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新中國70年轉型發展邏輯的八大維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大規模多層次的轉型發展邏輯有8個緯度:一是從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的轉型,這是由涉及經濟發展路徑理論創新的突破所推動的。二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這是由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所推動的。三是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的轉型,這是由經濟發展方式理論的創新所推動的。四是從單一經濟結構向多元經濟結構的轉型,這是由經濟發展結構理論的創新所推動的。五是從人與自然的沖突向和諧共生的轉型,進一步重視了自然生態財富,這是由經濟發展財富理論的創新所推動的。六是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這是由經濟發展目標理論的創新所推動的。七是從趕超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這是由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創新所推動的。八是從封閉發展向開放發展的轉型,這是由經濟發展開放發展理論的創新所推動的。

(1)從落后的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49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只有446億元,人均國民收入只有66.1元(6)。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占到84.5%,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5.5%,重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4.5%(7)??梢娢覈且粋€落后的農業大國,工業基礎薄弱,門類不全,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低于發達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沒有得到發展,還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方式落后。當時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后。在整個產業構成中,農業居主導地位,第一產業勞動力所占比重達到八成以上,從事工業生產的不足一成,服務業也是不足一成。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任務就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為了加快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我們從計劃經濟時期開始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以工業化為路徑推進經濟由落后的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的轉型。計劃經濟時期的工業化是我國工業化的全面發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不同于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工業化的水平是很低的,“1952年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04元人民幣,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57.72%,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為83.54%,同庫茲涅茨的產值份額截面和勞動力份額截面相對比,明顯處于人均收入50美元以下的階段,屬于不發達階段的初期”。(8)而中國現代工業化是從新中國開始的,通過“一五”和“二五”計劃的重點項目建設,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計劃經濟時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這一階段工業化的主要推動力。這一階段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以國家工業化為中心來推進工業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發展戰略由優先發展重工業轉變為優先發展輕工業,同時,市場機制的作用得到了發揮,市場因素成為引導工業企業發展的重要機制,工業化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在國家工業化的基礎之上,民間工業化得到了發展,形成了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工業化并存的二元工業化。這一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使得農村工業化得到發展,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工業化同時推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的工業化道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黨的十七大把原來的“四化”——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擴展為“五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強調了信息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四化”同步協調發展,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總體來看,經過新中國70年的轉型發展,我國已經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化國家,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大步邁進。

(2)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通過“三大改造”,沒收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建立國營工業,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國民經濟實行管理,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計劃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的第十五條規定:“國家用經濟計劃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造,使生產力不斷提高,以改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鞏固國家的獨立和安全。”計劃經濟體制已成為我國法定的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受蘇聯影響,總結了革命根據地管理經濟的經驗,反映了當時大規模經濟建設的要求,在當時的知識存量下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計劃經濟體制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重點建設。在宏觀上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促進了中國工業化基礎的建立。但是計劃經濟體制具有明顯的弊端,資源配置權力過分集中,對企業統得過死,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分配方式上平均主義嚴重。這些弊端嚴重壓抑了微觀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微觀經濟主體缺乏激勵的動力和競爭的壓力,致使國民經濟在微觀層面缺乏活力。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從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探索改革轉型之路,以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從而釋放經濟活力。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價格改革為切入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初探索。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進入完善階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實踐上來說,改革開放40年最大的成功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成功地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促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新中國70年來,我們用30多年時間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推動了工業化基礎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探索,我們完成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通過逐漸擺脫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的方式,中國避免了蘇聯式的崩潰”(10),并且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實現。

(3)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特點是數量規模擴張、高投入、高消耗、高積累、低消費、重工業優先、重速度、輕效益。從投入來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資本形成率一直高于其他國家,“一五”計劃時期中國的資本形成率平均為24.3%,“二五”計劃時期平均為30.2%,“三五”計劃時期平均為28.3%,“四五”計劃時期平均為34.1(11)。持續的高資本形成率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高投入,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這一時期在不能引進外資的情況下,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只能依靠高投入。高投入必然是高消耗,高消耗必然帶來高排放,高消耗和高排放則會引起高污染。與此同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伴隨的必然是低效率。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是落后農業大國,工業化基礎薄弱,技術和管理都落后,勞動力素質也不高,不可能采用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以提高效率為目標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只能采取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重視科技和教育作用的發揮,開始趨向集約型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科技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提高。經濟發展更加依賴于高級生產要素和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昂媪湍翝h認為,1979—1994年增長的42%可以由生產率的提高來解釋,生產率在90年代早期就超過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12)??傮w來看,新中國7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實現了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型,在追求數量增加的同時更加注意質量的改善。

