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0: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總結與展望
- 任保平 師博 鈔小靜 郭晗 魏婕等
- 3248字
- 2021-09-17 20:59:59
2.2 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統計評價
從經濟增長質量的角度出發,本章選取了產業結構、人力資本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水平及全要素生產率這五個指標,對新中國70年來的經濟增長軌道進行統計分析與評價。
2.2.1 產業結構變動情況
本章首先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內部產業結構問題角度出發,以三次產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比例為具體指標,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產業結構變動,并通過這一指標的變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行初步分析與總結。
1949—1978年,我國的產業結構整體呈“一二三”向“二一三”轉型的發展態勢,以第一產業占主導、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不變作為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特征。從第一產業占比的數據變動來看,這一階段,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充分發揮了其基礎性作用,但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占比也在緩慢下降。1958—1962年,第一產業占比急速下滑,其主要原因是在這段時期,我國遭受了持續性的嚴重自然災害,致使我國的農業發展受到了嚴重打擊。但由于農業具有極強的恢復能力,國家也對農業的基礎性作用極為重視,自然災害結束后,我國的農業迅速恢復了生機。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數據變動來看,根據我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在這一階段,第二產業占比不斷上升,由1952年的20.88%提升至1978年的47.88%,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占比變動不大,以較小幅度降低。
1978—2012年,第二產業的比重超過了第一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導力量與發展動力。在這一階段,第一產業的占比快速下降,特別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規模推行后,隨著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大為改善,大量農業勞動力被解放,進入城市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相關工作。基于農業發展的穩定性及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等原因,第一產業產值有所上升,但遠低于第二、第三產業。與之相反,在這一階段,第三產業占比快速上升,第二產業占比保持穩定。2012年,第三產業占比趕超第二產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呈現出持續作為主導產業的發展趨勢。2012年以來,通過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從新中國70年產業結構變動來看,我國產業結構變動的規律是:從產業結構單一轉向產業結構的多元化,進入新時代,正在由產業結構多元化向高級化邁進。這一系列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進程較為一致,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經濟進一步增長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在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我國要穩中求進,在中高速增長的同時注重結構內部的調整,以為下一輪經濟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2.2.2 人力資本變動情況
本章將人力資本水平確定為經濟增長質量的第二個指標,認為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必須包括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并采取了當年普通本專科生畢業生數(人)與年度總人口(萬人)的比值作為這一指標的代表數據,以此進一步對70年來我國經濟的增長質量進行分析。
從圖2-2中可以看到,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普通本專科畢業生數與總人口的比值這一指標存在波動,且人數較少;在改革開放至高校擴招政策施行前以線性水平穩定增長;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呈指數型增長;2008年教育部逐漸控制擴招比例之后增速放緩;2012年,隨著《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的實施,高校擴招叫停,這一指標進入了穩定線性增長的新發展階段,且增長速度高于高校擴招前。我國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70年來實行的政策對我國人力資本的提升起到了顯著的正面影響。雖然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可能短時間內對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未產生明顯影響,但長期來看,人力資本是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且在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我們要由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

圖2-2 經濟增長質量指標分析
2.2.3 居民生活水平變動情況
經濟增長的目的是保障與改善民生,居民消費水平作為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活質量。考慮到物價的變動,本章以經過平減處理的居民消費水平指標,即居民消費水平與GDP平減指數比值作為衡量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第三個指標。
通過圖2-2,可以看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居民消費水平持續上升,且存在繼續增長的發展趨勢,首先呈線性增長,改革開放后呈指數型高速增長。這種特征表明,新中國70年來,我們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且持續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筆者認為,新時代以來,隨著信息化與數字化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的便利性大大增加,通過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和其他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人民的消費渠道與消費水平逐漸提高,消費觀也發生了轉變,這使得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時,居民的消費水平仍穩定增長,特別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實施,人民生活水平將會持續得到改善。
2.2.4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關系變動情況
為進一步對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行分析,本章將我國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第二產業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作為城市化與工業化的代表指標,通過二者的變動趨勢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分析。
如圖2-2所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均呈不斷增長的態勢,但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9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均低于工業化率,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進程,2009年之后,我國逐漸走上了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道路。
根據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發展初期,工業化率高于城市化率屬于正常現象,但差距如此之大且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與正常的發展規律是相悖的。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國采取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得我國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為適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需要,政府采取了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將廣大農民束縛在農村和農業(林毅夫,2002),城市化發展被大大限制,甚至在“左”的路線的影響下出現了兩次“逆城鎮化”的違背發展規律的現象,導致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城鎮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汪海波,2019)。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的放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展,二者的相互作用與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前提。新時代以來,城市化率不斷增加,工業化率不斷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優化,第三產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新進程,為城市化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城市化與工業化進入了新時期的協調發展階段。新時代以來,我國城市化的內涵產生了新的轉變,城市化的新內涵意味著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及生態環境為發展前提,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新中國70年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經驗表明,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必須堅持工業化邏輯,堅決防止“去工業化”。
2.2.5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情況
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衡量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對分析我國經濟增長質量有著關鍵作用。本章以張軍等(2003)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法為基礎,利用以1990年為基期的實際GDP作為產出變量,以歷年社會勞動力人數作為勞動力投入變量,以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資本值為資本投入變量,對我國1952—201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其中,1952—1990年的資本投入變量數據取自賀菊煌(1992)年對我國資產的估算,1991年之后的數據在此基礎上根據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進行推算。最終測算得到以1990年為基期的全要素生產率,令1952年的全要素生產率為100,得到全要素生產率指數(1952=100)。
通過圖2-2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呈不斷上升趨勢,表明我國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對具體的變動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階段,全要素生產率的波動較為強烈,且不存在明顯的上升趨勢,表明這一階段我國的技術水平提升較為不明顯。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科技水平的提升是規模報酬遞增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途徑。
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分析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已經由數量時代進入質量時代,必須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在質量追趕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經濟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