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0: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總結與展望
- 任保平 師博 鈔小靜 郭晗 魏婕等
- 1739字
- 2021-09-17 20:59:59
2.1 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數量的統計評價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在中國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存在數量與質量兩個角度的經濟增長,從這兩個角度對比觀察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態勢與規律,可以對中國發展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并據此對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展望。
本章參考任保平(2010)分析新中國經濟增長所采用的指標體系,選取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及三次產業增加值四個指標,從中國經濟增長的數量角度,利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統計數據對新中國經濟增長狀況進行分析。由于1949—1952年數據存在缺失,主要對1952—2018年數據進行分析總結,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局、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等。
根據指標的變動情況(見圖2-1)可以發現,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及三次產業均存在持續增長且未來繼續增長的發展趨勢,國內生產總值指數處于較高水平,平均增速在8.37%左右。就具體的增長軌跡與規律而言,可將70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圖2-1 經濟增長數量指標分析
第一階段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的線性增長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經濟在穩步前進的同時存在較強波動,整體呈線性增長趨勢。線性增長就是以一次函數y=kx+b形式的增長圖式。線性增長又叫“等速增長”,其特征是增長速度慢而穩,同時又有一定的波動性。這一時期的線性增長原因在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存在較為嚴重的歷史遺留問題,面對內憂外患,我國將發展重心集中于軍事力量方面。在經濟方面,我國在這一階段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與重建,并參考蘇聯的發展道路實行了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采用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國民經濟步入了有序運行的軌道。但由于我國的生產力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無法適應馬克思所描述的高級階段的經濟體制,無法充分發揮本國優勢、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在這一階段,經濟與三次產業的增長較為緩慢,且由于重工業的優先發展戰略,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快于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受限于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穩定性較低、波動性強,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在1959—1962年的“三年困難時期”,經濟增速迅速下滑,產生了負增長的現象。這種線性增長盡管沒有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奠定了我國的工業化基礎,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
第二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指數式增長階段。指數式增長從理論上來說就是一個變量增長的速率與其此時的數量成正比,從這一階段指數型增長特征來看,就是爆發式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快、增幅大。正是在這一階段的指數型增長中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在這一階段,鄧小平同志根據我國的客觀發展階段,提出了與當代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改革開放思想,在這一先進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進行了偉大的改革開放。在這一階段,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改革,市場的力量得到發揮,在充分利用我國“人口紅利”的基礎上(蔡昉,2004),我國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期,尤其在1992—2011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平均值在110.5以上,經濟呈指數型高速增長。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出發,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國有企業的改革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生產力得到解放與發展,我國的三次產業快速發展。在這一階段,利用比較優勢的發揮,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并帶動了工業增加值的快速提高,第三產業的發展趨勢同步于第二產業但增速較低。
第三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中高速增長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平穩”(任保平,2018),我國經濟增長的目標導向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型,以穩中求進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斷發展。在這一階段,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開始高于第二產業。在這一階段,盡管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總體進入平穩的中高速階段。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速度與特點分析,下一階段的發展應著眼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總體而言,根據我國經濟增長數量的指標分析(見圖2-1)可以得到,新中國成立70年的經濟呈不斷增長且未來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就具體增長軌道與規律而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經濟呈線性增長,改革開放后實現了經濟的指數型增長,2012年進入新時代以來,進入了穩中求進的中高速經濟增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