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刑事訴訟法(第八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23742字
- 2021-09-09 10:26:45
第六章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基礎知識圖解

配套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規定,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后,除因回避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不能繼續參加案件審理外,不得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更換。這一規定體現的是下列哪一項審判原則?( )(司考2007.2.21)
A.公開審判原則
B.言詞審理原則
C.集中審理原則
D.辯論原則
2.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對于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二者的關系是( )
A.二者是矛盾的
B.二者沒有任何關系
C.在刑法理論上,犯罪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有很多不同,將未成年人的年齡作為量刑情節,是一種合理的區別對待,正好體現了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
D.對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規定是“對于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的例外
3.某地區一戶居民一家三口被殺,鄰居發現尸體后報案。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認為李某涉嫌搶劫殺人,李某本人亦供認不諱。該案引起了該地區群眾的極大憤慨。案件經偵查終結后移送至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人民檢察院審查后決定提起公訴。人民法院經法庭審理后對李某作出了有罪判決。在這一訴訟過程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進行刑事訴訟的依據是( )
A.被害人一家三口的尸體
B.李某的供述
C.該地區群眾要求懲治犯罪的呼聲
D.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認定、查明的案件事實
4.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個別地區遇到特大案件時,常常在偵查階段即要求人民法院派員介入,名曰公檢法三機關聯合辦案。這種做法從法律上看:( )
A.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互相配合的原則
B.體現了我國司法機關與西方國家司法機關本質上的不同
C.違背了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的原則
D.符合我國刑事訴訟法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的原則
5.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如果某人民法院因違法審判造成了錯案,則根據我國憲法、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 )
A.可以由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該判決予以糾正
B.可以由人民檢察院行使監督權
C.可以由同級黨委對該判決予以糾正
D.可以由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對該判決予以糾正
6.在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如果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中有漢族人,也有蒙古族人,那么:( )
A.漢族當事人必須使用蒙古語進行訴訟
B.蒙古族當事人必須使用蒙古語進行訴訟
C.每個當事人都可以選擇使用漢語進行訴訟,也可以選擇使用蒙古語進行訴訟
D.在訴訟過程中,使用何種語言,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決定
7.張某,男,17周歲,高中三年級學生,因涉嫌搶劫罪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在偵查過程中,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張某時,下述正確的做法是( )
A.可以通知其父母到場
B.應當通知其父母到場
C.應當通知其老師到場
D.應當通知團組織工作人員到場
8.某單位職工王某經常曠工,平日游手好閑,一日車間內失竊,該單位領導懷疑王某有盜竊行為,于是決定將其關禁,并派人進行訊問,要求其交代犯罪事實,這種做法違反了:( )
A.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
B.依法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的原則
C.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的原則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9.某國駐華使館一外交官,涉嫌犯罪且依我國刑法規定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是該外交官依照有關國際條約和我國的有關法律享有外交豁免權,則對其涉嫌犯罪的問題,我國( )
A.應當放棄對該案的管轄權
B.應當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C.應當通過聯合國安理會解決
D.應當通過國際司法機構解決
10.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是一種( )
A.司法認知 B.確定的推定
C.可推翻的推定 D.事實上的推定
11.《刑事訴訟法》規定,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或一般不公開審理。關于該規定中未成年人“年齡”的理解,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司考2010.2.30)
A.張某被采取強制措施時十七歲,不應當公開審理
B.李某在審理時十五歲,不應當公開審理
C.錢某犯罪時十六歲,不應當公開審理
D.趙某被立案時十八歲,不應當公開審理
12.根據法律規定,在我國審判公開,不僅向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而且( )
A.對公民公開、向社會公開
B.對所有公民都公開
C.對外國人一律公開
D.對外國人不公開
13.張某為A市副市長,因交通肇事罪和貪污罪而在B市監獄服刑,而在服刑期間,張某有故意殺人之嫌疑,對于張某此行為,應該由( )行使偵查權。
A.A市公安機關 B.A市檢察院
C.B市監獄 D.B市公安機關
14.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是( )
A.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逮捕
B.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刑事追究
C.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司法審查
D.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15.袁某和林某系同事,一日因瑣事發生口角,袁某當眾侮辱林某,林某便到法院控告袁某,但在法院審理過程中,袁某與林某重歸于好,林某要求撤訴,法院應當( )
A.對袁某免予起訴 B.終止審理
C.不起訴袁某 D.宣告袁某無罪
16.人民法院可以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有( )
A.有關國家秘密的案件
B.個人隱私案件
C.審判時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D.商業秘密案件
17.下列哪一選項體現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 )(司考 2009.2.25)
A.法官親自收集證據
B.法官親自在法庭上聽取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
C.法庭審理盡可能不中斷地進行
D.法庭審理應當公開進行證據調查與辯論
18.下列哪一選項表明我國基本確立了自白任意性規則? ( )(司考2012.2.28)
A.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B.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C.逮捕后應當立即將被逮捕人送交看守所羈押
D.不得以連續拘傳的方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二、多項選擇題
1.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在少數民族聚居或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 )
A.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
B.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可以為他們提供翻譯
C.應當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布告和其他文件
D.應當用漢字發布判決書
2.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我國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對于該制度,下述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我國的人民陪審員陪審制度不同于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團制度
