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0: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總結與展望
- 任保平 師博 鈔小靜 郭晗 魏婕等
- 2255字
- 2021-09-17 21:00:00
3.1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算與評價
3.1.1 指標體系構建與合成方法選擇
本章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借鑒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9)》,由于數據可得性有限,具體選取了27個指標,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指標體系

續表

指標處理與說明:在經濟增長的效率維度中,涉及真實GDP和資本存量的計算。對于前者,采用連乘GDP指數的方式計算得到以1952年為基期的真實GDP;對于后者,借鑒張軍等(2004)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使用DEA-Malmquist指數法求得各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并令1952年為100,得到以1952年為基期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
在經濟增長的結構維度中,以工業化率和產業高級化指數來共同衡量產業結構,前者用非農產業就業比重表示,后者用第三產業增加值比第二產業增加值表示;以投資率和消費率來衡量投資消費結構,其適度值分別為0.38和0.6;以存貸款余額占比來衡量金融結構,以進出口總額占比來衡量國際收支結構,以二元對比系數來衡量城鄉二元結構。
在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維度中,以GDP指數衡量產出波動,我們計算出全時期指數的平均值為108.25,這一平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GDP增長的長期趨勢速度,因而將其作為適度值;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來衡量價格波動,一般將這兩項指標作為逆指標,但我們認為兩指數小于100則說明有通貨緊縮現象,這同樣是一種價格波動,因而把它們定為適度指標,適度值均為100。
在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維度中,以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和居民消費水平來衡量福利變化;以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總額/GDP和基尼系數來衡量成果分配,其中基尼系數來自《以質量看待增長》(任保平,2010)及CEIC數據庫。
在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維度中,以單位GDP能耗衡量資源消耗,其中1952年能源消費量缺失,以線性插值法補全;以二氧化硫排放量、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來衡量環境污染,其中1952—198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952—1984年廢水排放量和1952—1985年固體廢物排放量均缺失,我們分別令上述年份單位GDP排放量等于1989年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1985年單位GDP廢水排放量及1986年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這種處理方法的好處在于,使得缺失年份指標不會對總指數變化產生影響。
在國民經濟素質維度中,以公路里程和鐵路營業里程來衡量基礎素質,郵政營業網點數和每萬人電信交換機容量衡量信息化素質,每十萬人高校在校生數和每百萬人公共圖書館數衡量能力素質。由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國土面積基本未發生變化,因而直接使用公路里程、鐵路營業里程和郵政營業網點數而非單位密度。
對于各個指標的去量綱化,借鑒王小魯等(2017)的處理方法,采用極差變換法進行消除:

其中,為指標xn的適度值。經此處理后,所有指標均與總指數正相關且每一指標的得分均在0~10之間。
對于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合成方法,我們選擇加權平均法,分兩步對具體指標進行賦權:首先,經濟增長質量的六大維度應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對每一維度賦權1/6;其次,對于各個維度中的具體指標,由于我們選取的均是最有代表性的變量,為簡單起見,也采用等權重進行分配。因此,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GDP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指標均擁有1/18的權重,工業化率、產業高級化指數、投資率、消費率、存貸款余額/GDP、進出口總額/GDP、二元對比系數指標均擁有1/42的權重,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總額/GDP、基尼系數、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指標均擁有1/24的權重,公路里程、鐵路營業里程、郵政營業網點數、每萬人交換機容量、每十萬人高校在校生數、每百萬人圖書館數指標均擁有1/36的權重。加權平均法的優點是簡單明了并有著直接的經濟直覺性,還可方便地進行跨年比較。但需注意的是,與GDP等指標有本質區別,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更多地體現了不同年份間的相對差別和比較,它并不表示經濟增長質量的絕對量有多少。以上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和《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等。
3.1.2 1952—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結果與分析
由于數據限制,本章的測算時段為1952—2018年總共67年,結果如表3-2和圖3-1所示。
表3-2 1952—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


圖3-1 1952—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
從圖3-1中可以明顯看出,自1952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也并非是一帆風順式的穩定增加,一些年份也出現了下滑和波折。總體來看,67年時間可分為以下兩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1952—1994年,此階段的基本特點是在波折中緩慢上升。1952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為3.2469,1994年也僅有3.8822,變化并不顯著。從中還可發現兩個較為明顯的下滑期:一是1959—1961年期間持續下降,尤其是1961年,質量指數跌破2,降至歷史最低點。這三年也是新中國歷史上較為特殊的三年,被稱為“三年困難時期”,一方面,中國遭受了持續的嚴重自然災害,加之“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反右傾”斗爭等不當政策,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干擾。從數據來看,除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其余維度均在不同程度地下降。二是1992—1994年又出現了持續下降,這主要由穩定性維度的下滑引起。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使得原本低迷的市場信心開始恢復,加上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逐漸加大的價格改革力度,從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迅速升溫,到10月物價開始了新一輪的上漲,到199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均達到歷史最高點。
第二階段:1995—2018年,此時的經濟增長質量進入了快速穩定增長期,除1999年、2004年、2007年有輕微波動外,其余年份均在增加。1995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為4.3595,2018年上升至8.0486,24年間漲幅1.85倍,較之第一階段有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