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科創板前傳

在科創板降臨上交所之前,上交所一直夢想著再開通一個IPO通道。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民營中小公司涌現出來,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市場最重要的上市資源。深圳證券交易所(簡稱“深交所”)于2004年開通了中小板, 2009年開通了創業板,抓住了這波上市熱潮的歷史機遇,上市公司數量和交易量均早已超過上交所。

截至2018年年底,深交所共有2172只股票交易,其中中小板922只,創業板739只,年末總市值16.54萬億元,年末日成交額1347.91億元;上交所共有1494只股票交易,年末總市值26.95萬億元,年末日成交額1109.22億元。除了因為工農中建交等金融巨頭大多在上交所上市而導致總市值依然領先外,其他各項交易指標上交所已經全面落后于深交所。

優質的上市資源一直是各交易所爭奪的目標。2007年以前,中國證券市場IPO的主流都是大盤股,尤其是股權分置改革后2006年至2007年密集上市了一批大盤股,包括中行、工行、建行、國航、人壽、神華、中石油等,這些大盤股都是在上交所上市的,所以早年間上交所并未過多在意中小板開設。2004年深交所開設中小板時, IPO發行股份在4000萬股以下的企業(金融行業除外)在中小板上市,4000萬股以上的企業在上交所上市;2005年證監會將中小板的發行上限放寬到5000萬股,2006年進一步放寬到1億股;而2007年這波大盤股集中上市之后,上交所的上市資源銳減,再加上2009年深交所創業板的開通對上市資源的影響,上交所開始加大對上市資源的爭取力度;2010年證監會推出了競爭性策略,發行股份在5000萬股以下的企業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發行股份在8000萬股以上的企業在上交所上市,發行股份在5000萬股至8000萬股之間的企業由發行人自主決定;2014年起,證監會徹底放開了兩個交易所之間的競爭,企業可以自主決定去哪個交易所的哪個板塊上市,不再有股本總額的限制。

雖然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上市地了,但由于之前IPO審核時創業板是單獨審核的,保薦代表人簽字也是分開計算額度的 [2],導致事實上創業板是一個單獨的上市通道,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中小板共用一個上市通道。深交所有兩個上市通道 [3],上交所只有一個,上交所在上市資源的競爭上處于劣勢。

上交所一直想推動IPO雙通道,先后提出了國際板和戰略新興板,尤其是戰略新興板的籌備工作,為本次科創板的快速推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2013年12月24日上交所向證監會提交的《關于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新興板的請示》,早在2013年9月,上交所就啟動了設立新興板的相關研究工作。2014年4月3日,證監會主席專題會對新興板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根據會議要求,上交所對業務方案進行了修改完善,并于5月6日向證監會上報了《關于上交所設立新興板有關問題的補充報告》。戰略新興板的建設方案已經基本確定。

2015年3月,注冊制改革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上交所組建了專門的部門籌備注冊制改革和戰略新興板,草擬了全套制度、開發了電子化審核系統、招聘并培訓了大量審核人員,萬事俱備只等發令。

2015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戰略新興板;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中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有關規定的決定》。該決定的實施期限為兩年,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市場普遍預期2016年注冊制與戰略新興板將共同亮相中國資本市場。

然而,2016年伊始,中國股市繼續調整,受開年連續“熔斷”的影響,作為注冊制推行者的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離職,接任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注冊制不可單兵突進,研究論證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過程。自此表態后,注冊制與戰略新興板的推進工作戛然而止,直到習主席2018年11月再次提起科創板注冊制。

2015年擬推行的戰略新興板,目的是在資本市場層面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服務已跨越創業階段、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尤其是這兩類企業中國家戰略意義明顯的企業。其中,新興產業企業屬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國家有關文件明確的新興產業;創新型企業主要包括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及其他創新型企業。同時,戰略新興板設置以市值為核心且指標低于主板的上市財務標準,允許虧損公司和特殊股權結構的公司上市,對投資者設置一定的門檻,實行注冊制審核等。

可以看出,戰略新興板的相關制度設計就是后來科創板的雛形,其核心理念一脈相承。也正是由于戰略新興板籌備工作細致,做好了制度文件、系統開發、人員儲備等方面的準備,科創板才得以在從天而降的情況下不足90天就推出了全套制度。