B.人民陪審員應是某一領域的專家
C.人民陪審員應是法律領域的專家
D.人民陪審員同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享有同樣的權利
3.關于人民陪審員,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司考2007.2.70)
A.各級法院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均可吸收人民陪審員作為合議庭成員參與審判
B.一審刑事案件被告人有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
C.執業律師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
D.高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法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在其所在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
A.辯護權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自己行使,也可以依法委托辯護人行使
B.在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并判決之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C.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D.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5.下列各項原則中,不屬于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有( )
A.處分原則
B.調解原則
C.審判公開原則
D.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的原則
6.王某,多次實施搶劫行為,手段惡劣并數額較大,后來在一次搶劫活動中被警察當場抓獲。由于該案是被公安人員當場發現,而且事實清楚,因而在本案中的訴訟程序中:( )
A.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在預審時可以稱劉某為罪犯
B.人民檢察院的檢察人員在審查起訴時可以稱劉某為犯罪嫌疑人
C.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在開庭審案時可以稱劉某為罪犯
D.監獄機關可以將服役的劉某稱為罪犯
7.下列案件中,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有( )
A.有關國家秘密的案件
B.有關個人隱私的案件
C.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
D.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涉及商業秘密案件
8.關于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司考2008.2.66)
A.犯罪嫌疑人甲和被害人乙在審查起訴階段就賠償達成協議,被害人乙要求不追究甲刑事責任
B.甲侵占案,被害人乙沒有起訴
C.高某犯罪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不大
D.犯罪嫌疑人白某在被抓獲前自殺身亡
9.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情況包括( )
A.犯罪情節顯著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認為是犯罪的
B.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C.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D.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免除刑罰的
10.某大學物證技術鑒定中心的何老師,受該市公安局的聘請,對一起刑事案作了技術鑒定。那么在本案的整個訴訟過程,有責任保障何老師訴訟權利的部門是:( )
A.委托他進行鑒定的市公安局
B.負責對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的人民檢察院
C.對案件進行審判的人民法院
D.該大學
11.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作出的不起訴決定共有三類,即法定不起訴、酌定不起訴和存疑不起訴。下列情況人民檢察院均可作出不起訴決定,其中哪些不屬于法定不起訴的情況?( )
A.聾、啞、盲人犯罪
B.共同犯罪中的從犯
C.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不需要判處刑罰
D.犯罪嫌疑人自首后有重大立功表現
12.下列表述中屬于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的基本內容的是:( )
A.在立案階段,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立案活動所進行的監督
B.在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所進行的監督
C.在審判階段,人民檢察院在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同時,監督法庭審理活動
D.在執行階段,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所進行的監督
13.關于程序法定,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司考2015.2.64)
A.程序法定要求法律預先規定刑事訴訟程序
B.程序法定是大陸法系國家法定原則的重要內容之一
C.英美國家實行判例制度而不實行程序法定
D.以法律為準繩意味著我國實行程序法定
14.關于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司考2016.2.65)
A.是對《憲法》和《刑事訴訟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具體化
B.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核心在于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
C.要求訴訟參與人在享有訴訟權利的同時,還應承擔法律規定的訴訟義務
D.保障受犯罪侵害的人的起訴權和上訴權,是這一原則的重要內容
三、名詞解釋
1.無罪推定
2.疑罪從無原則
3.不得強迫自證其罪
4.禁止雙重危險原則
5.審判中立原則
6.平等對抗原則
7.訴訟及時原則
8.直接言詞原則(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考研真題)
四、簡答題
1.什么是司法主權原則?
2.如何處理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與履行其他檢察職權之間的關系?
3.簡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的基本內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0年考研真題)
4.簡述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5.簡述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監督作用,并給予簡要評論。
五、論述題
1.試述刑事訴訟中的兩審終審制度。
2.試述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的原則。
3.試述審判公開原則。
4.控審分離原則。(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考研真題)
六、案例分析題
1.李某,男,55歲,某市副市長。在李某任職期間,大肆收受賄賂,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后被群眾舉報。檢察機關在接到舉報信后,立即組成專案組進行調查。李某得到風聲,立即找人從中活動阻止檢察機關繼續辦案。李某的一位好友陳某,為省委組織部的一位干部,受李某家人的委托出面為李某說情。但檢察機關沒有理睬,繼續辦案。后李某被依法逮捕。陳某得知后,指責檢察機關目無領導,無組織,無紀律,不經過事先請示就決定逮捕了李某,要求檢察機關立即放人。但檢察機關認為陳某無權干涉檢察機關的活動,沒有理睬他的指責,而是按照法律規定提起公訴。李某向法院表示自己將認罪,希望不要公開審理以免影響自己的名譽,法院同意了李某的請求。由于此前李某沒有聘請辯護人,所以在開庭前要求聘請律師為其辯護。法院以影響開庭審理為由不再允許。在審理前,陳某找到審判長,說李某在擔任市長期間,銳意改革,為本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希望在量刑時予以考慮。經過法庭審理,法院作出判決,“李某的罪行雖然嚴重,但考慮到其擔任市長期間,曾為本市經濟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決定予以從輕處罰。”
問:本案存在哪些違反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地方?并說明理由。
2.被告人金某,男,30歲,朝鮮族人。2011年7月,金某因涉嫌搶劫罪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隨后被依法逮捕。偵查終結后,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人民檢察院依法審查后,認定本案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充分,對金某依法提起公訴。在法庭上,金某要求用朝鮮語陳述。合議庭組成人員不懂朝鮮語,問金某是否會講漢語,金某說會講。合議庭要求金某用漢語陳述。