(4)從單一經濟結構向多元經濟結構的轉型。新中國經濟結構演變具有產業結構轉型和工業結構升級的雙重屬性,呈現出明顯的特征。新中國70年來,我國經濟結構沿著“單一結構—結構多元化—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的路徑在演進。

改革開放以前以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為基礎,實施優先快速發展重工業戰略,導致了結構扭曲的單一產業結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中國產業結構經過近30年的曲折發展,建立了比較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雖然工業化程度不高,但工業內部結構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在尖端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了許多領先的成果,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研制了原子彈、氫彈。但是從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來看,產業結構單一的特征非常明顯。中國就業結構集中于農、林、漁業,工業和建筑業、交通行業就業比重比較低,大量勞動力主要集中在農業部門。這表明我國仍然是落后的農業大國,工業的工業技術綜合水平不僅總體落后,而且產量很低。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結構開始逐漸從單一轉向多元化。經濟結構多元化是相對于單一產業結構而言的。經濟結構多元化就是多樣化、多種化、多態化,能滿足不同變化的多樣化需求。經濟結構多元化在產業選擇上,根據產業結構的現實問題和演進趨勢,從單一產業結構轉向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是主要特征。20世紀80年代,重點發展最薄弱的農業和輕工業,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進一步調整改革開放以前形成的“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太落后、服務業太少”的扭曲產業結構。20世紀90年代,轉向出口加工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以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增加就業和收入。進入21世紀,開始再次以重工業為主導,以完成經典工業化中期的主要任務。經濟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突出特點,目前正在由多元化向高級化和現代化方向邁進。

(5)從人與自然的沖突向和諧共生的轉型。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經濟建設大規模地開展導致了人與自然的沖突,生態環境問題開始出現。由于這一時期工業化才開始起步,環境問題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且程度較輕,政府并未明確提出環境保護的概念,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環保政策?!按筌S進”時期我國生態環境遭到第一次集中污染與破壞,在工業領域,全民大煉鋼鐵,大辦五小工業,建成了簡陋的煉鐵、煉鋼爐,技術落后、污染密集的企業數量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工業“三廢”造成的環境污染迅速加劇。這一時期在農業領域推行“以糧為綱”的政策,在“向自然界開戰”的口號下,全國范圍內出現了毀林、棄牧、填湖開荒種糧的做法,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與自然沖突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經濟高速增長中,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迅速擴張,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深。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開始起步,環境保護理念開始確立,在經濟發展中開始從人與自然的沖突轉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環境污染治理不斷推進。1978年新中國第一次在憲法中對環境保護作出“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規定,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奠定了法制基礎。1983年我國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正式把環境保護確定為國策。第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笆濉逼陂g,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地方性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等。“十一五”時期,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笆濉睍r期,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十三五”至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明確了推進綠色發展、加大生態保護和監管等重點任務。

(6)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改革開放以前以及改革開放前期,針對國家貧窮落后的現狀,我國經濟發展采取了“國富優先”的發展目標?!皣粌炏取钡陌l展以GDP增長為目標,以做大經濟總量為思路實現經濟發展?!皣粌炏取钡陌l展目標在改革開放以前促進了工業化基礎和國民經濟基礎的建立,使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國家財政能力不斷增強。到2011年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GDP超過90萬億元,從一個經濟小國變為經濟大國?!皣粌炏取痹跐M足全社會生存性需求和反貧困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同時也使得生產能力快速擴張,成為全球生產大國和貿易大國。但是“國富優先”抑制了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壓抑了勞動報酬的提高,會使民生得不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

進入新時代以后,在國家富裕的基礎上,開始向“民富”轉變,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轉型?!懊窀粌炏取钡陌l展以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為發展目的,有利于提高消費總量和化解社會矛盾。在中國經濟從數量型向質量型增長轉變中,為了建立新的利益機制,經濟增長的目標要從“國富優先”到“民富優先”轉型,由經濟總量導向朝國民收入導向轉變。新中國70年來,過去多年的經濟增長是以“國富優先”為導向的,“國富優先”的優點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擴展經濟總量。但是“國富優先”使財富集中于國家,強化了政府主導的投資擴張,扭曲了市場,形成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依賴,延緩了經濟結構調整,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中國經濟要從數量型向質量型增長轉變,與此相適應,要在經濟增長目標上開始實現從“國富優先”到“民富優先”的轉型:第一,“民富優先”的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定位于人的全面發展,“民富優先”的經濟增長不是簡單地追求物質的增長,而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大力發展民生事業和社會保障事業,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第二,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共同富裕?!懊窀粌炏取辈皇呛唵蔚刈非笠徊糠秩说母辉?,而是要把提高大多數人的幸福作為“民富優先”的目標。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增長成果惠及所有社會成員。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推行大規模扶貧開發工作就體現了“民富優先”,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為人類反貧困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改革和發展都應當考慮能不能給人民帶來利益,以富民為目標。謀求人民富裕不僅要加快經濟增長,還要解決經濟增長成果如何分配的問題?!案辉H嗣瘛毙枰獢U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縮小收入差距,突出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堅持實現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報酬同步提高。進入新時代,經濟增長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與此相適應,經濟發展的目標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轉型。

