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0: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總結與展望
- 任保平 師博 鈔小靜 郭晗 魏婕等
- 4615字
- 2021-09-17 20:59:58
1.3 新中國70年轉型發展邏輯下發展經濟學領域的創新
新中國7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在轉型發展的邏輯下,實現了八個方面的轉型。這種轉型發展的邏輯不僅在實踐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借鑒和印證了發展經濟學的某些原理。更為重要的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推動了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通過理論創新促進了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形成,形成了發展經濟學領域的一些創新。這些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轉型,以及通過二元工業化的特殊路徑,實現了經濟發展路徑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的轉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是通過工業化道路來實現的。但是由于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特殊性,工業化的獨特性在于通過二元工業化路徑來促進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大國轉向現代工業化國家。由于我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結構”和“雙重演進”的特征,形成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同時并存的城鄉二元工業化路徑。這種二元工業化路徑的特征是:工業化空間分布的二元性、工業化實現路徑的二元性、工業化資源配置手段的二元性、工業化產業層次的二元性。二元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使得中國經濟由落后的農業大國轉向了現代工業化國家。
(2)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實現了市場動力與政府動力的結合,促進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以國民經濟計劃化為動力建立了完善的國民經濟基礎和工業化基礎。改革開放又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市場機制為動力,正確處理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形成了經濟發展合理的動力體系,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實現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在于計劃,通過計劃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了中國工業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針對計劃經濟的弊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探索,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市場動力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市場化的改革取向作為目標,正確處理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建立了“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結合的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實現了市場動力與政府動力的結合,推進了“中國發展奇跡”的實現。在理論上實現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創立了一種不同于西方理論范式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在經濟增長中,既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又有效發揮了政府的作用,描繪出一個發展中大國如何走向現代化國家的動力理論邏輯。
(3)從粗放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轉型,以及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發展方式轉變,再到創新發展,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理論的創新。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了“發展型式”的概念,他認為發展型式的選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新中國70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了從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轉型。盡管這一轉型任務還沒有完成,但是成功探索出了通向集約化發展的方向,形成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黨的十七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內容主要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學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發展方式轉變,再到創新發展,實現了發展方式理論的創新。
(4)產業結構呈現出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再向高級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變化,以及協調發展理念的實施,促進了經濟發展結構理論的創新。結構主義經濟發展理論認為,經濟發展的主題是結構性轉變。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呈現出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再向高級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變化,這一變化進一步推動了發展經濟學結構理論的創新。改革開放之前,利用計劃經濟體制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建設,雖然形成了單一的產業結構,但是卻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奇跡,關鍵在于改革推動了經濟結構轉換,釋放了經濟增長新動能,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由低收入階段邁向中等收入階段的進程中,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充分釋放生產力,我國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實施沿海開放,并針對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實施不同的政策,這實際上屬于不平衡發展戰略。新時代下經濟發展向高水平邁進的過程中面臨新環境和新難題,發展理念需適時向協調轉換。協調意味著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和平衡性,強調轉變當前經濟各個方面存在的失衡現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同時還要補齊現階段經濟發展中的“短板”,為經濟的高水平發展拓展空間并開發潛力。
(5)從人與自然的沖突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型,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形成兼具生態財富在內的多維度財富觀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我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經歷了人與自然的沖突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以及綠色發展等理論。這些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的演進體現了發展經濟學財富理論的創新。對財富的追求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人類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歸結為不斷創造、分配與使用財富的歷史。在人類歷史上,財富觀經歷了“實物形態”的國家財富觀、“貨幣形態”的國家財富觀、“價值形態”的國家財富觀、“知識形態”的國家財富觀(17)。新中國70年來,從人與自然的沖突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型,特別是新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體現了財富觀的創新,形成兼具物質財富、知識財富、文化財富、生態財富的多維度新國家財富觀,從資本產出、自然資本和無形資本三個方面來衡量一國綜合財富。
(6)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貫徹落實,體現了發展目標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體現了經濟發展目標的轉型,體現了以人民為核心的經濟發展目標。新中國成立之后,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確定了“國富優先”的發展目標。進入新時代以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富優先”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需要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轉型。“民富優先”考慮的是經濟發展能否給人民帶來利益,能否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能否使人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民富優先”不僅涉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且涉及經濟發展成果的分配。“民富優先”是要使人民群眾得到最大收益、最大的社會福利問題(18)。要讓人民富裕,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普遍提高人們的收入,讓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而且還要縮小收入差距。“民富優先”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富優先”表明經濟發展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為富民的發展。根據新發展理念,人民的富裕程度要與經濟發展同步。“民富優先”不是一部分人富,而是大部分人富。“民富優先”不僅要看平均收入,還要看達到平均收入的人數。“民富優先”包括勞動致富、創業致富、經營致富和財產致富等路徑。
(7)從趕超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以及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體現了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實現了從追趕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體現了發展戰略理論的創新。中國和世界上的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在經濟發展初期,為了解決貧窮落后的面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追求速度為核心,實施追趕戰略。經過7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已經由發展問題轉變為發展起來以后的質量效益問題,追趕戰略的任務已經完成,需要進行發展戰略的轉型——從追趕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知識、信息和人力資本先進生產要素為核心,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實現以現代化發展為核心的新時代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由制度創新轉向以現代化強國為內容的綜合創新。由單一市場化路徑轉向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生態化和信息化的協調同步發展。
(8)從封閉向開放的轉型,以及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經濟開放發展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我國經濟從封閉向開放的轉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體現了發展經濟學開放發展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的歷史表明,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帶來的必然是落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勞動的世界分工不斷細化,生產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通過開放可以積極參與全球分工,通過比較優勢的發揮來實現發展。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加強國際交往、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閉門造車是萬不可取的。習近平總書記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一次強調要主動參與和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審時度勢,迎難而上,努力推進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放發展的理論開拓了經濟全球化理論的新境界,使我國由經濟全球化的從屬地位轉變為主導地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致力于從貿易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努力向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堅持開放發展新理念,進一步提升開放經濟水平,以“強起來”為目標構建新時代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周振華.體制變革與經濟增長:中國經濟與范式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0.
(2)陳宗勝.雙重過渡經濟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27.
(3)潘珊,龔六堂,李尚驁.中國經濟的“雙重”結構轉型與非平衡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7(1):97-120.
(4)蕭國亮,隋福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0)[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1994:30.
(7)馬洪,孫尚清.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
(8)魏后凱.21世紀中國西部工業發展戰略[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50.
(9)任保平,呂春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40年的回顧與前瞻[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8(6):3-10.
(10)[美]巴里?諾頓.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0.
(11)簡新華,葉林.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優化趨勢[J].經濟學家,2011:5-14.
(12)[美]邁克爾P.托達羅,斯蒂芬C.史密斯.發展經濟學:第九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13.
(13)徐瑛,楊開忠.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力轉型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7(5):58-63.
(14)洪銀興.轉型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4.
(15)汪海波.中國發展經濟的基本經驗[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19(1):3-14.
(16)顧學明.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成就與經驗[N].光明日報,2018-12-18.
(17)任保平,段雨晨.新常態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新國家財富觀構建[J].經濟問題,2016(2):1-6.
(18)洪銀興.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