問:合議庭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3.2012年6月,美國公民唐納德來中國旅游。6月12日晚,唐納德在金華飯店就餐,因嫌菜不合口味,當即大發雷霆,將盤子摔碎。服務小姐上前問詢,唐納德口吐穢言,對服務小姐進行侮辱;于是服務小姐善言告誡唐納德應注意身份,尊重他人;唐納德聽后,惱羞成怒,打了服務小姐一耳光,打聾了服務小姐的一只耳朵。該案經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后,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公開審理。在法庭上,唐納德辯稱自己是美國人,應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此案。
問:本案應適用哪國的法律審理?是否應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刑事審判的原則主要有:審判公開原則,言詞審理原則,集中審理原則,辯論原則。集中審理原則又稱不中斷審理原則,是指法院開庭審理案件,應在不更換審判人員的條件下連續進行,不得中斷審理的訴訟原則,因此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后,除因回避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不能繼續參加案件審理外,不得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更換屬于集中審理原則,答案C正確。審判公開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公開進行,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道,即把法庭審判的全過程,除休庭評議案件以外,都公之于眾。言詞審理原則是指法庭審理須以口頭陳述的方式進行,凡是未經口頭調查的證據,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辯論原則是指,在法庭審理中,控辯雙方應以口頭的方式進行辯論,法院裁判的作出應以充分的辯論為必經程序。因此答案A,B,D不正確,本題正確答案為C。
2.答案:C。本題考查的是“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和區別對待的關系。《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了“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該原則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區別對待的刑事政策并不矛盾。從公平角度和社會利益的角度,對青少年犯罪進行區別對待都是合理的。這并不違反適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則。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3.答案:D。本題考查的是刑事訴訟的依據。《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這是對刑事訴訟依據的表述。故本題D項正確。
4.答案:C。本題考查的是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了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職權分工。第7條規定了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如果三機關聯合辦案,就會使這項原則的目的落空。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5.答案:B。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條的規定,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排他地擁有審判權,并不意味著其他機關就不能在審判中發揮任何作用。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依法行使監督權。無論是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還是未生效判決,如果人民檢察院認為確有錯誤,都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提起抗訴。對于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如果是未生效判決,人民法院應當進行第二審審理;如果是已生效判決,人民法院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6.答案:C。本題考查的是“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據此,本題中漢族當事人有權選擇使用漢語進行訴訟,蒙古族當事人有權使用蒙古語進行訴訟。本題正確答案為C。
7.答案:B。本題考查的是刑事訴訟法中對未成年人權利的特殊保護。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0條第1款規定:“對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并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第274條規定: “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但是,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故本題B項正確。
8.答案:C。本題考查的是“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因為盜竊案的偵查權應由公安機關行使,該單位領導的正確做法是,向公安機關報案,并說明對王某懷疑的理由,由公安機關決定是否對王某進行訊問或采取強制措施。該單位領導將王某關禁,并派人進行“訊問”,不僅侵犯了公安機關依法享有的偵查權,還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綜上,本題正確答案為C。
9.答案:B。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據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
10.答案:C。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是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新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該原則吸收了西方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盡管沒有使用“無罪推定”這種表述。但是,這種推定是可以被推翻的,如果控訴方能夠以法律要求的證明標準證明被追訴人有罪,法院就可以作出有罪判決,被追訴人就成為罪犯。故本題C項正確。
11.答案:B。本題考查未成年人犯罪不公開審理原則中“未成年”的含義。《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11條規定,對在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對在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如果有必要公開審理的,必須經過本院院長批準,并且應限制旁聽人數和范圍。據此可知,判斷是否屬于未成年人一律不公開或一般不公開審理的情況,標準是“開庭審理時”未達到法定年齡,而不是指采取強制措施、犯罪、立案時。
12.答案:A。本題考查的是審判公開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審判公開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公開進行,不僅對公民公開,允許公民到庭旁聽;還向社會公開,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道。故本題表述正確且全面的只有A項,故為本題正確答案。
13.答案:C。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對于監獄的刑事案件由監獄負責偵查,而在本案中張某的故意殺人行為是在監獄中進行的,因此對于這一行為也應該由監獄負責偵查。
14.答案:D。本題考查的是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里包含兩個要素:一是要經過法定的專門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判決;二是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依法作出,只有符合這兩項條件,才能確定公民有罪。據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
15.答案:B。本題考查的是對具有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及其處理。《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而本案是侮辱案,屬于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自訴人林某要求撤訴,人民法院應當終止審理。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16.答案:D。本題考查的是審判公開原則及其例外。《刑事訴訟法》第18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第274條規定,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查。由此可見,有關國家秘密的案件、有關個人隱私的案件和審判時候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而不是“一般”不公開審理。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17.答案:B。直接言詞原則,是指法官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案件事實和證據必須由控辯雙方當庭口頭提出并以口頭辯論和質證的方式進行調查。直接言詞原則包括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兩項原則,故B項體現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A項僅體現直接原則中的直接采證原則,不符合題意。C項體現的是集中審理原則。D項體現的是審判公開原則。