(7)從趕超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新中國70年來,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實行的是數量型增長的趕超戰略,這一戰略是經濟上的后進國追趕先進國并最終要超越先進國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基于比較優勢原理,按照比較優勢原理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前提下,通過規模經濟的路徑形成傳統的數量型增長模式和追趕型發展戰略。追趕型發展戰略是指采取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的辦法,以計劃機制取代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提高國家動員資源的能力,使產業結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戰略。趕超戰略在中國的實踐開始于新中國初期。出于對當時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因素的全面考慮,國家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這一戰略建立了高度集中、按計劃運行的物資管理體制,通過統收統支的金融管理體制把有限的資金優先安排到重點產業和項目中,實現資金配置與發展戰略目標的銜接。趕超戰略的成果是以較快的速度建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工業經濟體系,但是該戰略使產業結構嚴重扭曲,扭曲的產業結構導致了經濟的封閉性,造成了低下的微觀經濟效率。

趕超戰略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數量型經濟增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知識經濟迅猛興起,知識與技術在促進增長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爸袊洕呀涀呱狭艘幠蟪赀f增的階段”(13),從數量型經濟增長向質量型經濟增長轉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我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在經濟增長的最初階段都是通過實施趕超戰略試圖在較短的時期趕上發達國家。但是趕超戰略下單純追求“快”的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的。這種增長方式與經濟增長初期階段的環境相適應(14)。隨著經濟發展的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粗放型發展方式就失去了優勢,這樣經濟發展戰略就需要由趕超戰略轉向質量效益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了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判斷。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從趕超戰略轉向質量效益戰略轉型。

(8)從封閉發展向開放發展的轉型。新中國70年來,我們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采取的是封閉性發展。在國際環境方面,中國與世界上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還未建立外交關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軍事上發動朝鮮戰爭;政治上,美國要求一些國家不承認新中國的合法性;經濟上,對中國實行封鎖政策,阻止所有國家的商船進入新中國的港口。新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條件和獨立意識決定了中國在當時只能主要采取內向型發展方式。內向型發展方式是一種封閉性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內向型發展方式需要向外向型發展方式轉變。我國經濟開始從封閉發展向開放發展轉型,以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為基礎,實行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大力發展經濟。從建立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開放沿江、開放沿邊,再到加入世貿組織,從大規?!耙M來”到積極“走出去”,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能力顯著提高?!爸袊诟母镩_放以后實行的不斷趨于完善的對外開放政策,把這種全球化大發展轉化為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15)。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使中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轉折,形成了從東部沿海到沿江、沿邊和內陸地區,從對外貿易到國際投資,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皬摹M來’到‘走出去’,我國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并一躍成為開放型經濟大國。中國不斷拓展國別區域合作,堅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合作,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機構和平臺的影響力不斷提升,為全球經貿治理發出中國聲音?!?a href="../Text/part1_0003.xhtml#jz_2_46" id="jzyy_2_46">(16)從封閉向開放的轉型,中國經濟不僅融入全球化,而且開始主導全球化,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引擎”。目前正在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發展高水平、高質量和高層次的外向型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安龙县| 山阳县| 马公市| 玛纳斯县| 车险| 安泽县| 冀州市| 大荔县| 海盐县| 巴楚县| 保定市| 南华县| 临泉县| 徐闻县| 颍上县| 晋江市| 鹤庆县| 襄垣县| 永安市| 澄江县| 顺义区| 随州市| 宾川县| 贡觉县| 永登县| 芮城县| 于都县| 宁波市| 临高县| 九龙坡区| 米林县| 阜康市| 毕节市| 万州区| 郧西县| 韶山市| 黄浦区| 蛟河市| 巫溪县|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