓力很大。因此,生產力發展已從資源要素導向調整到科技創新導向,需要重視提高要素的投入—產出比以及清潔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使用。

(3)生產力技術條件的變化

技術的進步,作為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需要持續地推進,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市場中,技術實力的競爭成為關鍵。與此同時,新興技術具有快速變化的特征,一個新技術的興起,就成為原有技術的變革方向,會挑戰原有技術的路徑和軌跡,實現新的結構重組。生產力技術條件的變革,是新中國70年生產力實踐發生的顛覆性改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力技術條件薄弱。在改革開放的戰略下,引進國外先進機器、模仿性技術進步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生產力解放。而自中國進入經濟新時代,并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人工智能將快速發展和迅速滲透,中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生產力領域,成為深刻改變社會生活、產業模式的變革方向。大數據、網絡化、信息化的普及能夠在各個生產領域乃至產業領域之間互通有無,形成便捷且智能的時間—空間—產業間三維織網,從時間上縮短了空間區位層面的距離,克服了空間實體之間的疏離關系。與此同時,在5G網絡的模式構建下,中國將會打造一批萬物互聯互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并形成具有示范性的5G通信產業園區,以構筑全球科技中心與新興產業生態園區。通過創新生產力的發展,多媒體業務、移動通信產業快速發展,云端信息化、網絡信息化以及移動設備的相互融合正持續改進著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

5.2.2 新中國70年生產力實踐的邏輯與規律

中國正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這一殊榮不過是僅僅70年以來的事情。新中國的復興,追根溯源是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造就的,探索新中國70年的生產力實踐邏輯與規律具有歷史進步性。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9)。這一偉大的判斷,提供了生產力研究的一個有邊界的集合——生產力域,意味著生產力的研究需要根據其時代性,從生產方法和生產資料方面梳理生產力實踐的內部運行邏輯。

(1)強調知識生產力、創新生產力成為核心動力

知識,被合并于生產,成為促進生產發展的重要經濟資源,具有生產力的功能。它可以促進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等活動的效果,具有提升產品使用價值的功能。知識的大規模合并于生產便轉化為了生產力,通過生產活動的實踐經驗積累,如改良生產方法、提高勞動技巧、認識物質功能等,并將其上升為理論知識,形成認識世界、改造自然的理論范式,從而科學高效地指導實踐。因此,知識生產力是推進社會進程的第一要素。而創新生產力是在知識生產力的基礎上,通過對知識原理、范疇的整合應用于實踐的過程,將抽象思維具體化的表現,是對生產工具、生產工藝進行發明的能力。技術進步帶來的科技革命會徹底顛覆社會生產方式與生產結構,所以創新生產力是時代變遷的根本原因。生產實踐中,對于技術提高的需求,會激勵研發機制和創新機制、創新生產力的提高,也會極大地作用于生產過程,增強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發展。因此,知識生產力和創新生產力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其相互作用效果帶動生產力深層次推進。新中國70年的實踐經驗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價值判斷充分說明了知識生產力和創新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地位。推動知識生產力、創新生產力快速發展,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呈現出創新螺旋式演進規律。

(2)強調勞動力質量對生產力質量的促進效果

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10)同時,他還提到“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11)。以及“現存形態的勞動過程,并且只延長它的時間,就絕對不夠了,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12)。這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勞動力的數量的提高便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就需要提高勞動力質量。勞動力是生產活動的始源,是財富積累的主要力量,勞動力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生產力水平。新中國70年的發展進程中,勞動需求已逐漸由簡單勞動向復雜、高級勞動轉化,尤其是自進入經濟新時代,知識型勞動、技術型勞動對生產的貢獻和作用增大,簡單、重復、功能性勞動已逐漸被大機器、大工具取代,勞動也不再需要覆蓋生產線的所有角落,只需要對機器進行操控、監督,便能將工具力和對象力轉化為現實力。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實際工作的社會勞動者通過學習專業化的科學技能,增強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是勞動力需要朝向新興技術、信息技術發展,培養生產新經濟、新科技的創造型勞動者,以通過加強勞動力質量促進生產力質量的發展。

(3)強調綠色生產力成為普遍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體現了社會經濟關系之間的和諧互動關系,是對階層壓力的消解、對資源互惠的認知趨同。自然力是物質生產的必要條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中國在70年的發展與實踐探索中,在資源的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的境遇下,充分認識到了生產力的清潔性、更新性以及可持續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綠色生產力概念。經濟新時代下,綠色生產力的發展就是強調維持生產力的可持續性發展,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具體實現。(13)綠色生產力并不是簡單地倡導保護環境,或者治理污染,一方面,綠色生產力是在社會生產系統各個環節中重視資源的集約、環境的保護以及生態系統的平衡,具體包括生產要素的投入要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為主,生產要素的過程注重資源的循環性、集約性和再利用性,生產終端的廢氣、廢水以及廢物要經過處理符合標準排放。另一方面,綠色生產力是要求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并且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也要朝著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積極推進綠色農業、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的發展,以形成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將綠色生產力嵌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強調綠色生產力成為普遍形態,可以充分協調經濟、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協調,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4)強調生產力要素組合的充分融合

生產力的要素組合,強調的是所有生產力要素被廣泛應用于生產活動之中,從而帶來的財富積累效果。單個生產力要素本身并不是實際生產力,只有所有的生產力要素被組合應用于生產活動中時,才表現出真正的使用價值的形成。但是,不可忽略單個生產力要素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并要充分融合生產力要素組合的共同效果。除了上述的知識生產力、創新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和勞動質量生產力,在新中國的發展實踐中,還可以看到制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起著決定性作用,生產資料和生產者之間的結合與聯系實現了生產力。而制度設置作為一種內生力量,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一切社會關系起著約束、保護以及服務的作用,因此,先進的制度生產力可以促進組合生產力發揮最大的效能。與此同時,分工協作生產力、精神生產力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通過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是集體生產力。(14)而精神生產力會在團隊中激發個人競爭心和振奮精神,使生產積極性更高。因此,強調生產力要素組合的充分融合,能夠通過一種內在聯系把各種不同的生產力要素連接成一個系統性、綜合性、完整性的生產力體系,推動中國新時代生產力的全面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资兴市| 万山特区| 商南县| 澄迈县| 开化县| 棋牌| 浑源县| 汉沽区| 山阳县| 惠安县| 杭锦旗| 宜川县| 惠来县| 淮北市| 南开区| 穆棱市| 五家渠市| 忻城县| 都昌县| 马边| 东兴市| 张掖市| 区。| 正定县| 潮安县| 哈巴河县| 茶陵县| 平凉市| 南涧| 科技| 湖口县| 济南市| 靖西县| 石棉县| 雷波县| 鄯善县| 山丹县| 乃东县| 泰宁县|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