18.答案:B。自白任意規則又稱非任意自白排除規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只有基于被追訴人自由意志而作出的自白(即承認有罪的供述),才具有可采性;違背當事人意愿或違反法定程序而強制作出的供述不是自白,而是逼供,不具有可采性,必須予以排除。2012年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第50條增加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內容。《刑事訴訟法》第54條至第58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也明確規定了排除非法證據的具體程序。這些表明我國已經基本確立了自白任意規則。綜上,本題正確答案為B。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C。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少數民族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的特殊規定。《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據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C。
2.答案:B、C、D。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的人民陪審員陪審制度。《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人民陪審員的資格沒有任何限制性規定,人民陪審員不要求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更不要求是法律領域的專家。故B、C項說法不正確。根據第178條第3款的規定,人民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時,享有同審判員同等的權利,而不是與所有法院工作人員同樣的權利,故D項說法也不正確。我國人民陪審員陪審制度不同于西方國家的陪審團制度,故A項說法正確。綜上,本題正確答案為B、C、D。
3.答案:A、B、C。《刑事訴訟法》第178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可見刑事一審案件,無論法院的級別,都可以有人民陪審員作為合議庭成員參加。A項正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下列第一審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二)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案件。”因此B項正確。第5條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和執業律師等人員,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因此C項正確。第14條第2款規定:“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法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在其所在城市的基層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選項D錯誤。綜上,本題正確答案為A、B、C。
4.答案:A、B、C。本題考查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32條對這種辯護權作了具體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這是《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的。由《刑事訴訟法》第270條規定可知,對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故本題A、B、C項正確。D項不符合法律規定,故不選。
5.答案:A、B。本題考查的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兼及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區別。處分原則和調解原則都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而非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審判公開”和“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是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分別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和第14條。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B。
6.答案:B、D。《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按照這一原則的精神,受到刑事追訴的人在偵查階段和審查階段,一律稱為“犯罪嫌疑人”,而從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以后,則改稱為“被告人”,而罪犯則是經過法院判決被告人以后的稱呼。
7.答案:A、B、D。本題考查的是依法不公開審理案件的范圍。《刑事訴訟法》第183條第1款規定:“……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另外,《高法解釋》第186條規定:“審判案件應當公開進行。案件涉及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當事人提出申請的,法庭可以決定不公開審理。”據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B、D。
8.答案:B、D。公訴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之間就刑事責任進行的交易不影響公訴機關的追訴行為,故A不正確。《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的;(三)經特赦令免除處罰的;(四)依照刑法規定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根據《刑法》第270條的規定,侵占案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B項中的甲侵占案,被害人乙沒有起訴,符合前述第(四)項規定,故B正確。C項中高某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不屬于前述第(一)的規定,除非增加條件“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才能經由檢察委員會作出不起訴決定,故C項不正確。D項中犯罪嫌疑人白某在被抓獲前自殺身亡,符合前述第(五)項規定,故D項正確。本題正確答案是B、D。
9.答案:B、D。本題考查的是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情況。《刑事訴訟法》第17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據此,本題B、D項屬于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情形,故為本題正確答案。而A、C項屬于第15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檢察院“應當”不起訴,而不是“可以”不起訴。
10.答案:A、B、C。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訴訟參與人對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因此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委托他進行鑒定的市公安局,負責對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的人民檢察院以及對案件進行審判的人民法院都有責任保護該鑒定人的訴訟權利,而該大學不是司法機關,沒有這義務。
11.答案:A、B、C、D。本題考查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定,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是:(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本題中A、B、D三項的情形都是依照《刑法》規定可能被免除處罰的,但不屬于法定不起訴的情形。至于C項,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的規定,僅僅是可以依法酌定不起訴的情形而不是法定不起訴的情形。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B、C、D。
12.答案:A、B、C、D。本題考查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的基本內容。《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法實行的法律監督包括在立案階段、審查批捕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審判階段、執行階段對公安機關、審判機關、執行機關所進行的法律監督。
