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版法規專輯:行政法(2018年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3087字
- 2021-09-17 18:47:31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適用范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
注釋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依照法律規定,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實施的懲戒行為。對實施懲戒的主體來說是一種制裁性行政行為,對承受懲戒的主體來說是一種懲罰性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處罰行為的法律適用規則]
1.高位法優先適用規則。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于本級和下級政府規章;省級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政府制定的規章。
2.特別法優先適用規則。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
3.新法優先適用規則。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4.地方法規優先適用情形。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依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授權,并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的具體規定,與部門規章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的,應當優先適用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
5.部門規章優先適用情形。部門規章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授權作出的實施性規定,或者部門規章對于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而國務院授權的事項作出的具體規定,與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的,應當優先適用部門規章。
6.部門規章沖突情形下的適用規則。部門規章與國務院其他部門制定的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優先適用根據專屬職權制定的規章;兩個以上部門聯合制定的規章,優先于一個部門單獨制定的規章;不能確定如何適用的,應當按程序報請國務院裁決。
參見 《立法法》第78-86條
第三條 【適用對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并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注釋 [行政處罰的適用條件]
行政處罰的條件如下:(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承擔法律責任。(2)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才能給予行政處罰。(3)行政處罰只能由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實施。這是行政處罰區別于刑事處罰的關鍵。(4)行政機關如果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就是無效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拒絕,人民法院也可以依法予以撤銷。這就是行政處罰法定原則所要求的。
[處罰法定原則]
1.處罰依據法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才能給予行政處罰。
2.處罰主體法定。除下列機關和組織外,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不得行使行政處罰權:①法律、法規、規章規定行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②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③根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可以委托相關組織實施處罰。
3.處罰職權法定。行使行政處罰權的主體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行政處罰權,不得超過法律規定的范圍行使處罰權。
4.處罰程序法定。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時,如果不嚴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如立案、調查取證、審理和聽證、送達處罰決定書、告知受處罰人訴權等,就會損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這樣作出的處罰也是無效的。
第四條 【公正、公開原則】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注釋 [公正、公開原則]
公正,是指公平正直、不偏私。公正原則是處罰合法原則的必要補充,這是因為在行政處罰時,有時雖然在形式上是合法的,是在法定的幅度和范圍內實施的,但是有明顯的不合理、不適當之處。
公開,是指不加隱蔽。公開原則是合法原則、公正原則的外在表現形式,具體是指處罰的依據、過程、決定等是公開的、開放的。主要表現在:(1)處罰的依據必須是公開的,不能依據內部文件實施處罰;(2)處罰的程序對相對人是公開的,例如,獲取證據的渠道是公開的,檢查是公開的,處罰決定是公開的;(3)在行政處罰的實施過程中,行為人有申辯和了解有關情況的權利。
[過罰相當原則]
違法行為與處罰相適應的原則,也叫過罰相當原則,是指實施的處罰與行為人的主觀過錯、違法行為造成的后果相當。其具體要求是:對違法事實、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同類行政違法行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所適用的法律依據、處罰種類和幅度應當基本相同,行政處罰的種類、輕重程度、減免應與違法行為相適應,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防止處罰畸輕畸重、重責輕罰、輕責重罰等。
違反過罰相當原則的直接表現是行政處罰顯失公正。行政處罰顯示公正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或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在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時,給予的行政處罰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其表現形式有畸輕畸重、同種情況不同對待或不同情況同樣對待等。
第五條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注釋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是行政處罰法的重要原則之一,在理解行政處罰時尤其需要理解:行政處罰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應當把處罰的手段和教育的目的結合起來,既不能以教代罰,更不能以罰代教,只有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才能真正達到保障法律實施、防止違法和犯罪、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的最終目的。
第六條 【陳述權、申辯權、救濟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
注釋 [陳述權、申辯權]
陳述權、申辯權是指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的過程中,可以陳述事實、理由,可以對被指控的事實進行答辯;行政機關實施處罰時應當聽取當事人對所指控的事實和適用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意見,允許其申辯。行政機關不得因為相對人的陳述和申辯而加重處罰。
[救濟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的違法或不當行為,致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按照不同的途徑請求國家予以補救。這里所指的救濟途徑很多,如相對人請求行政機關改正錯誤、申訴、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國家賠償等。
參見 《行政復議法》第6條;《行政訴訟法》第12條;《國家賠償法》第3-5條
第七條 【被處罰者承擔的其他法律責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
注釋 行政處罰與民事責任的競合適用上,由于兩種法律責任的性質完全相異,一個是行政機關給予違法者以行政處罰,一個是違法者向受害者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在責任的承擔上既不發生沖突,也不會發生重責吸收輕責的情況。因此,違法者應同時承擔兩種法律責任,不能因予以行政處罰而免除其民事責任,也不能因已承擔民事責任而免除或從輕、減輕行政處罰。同樣的道理,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也不能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必須移送檢察機關處理。
參見 《刑法》第13條;《治安管理處罰法》第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