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的優質公司上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直是國家重點關心的問題。戰略新興板因故夭折了,但高科技企業和創新企業更便捷、更迅速的上市需求還在,不少公司因不能滿足境內上市連續盈利的要求而轉投境外資本市場,對于國家來說也是優質上市資源的流失。

2018年3月,經國務院同意,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借鑒國際經驗,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

根據《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試點企業應當是符合國家戰略、掌握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屬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且達到相當規模的創新企業。其中,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紅籌企業,市值不低于2000億元人民幣;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創新企業(包括紅籌企業和境內注冊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0億元人民幣且估值不低于200億元人民幣,或者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同行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p>

為了推進創新企業在境內上市,證監會創新推出了CDR(存托憑證)工具,便利已經在境外上市或紅籌架構的公司在境內上市,修改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修訂了招股說明書格式準則,投行各自圈定了一批企業開始進場做材料,6家公募基金公司也完成了戰略配售基金的募集工作,市場已準備就緒迎接首家試點創新企業。

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小米集團幾乎嘗到“頭啖湯”。2018年6月7日,證監會正式受理了小米集團發行CDR的申請。一周后,小米集團更新招股說明書,證監會也發出發審委會議通知,擬于6月19日審議其IPO事宜。在臨門一腳之時,小米集團向證監會發出申請稱,公司經反復慎重研究,決定分步實施在香港和境內的上市計劃,即先在香港上市之后,再擇機通過發行CDR的方式在境內上市,為此特申請推遲召開發審委會議(簡稱“發審會”)審核本公司的CDR發行申請。最終,小米集團中止了境內IPO,并于7月9日在港交所鳴鑼上市,募集資金超過200億元。

小米集團為何在發審會前一刻中止IPO ?有消息稱小米集團與證監會未就發行價達成一致,也有消息稱證監會審核對小米集團的信披不滿意可能致使發審會不能通過,但始終未有權威說法。小米集團IPO在發審會前停下之后,市場對創新企業上市及CDR的監管態度存有疑慮,再無第二家創新企業報證監會申請上市。而小米集團取消發審會后也暫時未撤回IPO申請,或許還是在擇機重啟境內IPO程序。2019年8月26日,小米集團撤回了IPO申請,不再繼續在發行部等待上A股了。

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的股票發行價為17港元/股,上市首日開盤16.6港元/股就跌破發行價,之后股價一路下滑;2019年8月最低至8.37港元/股,上市一年時間股價出現腰斬。有人認為證監會攔住了小米的高價發行,是對投資者更加負責任的表現,避免了投資者可能的大幅虧損。但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出席小米集團上市儀式時表示的,作為市場監管者不會關注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及市場上落,只會關注市場是否有序及具透明度,而企業股價升跌是自然現象,只是港交所的日常。對于有指新經濟公司的估值過高,李小加認為是見仁見智,市場有投資及融資雙方,會訂出共同接受的價格,港交所不會左右市場。[4]證監會攔住小米集團從結果上可以說是正確的,但證監會放行的很多IPO公司也同樣給A股市場投資者帶來過巨大損失,監管機構并沒有能力也沒有責任為公司IPO定價,定價的事應該交給市場。

創新企業境內上市的相關制度并未廢止,只是實際上中止了,但國家推動創新企業上市的決心并未改變。在小米集團暫停發審會后不足5個月,科創板從天而降,繼續推進科技創新類企業便利在境內上市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3月正式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中,明確規定“符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8〕21號)相關規定的紅籌企業,可以申請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并在科創板上市”,CDR在科創板得以延續。

科創板與CDR、戰略新興板是一脈相傳的,國家推動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的決心一直沒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姚安县| 孝昌县| 古田县| 嘉义市| 阳泉市| 河南省| 靖州| 泰宁县| 广南县| 陕西省| 崇文区| 福安市| 灵山县| 青神县| 兴业县| 衡阳市| 临澧县| 遂川县| 响水县| 措美县| 元阳县| 桂东县| 平潭县| 鸡西市| 太仆寺旗| 鸡西市| 磐安县| 巴林左旗| 康平县| 寻甸| 民丰县| 阿拉尔市| 乐昌市| 五大连池市| 马尔康县| 社旗县| 长岭县| 永胜县| 锦州市|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