13.答案:A、B、D。程序法定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立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訴訟程序應當由法律事先明確規定;二是司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訴訟活動應當依據國家法律規定的刑事程序來進行。故A項正確。大陸法系國家,程序法定原則與罪刑法定原則共同構成法定原則的內容。也就是說,法定原則既包括實體上的罪刑法定原則,也包括程序上的程序法定原則。故B項正確。在英美法系國家,刑事程序法定原則具體表現為正當程序原則。故C項不正確。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以法律為準繩”等項規定來看,可以說,我國法律已基本確立了刑事程序法定原則。故D項正確。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BD三項。
14.答案:A、B、C。本題考查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訴訟參與人對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1)訴訟權利是訴訟參與人享有的法定權利,法律予以保護,公安司法機關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剝奪。訴訟參與人在訴訟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采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護自己的訴訟權利,如控告或請求公安司法機關予以制止,有關機關對于侵犯公民訴訟權利的行為應當認真查處。(2)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對于刑事訴訟中妨礙訴訟參與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各種行為,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采取措施予以制止。(3)訴訟參與人在享有訴訟權利的同時,還應當承擔法律規定的訴訟義務。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也有權力要求訴訟參與人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故AC兩項正確。從《刑事訴訟法》第14條的表述來看,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核心在于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故B項的表述正確。D項的錯誤在于,公訴案件中受犯罪侵害的人沒有上訴權。
三、名詞解釋
1.答案:無罪推定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只有法院經法定的程序才能判定某人有罪;二是被告人在未被法院依法確定有罪之前,應當被視為或推定為無罪的人。無罪推定是刑事訴訟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刑事訴訟科學化、民主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在維護司法公正,保障被追訴者充分行使訴訟權利,保障任何人免受無根據或不公正的追究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2.答案:疑罪從無原則是指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時,當控方無法提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時,應當判決被告人無罪。疑罪從無原則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是現代刑事訴訟的重要組成部分。
3.答案:不被強迫自證其罪又稱反對自我歸罪,是指如果一個人在回答司法機關的提問時,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或者被證明有犯罪的危險境地,那么他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對被告人而言,不被強迫自證其罪包含如下一些基本含義:被告人沒有義務向追訴方或者法庭提供任何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陳述和其他證據,追訴方也不得采取非人道或有損被告人人格尊嚴的方法強迫被告人就某一案件事實作出供述或者提供證據;被告人享有沉默權,有權拒絕回答追訴方或者法官的訊問;被告人在自愿的情況下,可以就案件事實作出陳述或提供證據。
4.答案: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是英美法系國家普遍采用的一項訴訟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內容在于,對被追究者的同一行為,一旦作出有罪或無罪的確定判決,即不得再次對同一行為予以審判或處罰。它主要適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偵控機關不得依同一理由重復偵查或起訴已作處理的行為;二是審判機關對上述行為不得再次審理,更不能予以處理。
5.答案:審判中立原則又稱法官中立原則,是指法院在審判案件過程中,應當對發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保持一種超然的和無偏袒的態度的地位,而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存在偏見和歧視。審判中立有三項基本要求:(1)與案件有牽連的人不得擔任本案的法官;(2)法官不得與案件處理結果或者一方當事人具有任何利益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關系;(3)法官不應當有支持或者反對某一方當事人的偏見。
6.答案:平等對抗原則是指控辯雙方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地位平等,訴訟權利、義務相同,以平等的姿態圍繞案件事實和證據,展開訴訟攻防活動的一項訴訟原則。其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控辯平等,即控訴方與辯護方在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訴訟權利義務相等,彼此都不能凌駕于對方之上;二是控訴方、辯護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抗,即控辯雙方在法庭審判過程中,平等地對案件爭議點展開攻防轉換活動,論證各自的訴訟主張,并反駁對方的主張,以便裁判方接受對自己有利的觀點。
7.答案:訴訟及時原則是指為了實現保護被追訴者的合法權益,提高訴訟效率,節約訴訟成本,或者及時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等目的,司法機關應當盡可能快地進行各項刑事訴訟活動,而不能故意拖延。
8.答案:指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應直接審查所有證據,聽取證人、被害人、鑒定人陳述。該原則包括言詞原則與直接原則兩項內容。言詞原則,即證人、被害人、鑒定人等應當以言詞形式在法庭上提供口頭陳述。該原則要求法官、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均須到庭,法庭調查應以口頭方式進行。該原則體現了司法的親歷性,即法官判案必須親自出庭,親自聽取案件證據展示。親歷性還強調證人、被害人、鑒定人的出庭,要求陳述事實的人到法庭給法官親自講明情況,直接原則,指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應直接審查所有的證據,聽取證人、被害人、鑒定人的陳述。這個原則還有審理不間斷的含義。
四、簡答題
1.答案:《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一規定是確立刑事司法國家主權原則的法律依據。
刑事司法國家主權原則,即司法主權原則,是指我國司法機關追究外國人犯罪的刑事責任時,應當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原則。這也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也叫作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原則。
它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或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國國家和公民犯罪的,凡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由我國司法機關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追究;這里的外國人包括具有外國國籍的人、無國籍的人和國籍不明的人。(2)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是法律的一個例外規定,是保證某些從事外交工作的外國人執行職務的需要,也是國際慣例和國與國之間平等互惠原則的要求。
實行司法主權原則的意義在于:(1)表明了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外國人的效力范圍,體現了國家主權原則。(2)采用外交途徑來處理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犯罪問題,符合國際慣例,有利于維護國家之間的平等互惠的原則,也有利于我國的正常對外交往和自身的發展。
2.答案: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除了享有法律監督權以外,還行使審查批捕、提起公訴等權力。可以看出我國人民檢察院所享有的檢察職權是廣泛的多樣的。但人民檢察院行使法律監督權與其行使其他職權是有區別的。首先人民檢察院在履行其他與法律監督權無關的職權時,不僅要享有各種權力,而且應履行相應的義務,接受其他專門機關的制約。不能因為自己具有法律監督的職權而凌駕于其他機關之上。其次檢察機關雖然可在履行法定檢察職責時行使監督權,但不應該放棄與其他機關的配合及制約,法律監督屬于事后監督,法律監督意見應在履行法定檢察職責之后提出,不能因為行使檢察監督權而妨礙訴訟的順利進行。如果兩者混淆,會使監督權成為不受任何制約的權利而造成濫用。
