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0: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總結與展望
- 任保平 師博 鈔小靜 郭晗 魏婕等
- 3862字
- 2021-09-17 21:00:04
5.1 新中國70年生產力理論的演進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因此,研究新中國70年生產力理論的發展,一方面需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演進;另一方面要歸納新中國70年生產力理論的創新之處。
5.1.1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演進
(1)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的理論基礎
關于生產力的概念,早在古典政治經濟學時代就被經濟學者們普遍關注,重農學派魁奈將生產力認為是“土地生產力”,亞當?斯密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勞動生產力”的概念,薩伊則創造性地提出“精神生產力”,認為生產是土地、勞動和資本的結合,并進一步將生產力細化為“資本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李斯特則對生產力進行系統化的分析,提出“財富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的觀點,強調生產力在國家層面財富創造的重要性,并將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制度生產力。
馬克思基于對古典經濟學生產力理論的研究與思考,對生產力的概念和理論進行了系統化、規律性的變革,表現在將生產力與社會發展的規律結合起來思考,不是研究增強國家經濟實力,而是思考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是一種具體力、有用力、現實力、綜合力的概念,表現為客觀存在的物質力量。(1)馬克思也強調,生產力離不開人的活動能力,由于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而生產力表現為一種完全不依賴個人并與他們分離的東西,這意味著生產力發生在人與人的交往以及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等聯系中,表現為人們生產物資生活本身的能力,即人類改造自然時從事實踐活動的生產能力。(2)(3)不僅如此,馬克思還指明,“生產力是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即認為生產力決定于人們所處的經濟社會條件,具有歷史性和實踐性,是人們在物質生產中應用能力所形成的特定的、客觀的結構和功能。(4)與此同時,勞動者的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和工藝上的應用、生產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用等因素都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扁平化的經濟學概念,不是僅研究生產力創造財富的數量關系,而是形成了全新的經濟學哲學視角。這種經濟學視閾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并且與社會成員共同活動方式相映射的。
(2)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的繼承與拓展
傳統生產力,主要涉及了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實體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這三大滲透性要素,通過科學技術在生產性要素上的滲透,得以提高勞動生產力。正如馬克思在其生產力理論中,認為通過教育訓練、從事科研等活動,將智力知識運用到生產中,將創造更高的生產力。新中國70年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充分繼承了這一思想源泉,并在繼承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研究是基于社會發展層面的研究,探索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并逐步形成中國化的新思想、新方法。
新中國70年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拓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生產力理論中涉及的動力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力的動力是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物質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二元矛盾;而改革開放以來,強調通過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生產力的動力朝創新動力轉變,并認識到勞動生產力質量對綜合生產力的增強效果;自經濟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中國的階段性矛盾開創性地提出了“保護生產力”的新思想,重視綠色動力效果。其二是發展生產力的主要源泉。在新中國70年的建設中,生產力的發展來源由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工具三大基本要素拓展為諸多要素的組合效果,由舊生產要素的改進和升級以及新生產要素的發明創造共同推進生產力質量的提高,組合生產要素的構成成為新時代中國生產力的主要源泉。其三是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以人為本”為基本宗旨,注重發展生產力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將先進生產力與可持續發展、創新力社會相結合,變革了生產力理論的發展方向。其四是與社會階段相適宜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式。新時代以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準則,指導生產過程的資源配置方式,并以供給側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充分激發生產力質量的新活力。
