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的經驗總結

從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角度出發,根據本章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我國經濟增長道路進行經驗總結,可以歸納得到以下四個要點。

2.3.1 以轉型帶動經濟增長

根據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規律可以看到,新中國70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呈現出了轉型增長的特征,這種轉型增長的規律性表現為從線性增長到指數式增長,再到中高速穩定增長。從新中國70年來的經濟增長規律可以發現,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節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指數式高速發展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根據本章指標的變動可以發現,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角度,改革開放均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巨大的正面沖擊。而以70年這一較長時間段作為發展周期來看,政策沖擊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尤為明顯。以國內生產總值指數這一較為敏感的指標變動為例,1978年的改革開放、1992年的南方談話、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事件,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改革、經濟體制轉型及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轉型發展事件,均對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這一指標產生了顯著的正面沖擊。這意味著轉型發展對經濟起到了較強的帶動作用??梢哉J為,在我國經濟的平穩增長過程中,轉型發展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沖擊與關鍵動力。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經濟增長的數量指標并不能完全表達這一階段的經濟真實增長。由于宏觀經濟指標是建立在國家范圍以內的“福利”概念上,而無法實現對個人的偏好及效用的衡量(讓?蓋雷等,2018),這意味著曾經廣泛應用的國內生產總值等數量指標可能已不適用于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新時代以來的經濟增長增速放緩的現象與經濟指標的選取有著較強聯系,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指標不能完全衡量本國經濟的結構性轉變。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仍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可挖掘。因此,在我國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正面轉型沖擊,進一步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2.3.2 以產業結構轉變助推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的轉變可以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從經濟增長質量的角度而言,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就是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一部分。新中國70年來,在三次產業增加值均不斷增長的過程中,產業內在結構已經發生了轉變。我國的產業結構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二三”已轉為現今的“三二一”結構。就經濟增長的數量角度而言,在第一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較慢,而在第二產業作為我國主導產業的階段,我國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期,在第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階段,經濟增速放緩,但高于第一階段。這一方面說明了三次產業發展均能帶動我國經濟的增長,但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性有強有弱;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新時代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發展是符合國際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在信息化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面對一人兼多職、第三產業個體經營戶的不穩定性等現實問題,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計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結構上的調整優化沒有完全體現在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中。故在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首先應考慮對第三產業的進一步深入挖掘與調整優化,發揮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助推作用。其次,應利用信息化技術或統計方法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進行優化,使其對我國發展現狀的擬合度增強,使這一指標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更能表現出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助推作用。

2.3.3 以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牽引經濟增長

根據新中國70年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牽引力。這二者之間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發展基礎,城市化反作用于工業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利用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通過國家統一調配生產資料的計劃經濟的實施,實現了我國工業化體系的初步建設,但城市化的進程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發展滯后于工業化,且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差距不斷擴大。在這一階段,未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共同牽引作用,經濟增長的速度較慢。改革開放后,以工業化體系的建設為基礎,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進行遷移。我國的城市化也逐漸走上了正軌,城市化逐漸追趕工業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對產品類型及需求量提出了新要求,城市化與工業化趨于協同發展。二者的協調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增長產生了顯著的正面影響,經濟增長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新時代以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定義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新型工業化意味著結合信息化發展,以創新為驅動力走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化道路,而新型城市化要求城市化發展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及生態環境為代價。在這一發展進程中,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而產業聚集導致的人口聚集促進了新型城市化的發展。新型城市化也對新型工業化提出了環境友好型的新要求,從需求市場角度為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提供了發展方向與前進動力,二者共同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但在這一階段中,也可以看到工業化的發展對城市化的推動力逐漸減少,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的牽引能力增強。因此,在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道路中,應著力于新型工業化的內涵挖掘與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推動我國的新型城市化,并通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強的牽引力,促進我國經濟的再一次高速增長。

2.3.4 以科技教育為動力驅動經濟增長

新中國70年來,我國的科技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其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展態勢相符。政策的支持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提高和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為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原始動力,也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提供了發展源泉。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人力資本數量較多,但人力資本的質量較低,解放后六年中,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僅21萬多(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84)。這一階段我國的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科技也較為落后,經濟增速較慢,因此,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與基礎教育普及活動。改革開放后,在橄欖形人口結構的基礎上,我國充分發揮了人力資源的優勢,通過發展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通過高考的恢復與高校擴招的政策支持我國的人力資本不斷提升??平膛d國與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通過培育自主創新能力與引進先進技術的基本途徑,促進了我國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新時代以來,我國的人口結構發生轉變,但教育的發展帶動了人力資本質量的不斷提高,厚積薄發,為這一階段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新動力。科技教育的發展激發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活力,使得我國在各個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在高鐵、移動通信、核電等領域與發達國家處于并跑甚至領跑地位(黃漢權,2018)。在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需更加重視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堅持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通過對科技教育的支持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新動力,促進我國的新動能轉化與新領域的開放,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經濟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永清县| 沛县| 洪湖市| 南投市| 苏尼特右旗| 中方县| 新津县| 稻城县| 闽侯县| 大埔县| 邓州市| 白朗县| 五指山市| 龙里县| 施甸县| 安乡县| 兴山县| 渝北区| 馆陶县| 左贡县| 武义县| 壶关县| 建水县| 连云港市| 武定县| 海林市| 城固县| 长子县| 大埔县| 都安| 永德县| 嘉善县| 永宁县| 浦北县| 札达县| 墨脱县| 句容市| 如皋市| 满洲里市|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