3.答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重要原則。《憲法》第125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法律雖未規定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辯護,但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中享有同被告人相同的訴訟地位,對其辯護權的保障應當等同于對被告人辯護權的保障。因此,我們稱之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的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是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
我國法律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并在制度上和程序上進行了充分的保障。刑事訴訟中的專門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或剝奪其辯護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的方式是多樣的,在各個訴訟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進行辯護,從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開始,可以委托辯護人為其進行辯護。
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辯護,尤其是獲得辯護人的辯護,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意義:(1)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參與刑事訴訟活動,有效地對抗警察和檢察機關的刑事追訴活動,并最終影響法院的司法裁判。(2)確保司法警察、檢察機關和法院嚴格依法進行訴訟活動,防止出現任意采取強制措施、專門調查、起訴和裁判的情況,避免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由和權益受到無理的限制和剝奪。(3)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社會公眾對國家專門機關的訴訟活動保持最大限度的信任和尊重。
4.答案: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體現在《刑事訴訟法》第14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訴訟參與人對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此項原則的含義是:(1)訴訟權利是訴訟參與人所享有的法定權利,法律予以保護,公安司法機關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剝奪,并且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充分行使其訴訟權利,對于刑事訴訟中妨礙訴訟參與人的各種行為,有責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2)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有權使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訴訟權利,如控告或請求公安司法機關予以制止,有關機關對于侵犯訴訟權利的行為應當認真查處;(3)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應當保障,并不意味著訴訟參與人可以放棄其應承擔的訴訟義務。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也有權力要求訴訟參與人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以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
依法保障公民的訴訟權利,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貫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民主、公正和文明的標志。只有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積極參加訴訟,保證辦案質量,實現刑事訴訟的任務和目的。同時,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也有利于促進公、檢、法機關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充分行使職權,順利進行訴訟。
5.答案:《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是根據我國憲法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的規定,而在刑事訴訟法中新增加的一項基本原則,反映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特色。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是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的一項基本原則,但在不同訴訟階段,監督的對象、內容、方式和程序是不完全相同的。人民檢察院行使法律監督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概括起來,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立案監督。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如果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后應當立案。
(2)偵查監督。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捕、審查起訴過程中,應當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發現有違法情況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同時,人民檢察院根據需要可以派員參加公安機關對于重大案件的討論和其他偵查活動,發現違法行為時,應當監督糾正;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案件時,還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要的證據材料。
(3)審判監督。人民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審判公訴案件時,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庭支持公訴,并對審判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如果發現庭審活動違反法定的訴訟程序,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在庭審以后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可以通過第二審程序或者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4)執行監督。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如果認為主管機關對罪犯監外執行的決定或者人民法院對罪犯的減刑、假釋裁定不當,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有關機關必須在法定期限內重新審查處理。
檢察機關作為獨立于行政機關之外,與同級行政機關和人民法院具有同等憲法地位的專門法律監督機關,而不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把檢察機關作為單純的公訴機關,隸屬于政府行政系統。與這種性質和地位相適應,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不僅擁有公訴權和必要的偵查權,而且對整個刑事訴訟的合法性負有監督職責。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這是保障公、檢、法機關依法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需要。刑事訴訟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立案到執行,前后一共有五個基本的訴訟階段。參加訴訟的除公、檢、法機關以外,還有國家安全機關、監獄等,這些機關都具有一定的職權,規定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目的在于讓檢察機關對其他機關的訴訟活動進行檢查、督促,保證其依法辦事,使刑事訴訟有序進行。其次,這是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的需要。訴訟參與人,特別是當事人,雖然也是訴訟的主體,但他們要在公、檢、法機關的指揮下進行訴訟,這些機關依法執法,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實現。檢察機關依法監督其他機關的訴訟活動,從另一個方面,也是維護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再次,這是保障人權的需要。刑事訴訟的目的是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懲罰犯罪的活動。由于刑事訴訟的強制性、嚴厲性所決定,刑事訴訟直接涉及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等基本權利。一方面,出于與犯罪作斗爭的需要,國家賦予公安司法機關采取專門的偵查手段和強制措施的職權;另一方面,要注意訴訟中的人權保障,保證這些權力的正當行使,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這就需要對公安司法機關刑事訴訟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防止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執法犯法。