5.1.2 新中國70年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新中國70年以來,在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拓展中,總結新中國70年的發展對于生產力理論的創新點,主要包括:由傳統生產力要素向組合生產力要素發展、由生產力效率向生產力質量發展,以及由短期生產力向長期生產力發展。
(1)傳統生產力要素向組合生產力要素發展
生產力發生于人的動態運動向物質的靜態性存在轉化的過程中,是一種對象化的作用力。既然是一種力,必然會造成對象的相對運動,這種運動過程也可具象化地表達為勻速力和加速力,由勞動力的數量增加(如勞動時間的延長、勞動者的增加等因素)帶來的勞動量上的增加,體現了價值基本形成的疊加效果,是使用價值以及價值的勻速增加過程,是一種延續性的發展行為。而相對的加速力,則是指引入一個加速度,促進價值的加速增殖,在相同的時間間隔里帶來價值量的加速增殖,是一種變革性的發展行為。加速力是一種矢量化概念,既具有大小,又具有方向性,而方向是以所有的外力組成的合力為導向。而要實現加速力,就必然要跳脫傳統的生產力要素的約束,轉向組合生產力要素的綜合作用。組合生產力要素是指參與生產力構成的新要素組合,包括生產力條件要素、生產力過程要素以及生產力與社會的結合要素。生產力條件要素是指勞動者的綜合能力以及自然物質的提供能力;生產力過程要素是指資源配置能力、機器生產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分工與協作能力等;生產力與社會的結合要素是指社會發展能力、知識創造能力、制度激勵能力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進程持續推進,就會有新的生產要素被創造,并加入某個生產環節,促使生產力要素的構成帶來的提質效果會不斷加強。由于一些生產力要素對綜合生產力多重環節都具有重要性,如科技創新生產力,可將其從要素分力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力,發揮特殊的職能。組合生產力要素的提出和發展能夠優化生產模式,加速生產力的高效推進。
(2)生產力效率向生產力質量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道,“生產條件,也就是生產方式,從而勞動過程本身必須發生革命,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5)馬克思在這里闡述的實際上是勞動力效率的提高對生產力的積累帶來的積極效果。新中國70年生產力理論在這一基礎上進行拓展,認為不僅要重視生產力的效率提高,更要重視生產力質量的增強。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生產力也有著質量和數量的二重屬性,是質量和數量的統一。(6)生產力質量,是與高質量發展的社會發展階段相匹配,在生產力效率的基礎上,增加了結構性、人文性以及生態性,是一種多維的立體化概念。而馬克思指出:“在這里,也像在自然科學上一樣,證明了恩格爾在他的《邏輯學》中所發現的下列規律的正確性,即單純的量的變化到一定時點就會轉化為質的差別。”(7)這一論述意味著,生產力的質量是在生產力的數量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形成的,并且這一行為“轉化”,不是“轉變”,也不是“積累”,生產力的質量不是所有生產力要素分力的加總,而是產生了一種新的作用力,也產生出新的作用效果。新中國70年生產力理論進程的創新性,也在于區別了生產力效率和生產力質量的概念,狹義上生產力效率是生產力質量的同義語,但廣義上認為生產力效率是數量積累速度的度量,而生產力質量是一種結構化的改變。生產力質量的發展,強調一種“新的力量”的創造、生產力質量的漸進式提高,這一力量便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共同的遞進式變革。
(3)短期生產力向長期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本質上表現為人的活動對自然物質的中介調整和自由控制,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有著顯著的差異。雖然它們屬于一種共同且不可分的統一過程,時間上表現為一種連續遞進的動態變化,空間上則呈現出顯著的異質性。生產力理論,需要考量設定系統在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中形成的綜合概念,而且包含社會階段、外部環境、經濟市場以及社會供需的適應能力,顯示出復雜性、完整性和經濟階段約束性特征。這意味著,需要考慮新中國70年以來,生產力理論的演進在時間、空間上的趨同性與異質性。長期生產力曲線的態勢表現為各個時點上短期生產力最優化狀態的動態集合。觀察長期生產力的移動行為,不僅能尋找短期生產力優勢,而且能充分把握一國經濟增長的變革方向。由短期生產力向長期生產力理論的演進,強調重視在長期視角下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問題。長期生產力雖然不具有短期生產力遵循的比較優勢,但是在長期上,依然會形成動態優勢。這就需要基于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與發展特征,站在宏觀國家戰略層面,認識到長期科技創新生產力、綠色生產力以及勞動生產力質量的知識生產力重要作用。科技創新生產力是經濟社會進步、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的核心要義;而綠色生產力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維持物質資料基本活力的重要保障;勞動質量生產力對于生產過程的優化與改進、生產力質量的提高具有決定性作用;知識生產力的增強,則能夠提高一國的綜合創新實力,并能將科學知識與實踐運動充分融合,發揮長期生產力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