當前,要將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真正落到實處,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改變輕視監督的觀念,強化監督手段,明確監督目的,規定監督職責;否則,這一監督原則仍有架空的危險。就監督的制度構建而言,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活動的監督應限定在立案、偵查、執行活動范圍內的監督,即對公安機關、監獄等機關的刑事訴訟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由于檢察機關本身是刑事訴訟中的主體,是與被告人相對的一方,其主張本身要受中立的第三者——法院的審查和裁判,因此,不宜規定其享有審判監督權。當然,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如果嚴重違反程序,或者裁判錯誤,檢察機關可通過法律途徑提出抗訴。但這屬于其作為公訴機關的固有權力的范圍,而非狹義上的法律監督的內容。要真正使檢察機關對立案、偵查監督發揮實效,還需要制度上的重構,即由當前的檢警分立制改造為檢警一體制。
五、論述題
1.答案:刑事訴訟中的兩審終審,是指一個刑事案件最多經過兩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我國法院組織設置分為四級,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設置相當于地方三級法院的設置。所以,兩審終審,也可以稱為四級兩審終審。
我國兩審終審原則的主要內容包括:
(1)只適用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審也是終審,因此,不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2)合法的上訴和抗訴是引起第二審程序必須具備的前提。法定期限內,沒有合法的上訴和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一審裁判,也將發生法律效力,無需兩審終審。
(3)判處死刑案件,凡應依法核準的,必須經過死刑復核程序核準后,裁判才生效。
兩審終審原則符合我國國情。凡屬公訴案件,在法院審判前,已經過立案偵查、提起公訴兩個階段,法院審判中,再經過兩級兩審,基本上都能得到正確處理,加上我國幅員遼闊、交通不便,不宜實行更多的審級。當然也不宜一審終審,這不利于切實保障案件質量和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實現。
實行兩審終審原則,既可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案件質量,又方便了群眾;節省了人力和物力。
2.答案:偵查權是收集證據、揭露和證實犯罪,查獲犯罪嫌疑人,并實施必要強制措施的權力;檢察權是對法律的執行與遵守進行專門監督的權力;審判權是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權力。這些都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分別賦予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專門機關行使這些權力。這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該項原則的法律依據是《刑事訴訟法》第3條。該條規定了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的各自職權:“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根據上述規定,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偵查權由公安機關行使,檢察權由人民檢察院行使,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之外,任何其他機關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該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層意思:
①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只能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未經特別授權,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不得行使這些權力。由于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重大,所以法律將其賦予專門機關行使。但是,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例外。《刑事訴訟法》第4條規定:“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刑事訴訟法》第290條規定:“軍隊保衛部門對發生在軍隊內部的刑事案件行使偵查權。對罪犯在監獄內犯罪的案件由監獄進行偵查。軍隊保衛部門、監獄辦理刑事案件,適用本法的有關規定。”可見,國家安全機關、軍隊保衛部門和監獄對特定的刑事案件,擁有偵查權。②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必須分別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不能混淆和相互替代。③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分別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行使,這既是法律賦予它們的權力,也是法律要求它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因此,這些權力不得放棄,否則就是瀆職行為;而且,這些權力的行使必須依法進行,不得濫用職權。
這一原則,對于保證刑事訴訟中的辦案質量,保障法律的統一實施和正確實施,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免遭非法侵犯,具有重要的意義。
3.答案:(1)所謂審判公開,是指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公開進行;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道,即把法庭審理的全過程,除休庭評議案件外,都公之于眾。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我國的審判公開,不僅向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而且向公民公開,向社會公開。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講到的“向公民公開”,是指向中國公民公開。對外國人或無國籍人一般是不公開的。
(2)公開審判原則的法律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憲法》第125條也有相同的規定。
(3)公開審判原則的適用例外。公開審判原則適用于絕大多數刑事案件,但是少數案件,由于存在特殊情況,如果公開進行審判,會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給國家和當事人帶來損失。因此,《刑事訴訟法》第183條和第274條規定以下幾類案件不公開審判:①有關國家秘密的案件;②有關公民個人隱私的案件;③審判時被告人不滿18周歲;④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經當及人申請不公開審判,可以不公開審理,審判人員應當當庭說明不公開審理的理由。與案件審判無關的法院工作人員,也不能出庭旁聽。
(4)公開審判原則的基本要求。審判公開原則是我國刑事審判中的重要原則,這個原則要求人民法院做到以下幾點:
①對于依法應當公開審判的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3日前,應當將案件的案由、被告人姓名以及開庭的時間、地點,以適當的方式公之于眾,使群眾有可能前來旁聽。審判公開并不以有無旁聽公民和有無新聞記者采訪或者報道為轉移,只要法院事先公布了該案的案由、被告人姓名以及開庭的時間和地點,就表明該案的審判是公開進行了。司法實踐中,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的時間和地點的方式方法,多是采用在法院門前公告牌公告的形式。②法庭審判對群眾公開,對社會也公開。對于前來旁聽的群眾,人民法院不能無故刁難,阻礙他們進入法庭旁聽。法院應當建立一套與審判公開原則相配套的,便于群眾旁聽、記者采訪的具體工作制度,如旁聽證發放制度、安全檢查及法庭安全保衛制度等,在保證審判順利進行的條件下為旁聽群眾或采訪記者提供方便。③人民法院必須防止“審判公開”走過場,不能使“審判公開擺樣子”、 “走形式”,失去其實際意義。④不論是否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
(5)貫徹審判公開原則的意義
審判公開是保障審判的民主性和公正性的關鍵措施。人民法院貫徹執行各項訴訟原則和制度應當以審理公開為重心,通過認真實行審理公開,使其他各項訴訟原則和制度得到全面貫徹執行。由于審判是訴訟的中心環節和主要階段,審判前的各項訴訟活動的質量,在審判中都將得到表現和檢驗,所以,審判公開原則雖然只適用于審判階段,但是它對于促使偵查、起訴機關嚴格依法辦案和保證訴訟質量,都有重要作用。此外,認真、全面地貫徹審判公開原則,對于防止片面性,客觀全面地查明案件情況,正確處理案件,對于維護被告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實現刑事訴訟的法制宣傳教育任務,減少和預防犯罪,都有重要意義。
4.答案:控審分離原則是刑事訴訟職能論中的重要內容,是現代刑事訴訟法定原則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原則之一。控訴職能與審判職能的分離被認為是刑事訴訟職能區分賴以維持的重要保障,為現代刑事訴訟合理結構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現代意義上的控審分離原則包括以下內容:(1)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分別由國家不同專門機關承擔。
(2)控訴職能主要由檢察機關承擔,審判職能由審判機關承擔。檢察機關行使控訴權,審判機關行使審判權。檢察機關不能分享審判權,審判機關也不能分割公訴權。控訴權和審判權的獨立性應一樣受到法律和人們同等的關護。
(3)不告不理,它是控審分離原則的核心。其實質是控訴權的效力問題,包括程序和實體雙重內容。程序上,體現在控訴權作為一種請求法院對被告人進行審判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請求權,并在發動審判程序上具有主動性。相對于控訴權來說,審判權的行使具有被動性特點。實體上,包括對人的效力和對事的效力兩方面。對人的效力方面,審判只限于起訴書中載明的犯罪嫌疑人;對事的效力方面,審判只限于起訴書中載明的犯罪事實。也就是說,法院對起訴書中載明的內容才能審理和判決。
控審分離原則在刑事程序中具有重要價值。從保持訴訟構造平衡的角度看,只有控訴與審判分離,才能保持司法的獨立性,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辯護與控訴的平衡對抗。從認識論角度看,控訴與審判分離使得通過審判這一再認識過程對偵查、起訴階段形成的認識進行檢驗成為可能,有利于糾正實體形成過程中的錯誤,形成正確的心證。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控訴與審判分離可以避免因一個主體兼控訴、審判兩種職能所導致的固執性及被追訴主體心理的不平衡。
我國刑事訴訟法總體上體現了控審分離的理念與原則,但是,從完善刑事訴訟法的角度看,我國在貫徹控審分離的理念與原則方面還有某些差距。例如,我國起訴和審查公訴的方式并不能排除法官預斷;我國司法實踐中,仍存在超越控訴范圍進行審判的現象;部分程序性裁判權由追訴機關行使;我國上訴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中,仍有與控審分離相背離之處;等等。為此,貫徹控審分離的理念與原則,尚需要進行法律修改和觀念上的更新。
六、案例分析題
1.答案:(1)陳某在檢察機關立案偵查期間出面為李某說情;并在李某被逮捕后,對檢察機關進行指責;在人民法院審理此案期間,找到審判長,要求對李某從輕量刑,這些行為違背了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根據《憲法》第126條和第131條的規定,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本案中陳某的行為很明顯違反了這一條原則。
(2)法院接受李某的請求,決定不公開審理,違背了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公開”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1條第1項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這是根據《憲法》第125條的規定確立的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本法另有規定的”例外情況是指《刑事訴訟法》第183條和第274條規定的情況,第18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第274條規定:“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但是,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而本案不屬于這幾種情況,因此應當公開審理。
(3)法院不允許李某聘請律師為其辯護,違反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1條第2項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是根據《憲法》第152條的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確立的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根據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本原則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更為確切。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基本的訴訟權利。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各個階段自己進行辯護;一種是從刑事訴訟程序進入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以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委托辯護人進行辯護。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有義務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辯護。這就要求人民法院應當為被告人提供進行辯護的條件,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辯護人辯護,或者在必要時為其指定辯護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沒有例外,本案中,法院以影響法庭審理為由不允許李某聘請辯護律師,很明顯違背了這一原則。
(4)法院以李某在擔任市長期間,曾經為本市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為由,決定對其從輕處罰,這違反了“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對于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同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區別對待的政策并不矛盾。因此,可以對犯罪分子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予以區別對待,量刑有輕有重,但是這種區別對待必須是根據法律的規定,不能隨意設定標準。《刑法》規定了法定從輕、減輕處罰的情況和情節,而李某不屬于這些情況,且法院也承認李某“罪行嚴重”,故對李某不應當從輕處罰。
2.答案:合議庭的做法不正確。這違背了我國刑事訴訟法“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的原則。《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本案中金某是朝鮮族人,他在法庭上提出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陳述,這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合議庭應當同意他的請求,允許他使用朝鮮語進行陳述,在合議庭成員不懂朝鮮語的情況下,應當為金某聘請或指派翻譯人員。應當注意的是,雖然金某會講漢語,但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他仍享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不得據此剝奪他的這項權利。
3.答案:本案應適用中國刑事訴訟法進行審理,不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本案涉及刑事訴訟中的國家司法主權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6條第1款規定:“對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規定。”根據該規定,外國人在我國管轄的區域內涉嫌犯罪,我國司法機關應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對其進行追訴。當然,在訴訟過程中,他與我國公民應受到同樣的對待,即享有同樣的訴訟權利,履行同樣的訴訟義務,按照同樣的程序和步驟參與偵查、起訴和審判等訴訟活動。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6條第2款的規定,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則應通過外交途徑進行解決。根據我國法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主要有以下5種:(1)外國派駐中國的外交代表、大使、公使、代辦和外交職員以及他們的家屬;(2)外國派來中國參加國際會議的代表;(3)外國為各種目的來中國的高級官員;(4)途經或暫時留在中國的各國駐第三國的外交官;(5)其他按照國際慣例應當享受外交特權或豁免權的人員。
本案被告人不屬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人員,因此,人民法院應依據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追究唐納德的刑事責任。這正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國家司法主權原則得以貫徹執行的體現。
-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人大出版社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基礎會計學習指導(第4版)
- 基于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與識別技術
- 李景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服務外包客戶關系管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系列教材)
- 辯證法與歲月人生
- 汽車電氣設備
-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廣告學:理論、方法與實務(微課版·第2版)
- 計算機在材料科學與工程中的應用
- 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谷物與谷物化學概論
- 吳侃《高級日語3》學習指南【課文重點+詞匯剖析+語法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2020年西藏自治區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休斯《公共管理導論》(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贈2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